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ichael Sandel & 社群主義

 

歷史四 徐健晃

 

陳水扁執政時期以及馬英九上台後,都曾代表政府向二二八受害者道歉。然而,每當二二八來臨,綠營仍會窮追猛打國民黨,訴說過去的不公不義,要求國民黨道歉。過去會有兩個疑問:一、政府不是道歉過了嗎?為何要年年道歉?二、這些錯並不是現在的人所做,為何要他們承受? 第二個問題在這次的主題中得到解答,這是社群所帶來的道德義務。社群主義支持有一種團結義務,對象是與我具有共同歷史的人。過去國民黨政府所犯下的錯誤,國民黨和政府分別都有責任承受。 政治人物特別喜歡利用這種團結義務,但常常是兩套標準。例如民進黨要求國民黨為二二八、白色恐怖道歉,代表承認團結義務的存在。然而,當選舉時,國民黨指控陳水扁執政八年的種種行為時,蔡英文會說站在你面前的是蔡英文,不是陳水扁,試圖畫清界線。

 

討論正義,都免不了討論什麼是自由。我想,正義是一種概念,希望達到我者與他者行為的合適、平衡。在衡量是否正義,必須先將一個行為的責任歸屬確認。而對於自由的定義,就是不同責任範圍的界定。

 

風四林勁宏

 

在社群主義之中,相信人是無法脫離所屬團體與環境的價值觀影響,也就是說人無法真正跳脫出自己既有的價值來理性思考的。社群主義肯定這樣的情況,認為這是人之天性所然不應該排斥,並且認為應該要由社群成員一起來決定出一個共同的願景和目標,並依此來制定成員之間的規範。這個團體的願景和目標亦即「共善」,依照共善所制定的規範就是所謂的「道德」。相較於其他道德哲學,社群主義提供了較可實踐的方式與包容性。但須注意的是,由於各個社群往往利害不同甚至衝突,彼此的目標與願景甚至會互相牴觸,但社群主義又往往認為雙方無對錯,此時團體間很容易發生衝突。另外共善與道德規範的制定實際上幾乎不可能讓成員們都有參與的機會,往都是由社群中的既得利益者所控制,並利用這樣的規範來服務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了其他成員。

 

英文二 王詩涵

社群主義恰好是批判羅爾斯所提出的正義觀的一大宗派。社群主義一如書中標題所述,以有責任有歸屬做為其核心而去衍生其理論:全然反對自由主義的基本價值,認為自由主義忽略社群意識對個人認同、政治和共同文化傳統的重要性,理論建構前後有其限制,因此羅爾斯的「無知之幕」忽略了前述所言一社群意識的共同認同,此舉將有可能無法有實質的正義,反而造成各說各話的窘境。

在影片中桑德爾提出的同性戀婚姻的討論對我而言是十分精采而且發人省思的。就我是一個立場鮮明,一定支持同性婚姻的人而言,我會以自由主義為思考點:平等的權利,而支持這項政策/價值觀。然而,當我們進一步思考,假若如此,那麼接下了的一夫多妻、外遇……越來越多和我們一般社會共同凝聚的共識將會有所相悖。然而我也不太能苟同桑德爾舉例以婚姻為愛情的承諾為同性婚姻做可能的辯護。以此邏輯,那麼外遇也可以是”愛情至上”的承諾關係,進一步我們也應該將人畜戀等合法話。就像社群主義所說,社會上還是有共識的價值,我想今天大部分支持的人還是認為在”專一愛情上”,同性戀也享有婚姻的保障。

 

國發碩一宋思緯

 

經過讀書會先前一系列的討論,我們就Sandel《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脈絡,分別對效用主義、自由至上主義的內容,以及洛克、康德與羅爾斯三位大家的主張進行討論,而本次讀書會則不同於先前對個人責任或義務的討論,思考社群主義所提出的社群成員團結參與的義務問題。

 

社群主義一方面接受部分自由主義的主張,但另一方面卻也提出不可能只有個人實踐道德良善,另外還會受到與自己相關社群的身分影響,甚至在人生起點即繼承了社群結構因素。因此除了個人自然責任和義務之外,社群主義強調社群對於個人的道德責任具有相當的影響約束力,而社群中成員也有彼此團結於社群規範的義務。由影片中Sandel舉出親人、家鄉和國家等重要社群影響因素,以及先前曾經和同學交換意見,發現社群主義關注他者透過人際互動對個人產生的影響,用於了解中國以家庭為核心基礎的傳統思想文化十分合適,同時也是個人較傾向的應對進退思考模式。

 

不過許多事物都是同中有異,比如由書中舉例的庇護親人、愛國主義的想法,固然可以和費孝通的「差序格局」,以及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親殊差等相呼應,但另一方面中國文化中也有墨家的「兼愛」、「尚同」之說,而面臨道德正義與社群忠誠衝突時,仍舊不乏大義滅親而非因私害公的抉擇。因此社群主義雖然可以作為認識華人文化特色的參考工具,但絕對不能當作唯一檢視標準,而應兼採各家多元切入,方能以較客觀的角度進行理解。

 

 

外交系  陳柏叡

社群主義者所說的「共善」,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的便是公共利益。在有關公益的問題上,社群主義學者邁克•華爾采指出,「人們之所以走到一起結合成各種社群,是因為他們擁有共同的需要。人類的生存與繁榮需要他們共同的努力,而社群為其成員提供利益的方式,直接展現了人類的各種不同的社會制度。」在社群主義看來,一個社會存在著超越各種私人利益累積或局部利益總和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客觀存在,它並不以各個利益主體的認識不同而有所改變,國家是公共利益的合法代表並擔負起實現公共利益的責任。以國家為核心的社群主義規範理論認為,自我利益與公益是抵觸的,人有私利但更要獻身公益。因此,要實現公共利益,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以個人的自由為代價,每個公民應該為國效力、為公獻身。這樣,愛國是獲得自由的前提、是公民無條件的義務。如果必需,國家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可以犧牲個人的私人利益。

 

另外,在社群主義中針對婚姻的論點,是建立在對感情的承諾之中。因此,可以擺脫現在用道德/個人主義的觀點,進行婚姻形式的限制。如同性婚姻,若是以傳宗接代(生物遺傳)或是道德為觀點,則是強烈被否認的。倘若以婚姻是「對感情專一的承諾」,那麼便可堂而皇之地接受其婚姻形式。而一妻多夫制與一夫多妻制,如果在合適的限制之下,也可排除適用。不過,論點永遠是未完的戰爭,每個人都有其信仰之信念,但是「自由」絕對不是讓自己在極端的自由主義中打轉的結果。

 

外碩二  吳健禎

社群主義之所以在西方政治學界興起,主要是為了對於當時政治哲學主流的新自由主義提出批判,因而逐漸發展出來。一般公認一九七○年代是新自由主義掛帥當紅,一九八○年代由社群主義引領話題,到了一九九○年代以後,則是兩派並立。

長期以來,以自我和個人為出發點的自由主義,一直穩居於西方思想的主宰。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權利,尤其是個人的自由權利,並且認為一旦個人權利能夠充分和自由的實現,公共利益也就隨之實現。早期的自由主義是以邊沁(J. Bentham)的功利主義為基礎,主張帶來快樂的行為就是善的行為,快樂可以計算,所以當人人追逐自己的快樂,全社會的快樂就會增加,因此政府應該在不限制個人自由的前提下,確保最大多數人獲得最大快樂。密爾(Mill)對此提出修正,強調高尚的快樂才能增進社會進步,政府應該負有教育引導人民追求高尚快樂的責任,並且允許政府對個人自由進行適當的限制,因個人自由的前提是不妨礙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不過功利主義仍然受到許多質疑,包括在功利主義的計算之下,人變成手段而非目的,而且多數人的偏好可以成為對少數人的合理壓制。到了一九七○年代,哈佛大學教授羅爾斯(J. Rawls)發表轟動一時的大作《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書中提出「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作為規範社會規則的分析起點。所謂無知之幕,指的是個人在原始狀態中,全然不知道各自的天賦地位、社會背景與善惡觀念,因而可以無私的推演出公正分配的正義原則。由於對個人權利的重視取代了傳統自由主義所看重的功利分析,這種「權利優先論」(the primacy-of-right theory)或「權利基礎論」(rights-based theory)的立場,使自由主義因而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就是新自由主義,羅爾斯也因此被稱為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知名的德國思想家哈伯瑪斯也被歸類於此。哈伯瑪斯對於公共領域與民主的主張,亦即人民在公共領域中對公共事務參與討論、形成共識,此乃民主之根基。上述論述雖然出於新自由主義者,但更合乎社群主義的主張,與本文頗有關係,由於個人與社群實不可分,稍後論及公民資格時會深入談到。除了前述大師之外,繼起學者還有R. Nozick與R. Dworkin等。由於這些論述都承繼了康德以降的個人主義傳統,所以新自由主義也常被稱為新康德主義或新個人主義。

 

外交四  陳思樺

社群主義對於新自由主義的批評,主要在方法論、價值觀與應用等方面。在方法論部分,社群主義批評自由主義的方法論是個人主義或原子主義,至於社群主義本身則強調社群,因此在方法論上是集體主義。在價值觀部分,自由主義認為最重要的是個人的自由權利,這就是根本的價值,而社群主義則強調公共的善與公共利益才是最高價值。Bell進一步指出,公共的善與公共利益可以分為非物化與物化兩大類別,前者主要體現為各種美德,後者又分為兩個次類別,一是產品形式,例如社會福利,一是非產品形式,例如不具排他性之公共財。在社群主義學者中,最常被提及的是M. Sandel、A. MacIntyre、M. Walzer、以及C. Taylor等四人,儘管這幾人未曾自視或自稱為社群主義者,甚至對其他社群主義者的某些主張還抱持批評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