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重新點燃族語火種─師徒制與原住民語言復振》

 

報告人:陳巧筠

紀錄人:楊子康

 

一、  本章主旨:

    談述社會語言狀況,列舉可行的語言復振模式,並舉出其中的師徒制計畫進行探討。再來藉由實際案例,討論師徒制的教學方法,最後論述師徒制對台灣語言復振的啟示。

 

二、  社會語言狀況與語言復振模式

l   重要概念:語言復振策略需考慮社會語言狀況及所能獲取的資源。

l   可行模式:

  1. 1.            完全浸淫式課程
  2. 2.            部分浸淫或雙語課程
  3. 3.            族語做為第二語言或「外語」
  4. 4.            社區為主的計畫
  5. 5.            師徒制計畫
  6. 6.            語言恢復計畫
  7. 7.            語言紀錄為語言復振奠基

 

三、  師徒制的教學方法

l   加州印第安族的師徒制語言學習計畫為例:

    1992年由克魯族人提出建議,招募及挑選師徒制小組,一組申請的時間為三年,師徒必須上完360小時的母語浸淫課,並給予3000美元的資助,而學徒需紀錄40小時的課程,並領取補助費。

l   師徒制的語言學習觀:

    著重長時間浸淫式的學習,需要有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情境,進行一對一的師徒制提供族語的薰陶環境。並非為正式教學法,而是以口語為主的學習方式,透過情境脈絡、手勢、和活動了解意義。

l   師徒制教學方法

l   師徒制的學習評量

l   師徒制的成就與待解的問題

成就:

    浸淫式、完整句子進行教學、透過活動與情境;口語學習、溝通,強調聽和說。

待解問題:

    需付出大量時間,加州師徒制只有三分之一小組能撐完三年,並不是全年實行,且忽略讀寫及教材的發展。

 

四、  師徒制對台灣語言復振的啟示

l   七種使用人數少於一百人的臺灣南島語:噶瑪蘭語、卡那卡那富鄒語、沙阿魯阿鄒語、邵語、撒奇萊雅語、巴布薩語、巴宰語。

l   提出臺灣語言復振迷思:

  1. 1.            常將重點放在以兒童為對象的學校母語教育
  2. 2.            忽略非正式族語教學管道
  3. 3.            忽略成年人需重新學習
  4. 4.            缺乏族語學習動機及建立重新學習的管道
  5. 5.            語言學習時數不足:一星期一節(200小時)→應至少五百小時

l   「巴宰耆老教母語,奉獻餘生等無人」

l   啟示

  1. 1.            師徒制值得學習,嘗試超越學校的限制,將族群學習風格運用於族語學習,將語言學習融入日常生活
  2. 2.            傳教士學習的經驗
  3. 3.            語言學者需關切部落需求、運用語言學技術協助部落重建族語,例如:文化情境
  4. 4.            適當獎勵以提升學習動機

 

五、  結論

l   社會語言狀況與語言復振模式息息相關

l   不同語言流失狀況有不同的模式

l   應強調語言存活、重生

l   建立獎賞制度提升族語學習動機

l   建立成年人重新學習族語的管道

l   建構非正式、個人化、小型的語言學習法

l   強調口語能力

l   達成世代相傳、各年齡層同心協力的目標

 

六、  問題討論

  1. 1.            臺灣原住民族社會語言狀況是否適合師徒制?
  2. 2.            若要發展的優勢與困境為何?
  3. 3.            臺灣原住民族是否類似有師徒制的計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