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2增進公共管理學習力讀書會3

 

        歷史背景:用較少的資源做愈多的事

              1.政府規模太龐大

              2.政府介入很多事

經濟學與政府的互動:

凱恩斯學派:羅斯福的新政

新古典學派:海耶克,反對政府介入

 

一、新公共管理的脈絡

政府與市場是兩個公共事務最重要的場域,政府適時干預

發展過程:偏重市場或政府

 

循環性:政府為主→市場為主→政府角色又加重

傳統的公共行政:政府為主,強調科學管理、官僚體系

新公共行政:注重社會正義,社會關係

新公共管理:反對政府介入,

        因為過去政府作為權威,但最後出現「政府失靈」,因此從市場運作去解決政府失靈的窘境。直到911事件後,其凸顯市場也會失靈,各國政府開始思考新公共管理是否為萬靈丹?而後又有大政府等構想出現。但未來政府的角色不會在回覆作為權威,但應該走向多元化,納入更多的行為者,各種多元角互相合作。政府與市場間消長有一定的循環程度。

 

二、經濟理論的影響

政府希望朝向成本較低,但執行增加

()公共選擇理性

        政府用最低的成本,設定標準招標,選擇符合標準又成本較低的廠商。達到品質,但成本又較低。

        問題:D廠商成本最低,私人單位承包商出現偷工減料的情況,怎麼辦?

 

()委託代理人

        大家推選一個人出來當管理者,大家委託其出來管大家。

        問題:如何監督?或其發生怠惰?

 

()交易成本理論

       

於是各國開始推行政府改造運動。EX:雷根政府的改造、才契爾夫人的政府改造運動等、90年行政院推動行政組織改造。

改造重點的基本面:減少繁文縟節等……

各國當時為何要進入改造的歷史背景、經濟背景。中國面臨的基礎背景為何?正當性何在?按照國情需求作政府改革?背景資料的搜尋,來看中國現在的歷史經濟背景為何?

 

政府再造:英美、紐西蘭、澳洲等作為政府改造前鋒的歷史背景為何?

 

中國社會經濟背景的影響,進而比較世界各國的背景。

 

志豪:中國沒有選舉制度,所以無法有課責,政府改造的目的是為了「鞏固政權」。大陸的改造,例如:地方政府創新,政績考量、派系考量,地方政府為了改變,中央政府為何會允許?不敢做全面,但要怎麼做?

        政府的動因為何?由上往下,中央為何允許?

        組織人事的考量,有公務員又有官員。人事怎麼去做?績效部分,黨性、執政績效等如何評估?黨政人事在整體拔擢上的考量,從基層的人事管理如何做?大陸如何要求公務人員?中國特色的問責制度。

       

瑞婷:黨國體制和試點邏輯,中央地方關係等三種邏輯。

課責與問責,西方的價值又是如何實踐在政府施政上?

但中國是問責,例如:反貪腐,因循黨國邏輯設立制度。

 

學姐:

1.中國為何要改革?進入WTO對它們是一個重要關鍵,要求市場開放,公營機構和私營機構的轉變。外界的影響,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農人上繳稅。

市場經濟自由性自然發生,市場與政府出來競逐。CCP最怕在出現一個共產黨。

2.中央不管70萬人口以下的城市。省政府的政策影響,黨管政,區別對待。中央、省、地籍市、市的不同政府架構,70萬人口由誰來管?70萬以上的人口架構,又由誰來管?

3.地方特色:毛澤東的老鄉相相識,風景區的稅務全部上繳中央。

 

中央、省、縣級的政府架構,權力與架構的關係,還有政策。

 

瑞婷:觀察核心與指標。

          例如:稅收:中央和地方權力零和與非零和競爭。

          有理論的基礎、架構,

          省人大、省政協的施政報告,列舉其工作重點。建立資料庫,看它的趨勢,EX:昆明市的問責狀況。

 

夏萍:圍繞在「中國政府改造的目的為何?」主軸。

        歷史演進著手,找出改造的歷程、改造的原因、中央政府改造的重心、省與市的情況呢?

        影響歷年來的政府改造的原因:國內原因(內部)、國際原因(外部),三個邏輯下的內部因素為何?政治、經濟、社會。

        聚焦重大的改革行動歷程:改革的種類、改革的經濟社會背景,能否在統整歸納改革的原因。與西方的比較?近年來中國政治經濟背景?

 

學姐:紅頭政策、紅頭文件,是否因為銀行開放就有一些相對應的政策?中央文件或政策的出台,是否引起相應的變化?

 

夏萍:如很大,聚焦於單一面向,例如:人事變動。

 

瑞婷:單位延續,學校單位不僅有老師、行政人員,還有司機或伙夫。

 

學姐:大陸非常不透明。

 

夏萍:從現有資料去推?描述性,然後做假設與推論。因為找不到意圖,所以從

 

志豪:公共服務的提供,比例增重,公私協理,順應民眾的情況愈趨明顯。

          政治決定,政策決策,第三部門如何影響政策?

夏萍:審議式民主和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提供,但沒有選舉和公聽會,如何反映而且持續革新?

1.政府的改造(行政改革的革新)

2.公共政策的運作

 

Next week:中央層級:英美的政府再造、中國的行政革新。

政府人事的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