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6】鑑往知來─美國60年代文化與社會關懷6
- · 顏睿萱
讀〈在路上〉像聽一首渾然忘我的爵士,凱魯亞克自創的自發性文體在這本書中發揮的淋漓盡致,即興的片段、文字的流動、事件的衝擊使這本書讀起來非常過癮,雖然不是我所習慣的閱讀節奏,但漸漸的我學會適應凱魯亞克的瘋狂,然後開始享受故事脈絡。
使〈在路上〉節奏明快的另一原因,就我感覺,是因為他少有情感面的贅述,多用事件本身表達。雖然如此,角色的內心世界的呼應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上路旅行本來就是探尋自我的一個過程,這樣深度的目標使任何在路上的小事都會被放大成遠大的意念,反應在書中薩爾的偏執、狄恩的瘋狂、卡羅的詩句以及種種大時代下的次文化產物中。
看完〈在路上〉,我很想了解更多此書的創作背景與評論。其中凱魯亞克與垮世代朋友們與書中人物的投射很吸引我,以及凱魯亞克個人生平對此書的影響隱含了許多時代的元素,能理解這本書的代表意義。
不能說打從心裡喜歡〈在路上〉,或是說他讓我有哪種層次的感動,但我很喜歡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感覺開啟一個我從未實質接觸過的閱讀領域,很酷。或許某天生活週遭的元素有更多呼應時、或是遇見某個機會時,我會對〈在路上〉故事與啟發本身有更多的聯想。
- · 吳彥德
我記得我們的主題是六零年代,但是《在路上》給我最深的影響,反而整個六零年代不是重點,重點是故事中的主角對於自我的追尋,他們玩樂而放蕩不羈,他們倒處周遊尋找自我,他們在面對不同的社會人物時完全處之泰然,或者繼續散發他們的激情。回想自己現在的生活,那是需要多麼深刻的勇氣,想想大一大二不斷去做一堆事情,不論是追逐自我或者只是對生活的發洩,但是那些想到甚麼做什麼,完全忠誠於自己的舉動,似乎不會在出現了,未來的日子充滿著問號,如果面對真實的社會,那份放蕩不羈的感動是不是會完全隱沒在生活之中呢?這是小孩子要長大的過程嗎?想一想又會開始對生活產生迷惘,那些曾經以為似是而非的事情,又開始被懷疑
整個讀書會,我認為是一個非常好的可以讓大家有一個目標前進的狀況,那當然還是要做一些小檢討,我認為值得檢討的問題有二,一是出席問題,二是進度問題。出席問題在於大家時間非常緊湊,沒有一個相當適當的時間可以共同討論,另外在請假方面也沒有做的很完備,使得相約十二點半會有臨時請假或遲到的現象,這可能會造成討論內容不夠充實的問題。第二個是進度問題,我認為嚴格要求進度是一個必要的措施,但是在這之外或許提供大家更多資料認識的開端,例如針對這次主題我們可能會有哪些相關電影或其他網路資料,一些較於書本更容易令人接觸的影音資料等,這些或許會增進大家對於讀書會的進度,而且重點是在認識上面不只就讀書而已,重要的反而是可對我們真正的主題做更深入的了解。
- · 賴冠宇
藉由影片的欣賞、書籍的閱讀、資料的搜尋更重要的是內心的相映,我們盡情穿梭於美國60年代。這是個充滿充滿希望卻又飽受禁錮的矛盾年代,因此從中孕育而生的諸多現象,包括政治立場的對立、國際情勢的發展、社會觀感逐漸往多元開放靠攏、膚色種族的諸多效應都值得我們一再探討,因為這些乍看之下僅是單一領域的社會現象往往摻雜了各種舉足輕重的因素在其中。透過因素的剖析,會發現一個時代的基調要能夠以一筆來定調其實非一蹴可幾那麼簡單,光是內在和外在彼此關係的牽引、固有和漸進現象彼此的拉扯這些戲碼在60年代之下顯得更是拍案叫絕,也讓人更有動力對當今所處社會展開所謂必要的關切和希望的投注。這學期的讀書會,可謂收穫滿載,不僅是對時代的了解、各種現象的了解,而是在這一路時代的探索之中,彷彿拿著一支放大鏡,洞悉時代現象、觀察社會趨勢進而歸納未來動態,才是這一路摸索之中,最後的珍寶。而我,也好像產生了些許蛻變,或許成果還不慎彰顯,至少我知道,我已位在想要的道路上,正待出發,靜候更大的收穫。
- · 藍浩
在最後一次讀書會中,討論到了書中主角他們這般放蕩不羈的旅行方式是否適當。因為這個話題,使我想到了'旅行的意義到底是甚麼"。很多人會說藉由旅行他們可以體會到人生,旅行可以體會到人生啊?為什麼離開固有的環境,就可以體會到一個全然不同的感受,然後似乎人生就因此有了方向。還有,旅行當中重要的是甚麼?看到異國風情,看到你從未見識過的東西? 那"人"呢? 他是否會是旅行途中重要的一個要點。在On the Road中,主角藉由當便車的方式旅行,接觸到了人,他會是因為這樣就有了體悟嗎,我不確定,但是這是我相信的。前幾天看報紙時看到楊力州導演在拍一部公路紀錄片,在報導中他講到了一句話"儘管風景再美,人,還是最美的風景",啽這也是我在讀完這本書後更確信的,跟異地人之間的相處,你才會了解到自己是誰,因為你不再是處在原本熟悉的環境,那個跟你同個磁場的地方。在異地,你將會感受到另外一種與人相處的方式,並且慢慢地體會,挖掘出真正內心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