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財務學和對隨機漫步理論的批判
Ch10.行為財務學
在本章中,打破過去認為「投資人是完全理性的」這個論點,丹尼爾‧卡尼曼和阿默斯‧特佛斯基主張人不像經濟模型所假設的那樣理性,並將產生不理性行為的因素分成下列四種。
過度自信
在預測公司未來成長的能力上過度自信,會導致所謂的成長股普遍被高估,但這樣樂觀的預測通常不會實現,所以公司的獲利及本益比會下降,導致投資績效低落,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成長股往往表現不如價值型股票。
偏誤的判斷
卡尼曼和特佛斯基提出「代表性經驗法則」來說明這項發現。它會造成判斷上的其他偏誤。當我們評估某人屬於特定群組的可能性時,應該結合代表性和基本發生機率。
從眾心理
在這項研究中,存在「團體迷思」的現象,團體中的個人會彼此強化信念,讓人相信某個不正確的觀點其實是正確的。而2000年對網際網路潛力的過度樂觀預測及新經濟股票的錯誤定價正是從眾行為的病例。
損失趨避的心理
卡尼曼和特佛斯基提出「展望理論」。展望理論認為人們的決策動機是他們對於得與失所認定的價值。在這當中,損失所帶來的痛苦遠遠大於獲利帶來的快樂,而獲利或損失也會影響人們最後的決定。
Ch11.對隨機漫步理論的攻擊:市場可預測嗎?
在本章,行為財務學家得到大量統計研究支持市場不效率的假設,主張股票價格的變動存在某些可預測的模式。而有些可預測模式可以讓投資人用來執行能打敗市場的投資策略。
道瓊狗
這策略主張每年購買道瓊30工業指數中股利收益率最高的10支股票,因為他們是最不受寵愛的股票,所以本益比較低,價格與帳面價值比也較低。實行此策略會比市場平均報酬高出2%,而且無額外風險。
一月效應
一月效應指的是股市報酬在一月前兩週特別高,這種效應在小型股上更特別明顯。造成一月效應可能是所得稅的影響。某些投資人可能為了節稅,在年底賣掉股票以造成資本損失的現象。而小型股變動幅度大,較不可能被包含在免稅的機構投資人組合中,所以一月效應較顯著。
股票分析師找到三種模式來摧毀股票市場的不可預測性:預測市場的走向、尋找優異的長期報酬、尋找獲利最佳的個股。在這當中,我們發現
1 股價短期變動一致:投資人看到股票價格上漲就會被吸引進入股市,造成跟隨效應,所以股價又會再上漲。
2 初始股利報酬率相對高時,投資人的總報酬會相對高;購買時股利報酬率較低,未來總報酬也相對低。
3 本益比低於市場本益比的個股,可能產生高於市場的平均報酬。
4 買進過去三年表現不佳的股票,可能讓你在未來三年獲得水準以上的報酬。
5 小型股報酬高於大型股,因為小型股風險較大,故獲得較高的風險溢酬。
6 本益比低、股價與帳面價值比低的股票,價值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