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F.Feenberg及其技術思想

 

F的第一本書,Lukacs, Marx, and the Source of Critical Theory,爬梳前兩個思想家與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淵源,但這裡面的技術只是陪襯。

 

F的第二本書,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作者認為雖注意到科技的發展,但由於他執著於新馬克思主義式的分析,亦即某種二元的思考:資本主義社會會過度到社會主義社會,而這種思考無疑抹去了在資本主義中,不同技術的發展和可能性之間的差異(p.66)。

 

F的第三本書,Alternative Modernity,他就承認世界上有不同的技術文化(前兩本書都認為技術文化就是資本主義創造出具有普世性的文化),並且在每章中都給予經驗分析的例子(日本、法國等);在他的晚近著作中,Questioning technology,則引入社會建構論的思想。

 

老哈與馬庫色的辯論(p.68)

 

對於技術的看法,FCritical Theory of technology區分批判理論與工具理論、以及實質理論(substantive theory)之差異。在他看來,前兩者看待技術之看法同屬一國,都認為技術是中性的,它帶來的是工具理性、效率、以及普世齊一性;但實質理論借光自海德格和Ellul,就質疑工具理論看待科技的所有方式。簡言之,這派認為科技等同於新的文化體系,它能描繪整個自然和社會的實體,並且改變所有世界的傳統。

 

F認為,一個認為技術厲害,另一個認為文化和社會才是關鍵,這種「不是擁抱它就是拋棄它」的二分,足不可取。倒是它們在談到技術的應用時,工具論和實質論都對於技術的看法有些限制:例如,前者的擁護者會說技術和效率可用來保存某種基本價值;而後者的擁護者會說,技術的發展應該更貼近自然的生活方式,例如它們就提倡生物科技。

 

此外,F也認為,這兩種取徑缺乏分析技術的content,以及缺乏分析另類技術的可能性,而這些都是法蘭克福學派討論的主題。F原先認為,技術content會隨著社會革命而演變,但上世紀中期法派早就停止等待社會主義式的革命到來,並且也放棄無產階級作為歷史主體的看法。受到法派的影響,F也開始有些轉變。

 

馬庫色認為,(1)認為科技的進展都涉及到量變就會造成質變;(2)任何社會的目的都可以內部化(或化約為)技術的發展本身(也就是技術進步後,社會的目的就會實現)。但老哈不同意這些看法,他認為所有的技術都會連結到人類的旨趣。接著,老哈區分兩種活動:勞動和互動,前者處理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後者處理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老哈認為,在勞動的領域,不可能出現不同的技術,他觀察到這種技術有著一定的演進(p.67,從四肢、到身體、再到腦),這種技術都是當下的(present),這也使得老哈在勞動領域內,與馬庫色、阿多諾等人對於未來另類技術的期待,有著根本的不同。

 

老哈轉而討論互動領域,他認為宰制和剝削都從中而生,但解放和自由也從中而生。因此,老哈擔心的是科學和技術會危害互動領域,因此擔心技術的殖民化會征服互動領域中所有的本質特徵,例如,在技術民主中(technocracy),對於規範和價值的討論便不易形塑。在老哈的系統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區分之中,這兩個世界各保有自身的價值,必須互不侵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