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夢十夜》小說文本與電影文本比較

讀本:《夢十夜》夏目漱石 著,周若珍 譯,小知堂

 

 

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例子不在少數,探討這類改編電影最大的焦點通常都會落在導演如何將原作「影像化」、改編有沒有失真等等。不過《夢十夜》這個作品有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原作本身就有大大小小百年來解不開的謎團,夏目漱石他所期望的究竟是後人用一百年後的宏觀來解讀,抑或是一百年後已不需受限於詮釋,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因此改編的自由度非常的大,無論選擇哪種方式呈現都有其正確性。

 

至於原作的部分,也許因為其或擬仿或記錄夢境的調性,大家在閱讀時似乎都不會刻意去解讀情節意義,而傾向以平視看待夢境經驗的方式鑑賞之。夢境具有有限度的可解讀性,但若要使解讀夢境產生積極意義,通常需要由做夢的人親自根據夢中符號的各種聯想臆測,才比較可能描繪出與個人關聯性較強的輪廓。因此,比起擅加解讀,我們會更認同感受但不勉強解釋的閱讀方式。

 

總體來說選擇由不同導演詮釋的《夢十夜》,剛好呈現出了夢本身的不安定性和多樣性,有時夢很寫實、卻也超現實,時空也不受限制。不過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日本人特有的黑色幽默似乎在每個夢中都一覽無遺,會讓觀眾在怪談式的恐懼中突然會心一笑。

 

而關於將文學改編為電影的導演所持之心態,馬家輝在〈還原與再煮〉中有相當入為的分析:「電影導演們自信可以把在藝術範疇的總總分類,例如音樂、文學、圖像都收納、合成、變質為另一種藝術,這是對電影做為一種比較新的表現載體,它們對其文字、音符、圖畫的一種友誼賽。……。這就牽涉到兩種心態:一是導演根本只是要借用。另一個則是導演要對他所愛的書寫者的致意。前者只對故事及人物本身有興趣,對作者沒興趣。後者複雜一點,他的野心是想把他的作品和他所愛的文學來一次同團的愛之旅,他想在他的作品裡頭,導入他及被改編作品的兩種血液,他對所改編小說的情意,真摯而深切。 

 

儘管大家對《夢十夜》的原著和電影版本評價不一,我們的共識是:載體不同,使用的語彙、表現的層面也會跟著不同;同樣的概念經由不同的載體解碼後自然各有形貌,因此直接併置評比並非得宜之舉。每一次的媒體轉換都是一次翻譯、一次譯者的再創作,因此應以適合該媒體的鑑賞方式,重新檢視原概念的精神是否被表達地完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