close

 

利己主義、效率主義

 

v  倫理學(三)

v  利己主義

v  心理利己主義:

非倫理學的理論

認為所有人的本性都是自我關懷,唯一可能讓人當做最終目標去追求的就是他自己的利益

雖然有時人也在乎他人的幸福和利益,但那只是追求個人幸福的手段

v  支持論證:

個人所有權論證、享樂主義論證、自我欺騙論證、道德教育論證

v  反對論證(費因柏格):心理利己主義是對人類動機的經驗性探討,但支持此論證的經驗證據根本不足

1.個人所有權論證

a一個人總是為了自己追求某些事物:恆真句

b所有人的動機都是自私(自我滿足):無法由a推導出b

2.享樂主義論證

前提不成立,慾望的實現不擔保會獲得滿足

3.自我欺騙論證

論證沒有錯誤,但論斷缺乏經驗證據的支持

4.道德教育論證

v  享樂主義的矛盾:

快樂、幸福、滿足等心靈狀態,和慾望間存在奇特關係,即若我們的唯一慾望就是幸福,結果反而得不到幸福,幸福常在我們追求其他事物時悄悄來臨

v  倫理利己主義

除非事情最終對你有利,否則你沒有任何理由去做一件利他的事

v  開明的利己:行為者會為了長期的利益犧牲短期利益,因此行為者仍有可能從事利他的行為,但動機是利己

並非認為人本性皆追求自我的利益(與心理利己主義不相同),而是認為人有能力追求利己或利他,但人「應該」追求利己

v  支持論證

1.經濟學論證

A若每個人努力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則社會整體最佳

B每個人應從事提昇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

每個人應追求自己最大的利益(利己主義為真)

2.自私的德行 S. 58

3.心理利己主義的證據

A心理利己主義為真

B人應該做他能做的事

倫理利己主義為真

v  反對論證

倫理利己主義又可區分為個人的倫理利己主義與普遍的倫理利己主義

個人的倫理利己主義:要求所有人都應做對我有利的行為

大家都應作對a有利的行為、大家都應作對b有利的行為、大家都應作對c有利的行為...

每個人都可以套入a.b.c的位置

個人的倫理利己主義不可信

v  普遍的倫理利己主義:要求所有人都應做對其自己有利的行為

v  法蘭克納的反對論證 S. 61

其認為普遍的利己主義無法一個單一解答,因此不是一個有效的道德理論 a & b

v  卡林的辯護 S. 63

v  a & c

v  梅德林的質疑 S. 64

v  a & c非究極原則

v  道德理論的公開性?

v  普遍的倫理利己主義將導致不公開宣揚

v  利他主義

Peter Singer由社會生物學觀點反駁霍布斯近乎心理利己主義的主張 S. 67

霍布斯認為在自然狀態下,利己心使人互相鬥爭

伊克族

集中營

v  互惠利他主義的提出

v  人類互惠,但互惠仍須選擇對象,而排斥那些欺騙者

 

 

n  倫理學(四)

n  效益主義的定義

n  效益主義:

以行為產生之整體結果決定行為的道德正當性,也就是道德上對的行為,是指結果產生最大善或是最小惡的行為(效益的最大化)

n  效益主義 v. 利己主義

n  效益主義的最佳結果,是指對整體社會、甚至宇宙整體善的最大或

n  利己主義的最佳結果,是指對行為者個人利益的最佳化

n  上述定義會產生若干問題

1.行為意義為何?

n  統稱的行為:某一類行為的概念

n  z.B.開車行為

n  具體的行為:發生在某一情境的那個特定的行為

n  z.B. 某A在某特定時間點的開車行為

行為的定義不同,產生不同的效益主義。

行為效益主義、規則效益主義

n  2.善是什麼?

將受到前述價值享樂主義與非價值享樂主義之影響,而有不同的見解。

依價值享樂主義,只有快樂是最大的善:享樂的效益主義

非價值享樂主義:理想的效益主義

n  3.結果指什麼?

效益主義是結果論(目的論)最重要的主張,但結果究竟指什麼其實並不清楚。

決定一個行為的對錯時,應考慮多久以後的結果?

因果系列的複雜性

只能就目前人類知識所及部分加以考慮

實踐上的問題不獨效益主義獨有,而實踐上之困難亦非理論妥適與否判斷之考慮點

n  4.從效益主義的定義可推出三大點

善可以被衡量(可量化)

惡亦可以被衡量(可量化)

善與惡間可以相互比較、相互抵消

如此方能計算所謂效益的最大化

n  行為和規則效益主義

n  行為效益主義:依具體行為所造成結果之利益加以衡量

n  效益原則與簡便原則

n  規則效益主義:依照該類型為所造成結果之利益加以恆量

z.B. 甲確信若他告訴乙某事實,則乙必然會做出危害社會甚大之行為,若甲向乙說謊,則乙不會做出該行為

行為效益主義將認為甲應說謊,規則效益主義則會認為甲不應說謊

n  理由:

行為效益主義:看的是當下甲說謊與不說謊的行為所造成的結果

規則效益主義:看的是說謊這一種類的行為和不說謊這一種類的行為,一般而言說謊的結果比不說謊糟,所以不應說謊。

n  規則效益主義的困難:其實已不算是效益主義的理論,已背離結果論之精神

n  行為效益主義的困難:

投票者矛盾

門檻效應(萊恩斯)

只有在行為者的那一票是決定門檻效應產生的關鍵時,才應該去投票

但因為日常生活中人仍無法得知自己是否已處於門檻,因此投票者矛盾仍會威脅行為效益主義

n  效益主義的問題

消極責任

過度簡化

違反分配正義

沒有超義務的行為,每件事每個行為都跟義務相關

n  黑爾的理論

n  兩層次的道德思考

直覺層次:人平常就有一些直覺的道德規則,這些規則稱為表面規則,而直覺層次裡人們就是依照表面原則來行為。

批判思考層次:當某些特殊情況使人對表面規則產生質疑時,則進入第二層次,決定修正或取代表面原則,而此時效益原則是決定要如何改正表面原則的仲裁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