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
讀本:〈符號學〉《電影與當代批評理論》Robert Lapsley & Michael Westlake著,李天鐸、謝慰雯譯,遠流
說明:這次原先選的讀本為符號學的整體檢討與各家觀點整理,較適合進階者而
非入門者,因此這次剛開始的討論狀況進行得並不順利,所以其後追加了
一些補充資料,以建立對梅茲論述的基礎認識為主要目的,暫不談及深度討論。另,旁支的討論中,以符號學對作者論的影響為多。
梅茲的著作《電影語言》裡,強調了電影是一種「言語活動」,而非「言語系統」,因為其缺乏索緒爾所指出,存在於符號之中,意符與意旨之間的武斷性、也缺乏了「雙層分節」的概念(雖然帕索里尼針對這點提出電影中「影素」和「影像符號」-- 一種形塑『真實的語言』的雙層分節,艾科亦有其「三重分節」的理論架構,但在此專就梅茲討論,故不多作論述)也因為其沒有一種預先設定的字彙與文法,所以其雖仍是一種「語言」(梅茲所謂「任何單位只要能就他的表現內容定義的話,都可以稱為『語言』)我們討論的結果是:其表達的素材,已非過去文學、繪畫表現的「語言系統」所能涵攝,更甚者,電影以其「言語活動」的動態性,異質性、多元性,不斷發展新的表達素材和手法,並以此強化與其他媒體與藝術特性的差異性,並藉此成為獨立的藝術表現手法。
梅姿的理論裡,談到五種表現電影語言(訊息)的素材:影像、對白、聲響、
音樂、書寫的文,以及大組合段的概念。以Stanley Kubrick導演《2001太空漫遊》中,有一幕是人猿手持獸骨,向上一擲,鏡頭就跳接成一架太空梭,在這「場」戲(大組合段的概念)裡運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畫面是人猿拋起骨頭,骨頭向上飛起,太空梭漂浮在宇宙中;無對白、聲響、文字;音樂是理查史特勞斯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個蒙太奇的手法,縫合了觀眾在「人猿」與「太空時代」兩者之間斷裂時間的想像,也藉由這一個組合段落,表現「已經過數百萬年」的「訊息」,若是文學,便必須藉由書寫順序、分段等營造時間的流動,而音樂的使用更是給予觀眾一種不同於文學或繪畫的震撼感,由此一段落可看出電影表現素材的獨特性。
延伸: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者對作者身份與地位的重新思考
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興起,使得作者論的浪漫想法遭到反思與批判,結構主義和後結構主義,「傾向於將作者視為一個場域,而非起點」於是乎羅蘭巴特公然向大眾宣稱「作者以死」,並藉由殺掉讀者,將文本的詮釋權重新交還給讀者,讓讀者脫離作者的掌控,並得以藉此誕生。
至於傅科則將「作者」定義為短暫、受限於時間的機制,不再視為一種絕對性的存在概念,他很快將對「論述普遍的匿名」讓步—即對普羅大眾對其作品的品頭論足、批判與詮釋讓步。而其功能也將從「文本的產生來源」轉換為論述交會的場域,電影導演乃從亞歷山大.阿斯楚克所謂的「攝影機鋼筆」(強調產出的地位)成為眾聲喧嘩的一個面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