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6】鑑往知來─美國60年代文化與社會關懷4

 

顏睿萱

《在路上》是我們讀書會的第二本書。

目前我還在讀引言的階段,引言中提到很多人名,多是掉的一代的代表靈魂,也討論凱魯亞克的創作背景。我還蠻喜歡讀讀引言,畢竟是譯者在深入容後的文字導引,而且越是讀引言,越讓我期待故事的正式開始。已經進入正式故事的組員建議我快快結束引言就好,他讀引言到某一程度就會自然而然覺得了,似乎也是挺有道理的。《在路上》的公路旅行也讓我們想到台灣環島,將來也要計畫上路。

今天開拔到咖啡館進行讀書會,很舒服,相信當年掉的一代的那群朋友也有某一天晚上聚在一起吃東西、談論某一本前人的書、也聊聊生活中有趣的時刻。以上是我對於《在路上》引言和大家討論的想法。期待正式出發。

 

吳彥德

這本書令人相當期待,除了他是時代的百大好書之外,連我心中的反叛代表Bob Dylan都推崇它,因此我對於容相當期待。其容代表六零年代的嬉皮文化,我想這是年輕人都會想要渴求的,面對世代的差距,年輕人總是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反叛證明他們與上個世代的不同,而上個世代的人們也總是在批評新的一代,我想這個很容易理解,「倚老賣老」是世界的道理,批評菜鳥獲得尊重,穩定社會平衡,加強自己信心,就是如此,在大家眼裡,從所謂七年級生開始就是草莓族,當然不幸的我們被包含進去,看來我們也成為「掉的其中一代」,不過更不幸的,我們開始責怪我們學弟妹是草莓族,這是件蠻幽默的事情,但是我相信這本書可以給我們許多發,掉要怎樣才酷,如何對現實社會做最強力的嘲諷,台灣社會或者應該我們存在的這個階層,就是缺少放任自由,「聽媽媽的話」不應該是唯一被信奉的真理,追求社會所期待的,也不應該是唯一目標,希望這本書給我們點靈感給我們點自由,從思想化為實踐,對僵固的結構做一點幽默的反叛。

 

昨天的場地真的蠻棒的,不過抱歉於沒有實際要求各位進度,造成討論無法非常順利連貫,但至少我們有得到一個資訊,前言不要看完,很寶貴的一個建議,希望下次討論可以更連貫呦!

 

賴冠宇

在路上,我們不知是否想過,自己是否也在那條路上,或是曾經懷抱前往路上的雄心壯志?書本中主人翁在引言中便洋洋灑灑到,這一趟旅途,他是如此的無法自拔以至前前後後他創造了四條自己的旅途,走出了四趟組成各異的驚奇旅程;以至他可以非如常人般地如行雲流水般在三周把整整八年的故事一鼓作氣的完成這本堪稱劃時代的〝世代〞著作。的確,在故事尚未程前,美國夢的邊際在作者毫不費吹灰之力的引述之下,就連我好像也能踏踏實實地領略一二,不管出發的原因為何,是為了一睹美國國境的壯闊、是為了一掃心情的陰霾、是為了一造自己的獨家記憶、是為了再造自己的生活體驗,種種態度,在作者身上,我完全可以體會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也因如此,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便也成為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志向。

 

藍浩

引言的文章讓我了解到了跨時代基本的架構,一開始是在電影HowlAllen Ginsberg那股傲人的氣息深深的吸引了我,挑起了我對Beat Generation的好奇。什麼樣的時代造就出了這些人的聚集以及他們所生的想法作品?有人他們這群人是<為時下難以捉模的反叛精神發出了號召吶喊>,而Kerouac則只是單純地是在尋找自己的聲音,只是用的方法比較叛逆,藉由體驗各種愛,痛苦與瘋狂,藉由蔓延自全身的毒液。可是為什麼在當時有他們做代表,那我們現在呢?我們不也有一個個個體群體在尋找自我的存在,想搞清楚人生的方向,試著把活著這兩個字寫清楚。那我們的聲音在哪?寫到這,突然有種自卑的情緒,因為,我突然意識到因為我造就了現在這庸人自擾的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