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14】勞動議題讀書會2

 

在明尼蘇達州賣東西:

【摘要與討論】:

     作者對住宿的品質要求很高。一般底層勞動的人對這點可能要求不會這麼高?(e.g:隱私權、房間的大小、窗戶打不開很痛苦…..)

     作者本想找工廠女工工作,但後來進到WAL-MART(全美最大的零售業)當現場人員(clerk)。

     【WAL-MART小知識】:如果WALMART是個國家的話,那他將會是中國第六大貿易個體。他也會是全美國最大的雇主,旗下有全美國最多人數的員工。

     作者在進WALMART工作之前,準備了申請書 面試時做了類似人格特質得心理測驗以及藥物反應檢測(DRUG TEST):手續繁瑣、花錢又花時間,對於應徵者而言,這份工作變成非得到不可,否則花費的時間及金錢全部變成浪費。對於底層勞工而言,在做藥物檢測前,作者買了營養品,以確保自己的身體是沒有問題的,藥物檢測結果會百分之百通過。買營養品這件事就作者的描述,似乎是大家想得到這份工作錢非做不可事情。

     作者在WALMART時薪七塊錢,在經歷過員工訓練後,作者原本以為自己是做PART-TIME,但後來收到的通知上面說作者做的是FULL-TIME。但矛盾的是,作者做的是FULL-TIME JOB,但卻是HOURLY-PAY(以時薪計酬)。

【比較在台灣的情況:如果是正職人員的話,是用”月薪”計酬。導讀同學詢問在美國的朋友:全美90至95的底層工作是採用以時薪計酬,不管你是正職(FULL-TIME)還是PART-TIME】

     工作內容:負責衣物在消費者翻亂後的整理工作(作者有其預設的立場:在前面幾個章節(EX餐廳),他會認為客人是他的敵人,在WALMART的工作,作者依然抱此看法,因為他的工作就是善後客人亂堆/丟的衣服。)

     休息時間:兩個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 一分鐘都不能超過 作者認為此工作是在高壓環境,因其管理者(SUPERVISOR)會不斷的走來走去巡視。

 

     同事們都覺得這樣的高壓工作環境與報酬是很合理的!甚至有一位同事說:我們WALMART的老闆在他的辦公室裡很用心的在經營這個零售產業,我們一定要很辛苦的工作撿衣服,才不會”辜負”老闆的期望。

     最後,作者與同事們在電視上看到某間飯店的員工抗議其工作環境與工資。作者問他的同事們:為什麼我們不能這麼做?最後有動員了一些人,導讀同學:其實這些人是有組織工會的可能性的,但必須要先讓他們意識到勞資到底哪裡不平衡了?在作者設法動員以前,他的同事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勞資不平衡的存在。

 

第四章:成果評估(總結與摘要)

     在提倡福利制度的說詞中,有一種普遍存在的說法假設,認為工作是脫離貧窮的途徑,而接受福利措施的人之所以不這麼做,完全是由於他們自己不願意出去找一份工作。」作者試著指出自己想盡一切辦法節流以平衡收支,其中房租過高是最麻煩的禍首。當富人和窮人在開放市場裡競爭競爭住屋,富人永遠出得起比窮人更高的價錢,把他們的住家或拖車公園買走,拿去蓋公寓大廈、超大房屋、高爾夫球場….,

     社會上對低收入者的住屋危機普遍抱著不以為意的態度,因為官方公布的貧窮線數字,一直安撫人心地停留在百分之十三左右。官方的貧窮等級仍然採用一九六零年代早期過時的計算方式,先定出某個固定的家庭大小,以該家庭的食物費用為基準值,然後把這個數字乘以三。但實務相對而言是不會通貨膨脹的(?)至少跟租金比起來是如此。

     租金對於市場的力量是極度敏感的,但工資並不是如此。作者在這個寫作計畫進行的每一個城市,都有觀察到被當地生意人稱為「勞力短缺」的情況。(當地報紙頻頻有這樣的評論,還有無所不在的「急徵人」字樣。)但勞工市場底層的工資卻一直停滯不動,作者認為那些使許多經濟學家感到安心的工資上漲幅度數字是因為看的是整體平均的結果。最前面的百分之十與七零年代的最前面擺分之十比較的確是當年的百分之一百零六點六,但是從最後面百分之十薪水的勞工來看,只有當年的百分之九十一。雇主會絞盡腦汁想出各種手段,拒絕加新。Ex:許多雇主願意提供任何東西(免費餐點 交通 員工購物折扣),但就是不願意加薪。因為對雇主而言,當市場的改變使得福利變得不那麼必要的時候,這些額外福利會比加薪「更容易取消」。就像在商品市場,賣方寧願提供顧客現金折扣也不願意降價,因為折扣看起來像是一分多得的贈禮,能夠不需要任何解釋就停止實施。

 

 

但是….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員工呢?員工為什麼沒有反彈?

     經濟人的假設與承擔分險的能力

 

 

雇主規避及阻擋加薪的動作是符合經濟學說的”理性的行為”;他們的工作不是讓員工舒適安定,而是把底線壓壓壓到最低。那為什麼勞工不展現出同樣的經濟理性行為,要求雇主支付更高的薪資,或者找更高薪水的工作?當我們認為供需法則也適用於勞工的狀況時,背後的假設是勞工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是個經濟人(economic man)。但是當人們越窮困的時候,行動力也通常越加受到限制。窮人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你往往不願意拿已經認識的惡魔跟不認識的惡魔換,即使後面這個端出更好的薪資福利來誘惑你。”

     資訊的不透明化與金錢禁忌

 

 

低薪工作的應徵者,處在相對的資訊弱勢。他們不像你選一家餐廳吃飯,可以到處比較內容、比較價錢。他們多半沒有錢負擔網路、電視等資訊來源,只有徵人廣告看板和報紙,這些來源都對數字避而不提。誰在什麼工作地方賺了多少錢的資訊都必須靠口耳相傳。文化的因素→「金錢禁忌」:在美國,人們絕口不提與個人收入有關的話題。沒有人想告訴別人自己賺多少錢,或怎麼賺到的。雇主永遠可以拿金錢禁忌當靠山。作者並指出:在一個無盡讚揚身價上億的網路大亨及運動園的社會裡,時薪七美金或甚至十美金的收入會讓人覺得自己是個天生的次等人。即使你有一個親戚就在街角的店工作,做跟你一樣性質與內容的工作,但是你永遠不可能知道那的薪水比你的高。

     雇主不鼓勵員工增加經濟方面的常識

 

 

雇主會很大方的叫顧客來比價,但是對於員工,在僱用的過程中,制度的設計基本上是防止員工們討論彼此的薪水的,甚至避免告知員工確實的薪水數字。甚至有些雇主把金錢禁忌發揮的淋漓盡致,明文禁止員工們彼此透露個人薪資高低。

 

如果說勞工不是經濟法則說得是個經濟人,有完全的理性判斷與行為,可以檢視一切可能的機會與選擇,那為什麼沒有更多人在現有的位置上堅持立場?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要求更高的薪資與工作環境?

     管理階層的拉攏力量:e.g:工作夥伴和領導服務這一類的婉轉管理用語、分紅制度,夥伴會議….等讓員工認同員工認同有全力和財力的整體(公司或上班)的種種利誘

     脅迫:低薪工作嚴重剝奪一個人的基本公民權以及最終的自尊!e.x:管理階層可蒐查員工的皮包,藥物檢測

     其他直接方式:工作期間禁止交談,組織工會者往往會面臨沒來由的懲罰

 

 

職場專制主義(p.265)

(p.268)為了維持高壓管理所需要的高花費,造成更多斃西壓低工資的壓力。

     沉默與消失的窮人

 

 

(p.271)處在社經地位最頂層的百分之二十人口在全世界進行對自己有利的活動與影響力。當他們開口說話的時候,會有人傾聽。當他們抱怨的時候,通常會有人急急跑去改正問題。遊戲規則都是這些人在定,最低工資要訂多少,福利措施是哪些都是這些人的權力範圍所及。

經濟地位高的人幾乎看不到窮人,但是窮人卻可以輕易的在電視或雜誌封面看到富人。有錢人越來越不想跟窮人分享空間和服務

(e.x有錢人把小孩送到貴族或品質較公立教育優良的私校

   健身俱樂部v.s公園…種種的「市場區隔」理論都是為了有錢人設計的。)    這一代的美國富裕年輕人在暑期也不再學習「另外那一半的人」是怎麼生活的,

不會去選擇當救生員、服務生、在度假酒店當清潔工,而是選擇跟未來從事的職業有關的活動,例如上暑期學校或者在專業的機構從事白領工作的實習。

     努力工作的迷失(p.278)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斷被灌輸「努力工作」是成功之道。可是努力工作你還有可能深陷於貧窮之中,福利制度內的窮人往往遭到社會嚴厲責難,說他們懶惰、執意在經濟狀況不良的情況下還生小孩、都有某種癮頭(addict),他們「生性依賴」。在大眾的眼中,他們滿足於靠政府的施捨過日子,而不是想辦法「自己自足」。但是在美國的情況是,當政府已經大量收回它的「施捨」的時候,還是有數量龐大的窮人在沃爾瑪或者速食電長時間辛苦工作,這種否定和高高在上的態度,還站得住腳嗎?

問題與討論:

     看作者的描述,在對照台灣的情況。台灣的老闆好像比較傾向支付月薪。因為除下來會比九十八塊低。在美國的情況是,請假半天就是幾個小時,可精準計算沒有模糊的空間。況且如果用月薪計算,就會有加班費(比原本時薪高)的更高負擔。

 

 

同學補充:馬克思的「片段勞動力」→把勞工的勞動力切割成片段,那我就只給你這些時間(的錢),你要給我把這個個片段的勞動力,給我通通壓縮在這個時間裡面。

     作者在當女傭那一段的論述,把論述的重點放在有錢人對待清潔工的「態度」,但卻忽略了其實問題的癥結點是在清潔公司(比較:跨國灰姑娘中,有點出雇主的兩難情況。E.x:雇主邀外籍家庭移工同桌吃飯看似友善,但卻會對移工造成壓力;但移工自己在廚房吃,又有排擠的問題?)作者的論述過度針對有錢人?

 

 

導讀同學:作者有提到,有錢人以為透過清潔公司花了較多的錢,可以得到比自己去市場上徵人更高的清潔品質,因為清潔工們得到了較多的報酬樹。但實際的情況是,這中間的價差全數被清潔公司賺走了。但有錢人根本不會知道。

同學提出是因為書寫位置的不同:藍珮嘉是站在觀察者的客觀分析立場去書寫。但這本書的作者是真的成為一個底層的勞動者。所以呈現出的內容會有差別。

     為什麼作者不管做哪一份工作,在成為底層勞動者後,敵視的對象都是「顧客」?與上次讀的血汗超商比較,加盟店的老闆雖不是敵視顧客,是敵視同樣加盟身分的競爭者,這些人都不會把矛頭指向資本主義的上位者,他們才是問題真正的核心。如果他們真的意識到這一點,是不是就有組工會的可能了?

 

 

導讀同學:作者在書中有提到,其實他們是有組織工會的可能性的。但是他們已經被操到沒剩下任何心力。

     管理底層員工的經理人,他們原本也都與屬下是同樣的想法。但是一但往上爬,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對組織有貢獻、對組織效忠成為他們唯一在乎的事。不會在乎改善勞動條件,只在乎如何壓榨我的屬下?從台灣的情況看的話,不只是藍領階級有這種狀況,工程師也是這樣。我在四十歲以前沒日沒夜的被壓榨,等我熬到四十歲,爬上高層的位置,換我來壓榨年輕的、「新鮮的肝」。

 

     在作者當清潔工的章節,很多時候他去不同的地方打掃,都是跟不同的人。很多時後你連你的同事到底有誰你都不知道。把工人一個一個獨立,防堵勞工組織工會的可能。把勞工四處調來調去,哄騙你因為你比較有能力,所以磨練你。

 

     很有趣的一點:在餐廳工作的那一段。作者說,沒有工作的時候,會比有工作時更累,因為要不停的假裝很忙,找事情做。同學們陳述自身打工經驗,一模一樣的情況。老闆的心態有問題。所以我們衍生出責任制,有比較好嗎?

 

     針對書中工人們有工作但繳不出房租那一段,那些老闆有付勞工符合法定工資的錢嗎?

 

 

有。但是就餐廳的工作情況而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小費。老闆給的基本工資是很低的。況且,這些服務生們收到的小費,是必須要跟廚房的內場人員拆帳的!而且小費是用區塊區塊劃分,當客人上門,服務生就要快點拉到我這一區入座。因為我收小費只有我負責的那幾張桌子,我有權限。變成老鳥負責的區域會越大,可以收到的錢越多。菜鳥你就….乖…..不要吵。

     美台小費制度的比較:

 

 

台灣的最低基本工資沒有把小費這件事情考慮進去。因台灣沒有給小費的習慣。所以用的是同一套基本工資的標準。所以美國的服務生的法定基本工資,比台灣的相對低很多。百分之十的服務費在台灣也不算小費,是進到業主的口袋。所以我們沒有針對小費的課稅制度。

 

假設美國政府把小費的標準調到勞工都可以生產的最低限制,(調高最低工資)但感覺最後的結果還是一樣。還是會被榨乾到只有一點點的錢流到底層勞動者手中。所以這不只是勞資的問題,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問題。如果工資的問題只針對單方的老闆(資方),會不會有點太狹隘了?

在書的最終章提到的,社會制度的設計、發展,是掌控在多數資方的手上的。「政商關係」,政與商本脫不了關係。

終章提到的美國房租通膨的問題(參閱前面摘要),嚴重到貧窮者完全無法有安身處。這與台北的房價很相似

資本主義綁制度的問題,在全世界都是一模一樣的狀況!

     常態分配v.sM型化:

 

 

貧窮與富有的人數統計圖正常應該是標準常態分配的鐘型圖,但這幾年會越來越接近M型。在台灣七八零年代的確是呈現正常的常態分配圖,但近年來中間鐘型的高度(也就是中產階級的人數)一年比一年矮。當中產階級的不見了,物價一定是往富的那一方過去,變成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如果中產人數高度是增加的話,位居富有那一端的百分之一,對於整體的(房價)掌握力不大。在常態分部時的租金會接近正常的水平。全世界發展中或已發展的國家,通通都有M型化的趨勢。

     Q在常態分配的情況,經濟活動(資源與勞動力)會是相對穩定的狀態,那M型的時候呢?

 

 

A:不穩定!因為會有眾多社會問題產生。相對剝奪感提升

另一位同學:

貧富差距、相對剝奪感的問題又不是這幾年才有,一直都在阿!WHY?

資方會一直想方設法讓另一端的人想辦法發洩他們的相對剝奪感,尤其是當整個社會的文化、制度、政治都是與有錢階級站在同一邊,國家的財富也都掌握在有錢的這一端時,你要怎麼想辦法推翻扭轉?

 

A:被剝奪的這一方不會就這麼安分。除了組織運動以外,就是走上犯罪一途了。治安的問題不都是這樣來的嗎?

A2:會不會當整個社會的圖變成M型的時候,經濟活動仍然還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呢…?

因為現在的經濟活動(有錢人想要的經濟活動)是只要資本的經濟活動,不需要任何勞動力。(看看金融海嘯跟泡沫化經濟)

但是社會問題是一定會有的。

Q:包含所謂資方立場的雜誌(天下,商周),錢一陣子都有在討論台灣應該要維持一定程度的製造業。放眼望去那些我們印象中的高發展國家,都還是有一定的勞動力,問題在於你要怎麼提升勞動力?國家內製造業的存在是必須的,特別是在金融海嘯發生以後,不斷有這樣的聲音。一個全部由金融資本組成的經濟體,會遭遇到什麼情況?是像美國那樣嗎…?一直玩選擇權的東西,選擇權再包裝成各式各樣的金融憑證,那就跟美國一樣了。一個社會裡還是要有一定的勞動力與製造業存在,才會有穩定的經濟。(EX:德國)還是要製造出「東西」,不要一直都在搞代工。XD

     書中相同的情境移到台灣,至少勞動者在台灣生病,不會發生書中描述的美國勞工窘況。與美國相較,台灣的健保做得較好的,美國的健保價格過高,底層勞動者根本無力支付。歐巴馬的健保法案不可能過的,把全私有的健保市場收歸國有,難唷!國營變民營很容易,民營變公營,難阿!

 

     同學分享親戚故事:台灣的勞動者不會去責怪環境不好,頂多是說自己不夠努力、景氣不好而已。台灣多數人的價值是:「要靠自己努力」(認真打拚,愛台灣XD)

 

 

我們的教育都教導我們要努力,才是為自己爭取美好未來的唯一解。教育不會告訴你:這個環境or架構是有問題的,你要勇於挑戰整個社會。所以這位同學覺得在台灣,即使M型了,還是會穩定。當你從小就被根深柢固的灌輸要努力才會成功的價值的時候,你還會去思考整個社會是有問題的嗎?

A:那我們現在在幹嘛?(眾笑)

A2:我們好像真的是少數。

A:所以被洗腦成功的是我們的上一代,不是我們?

A2:恩。因為上一代是拼過來的。上一代是生長在經濟快速發展、未來無限美好的環境,就像現在的中國,未來?很美好阿!主流媒體給我們的資訊充斥著某某企業主以前有多窮多可憐,但一路打拚走了過來的故事。我們這一代的問題是,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停滯期了,這時候我們才會開始思索:阿!原來這整個大環境是有問題的。

A3:社會上主流的思考方式是個人的思考,不是團體、巨觀的思考方式。大家都只為想這個人為什麼會成功?而非為什麼這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會成功?

A4:這和我們的歷史文化脈絡會不會也有關係。東方帝制的情況下,不會去挑戰權威。以前是帝制,現在是企業。人們只會想要安分就好了。

A2:我覺得不是這樣。以上一本血汗超商來說:台灣很多的中小企業主都抱著一種做頭家就是出頭天了的想法。台灣的勞工都很認命,因為他們相信這樣認命的做下去,總有一天可以變老闆。

A4:這與以農立國的傳統會不會也有關係?老一輩的農家子弟,採取較為保守的行動?還有儒家一脈傳承的思維。順從權威,而非反權威。在現有的體制與限制下,個人應該盡己所能,去做最好的發揮才是我們的主流價值。

A5:我們的基礎教育沒有任何左派的思維與內容。國外的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的內容就有很基礎淺顯的左派思維與馬克思主義了。我們呢?台灣基本上是沒有左派的土壤的。

     Q:書中提到 當你在找一份工作的時候,你不會去想到你有多少如廁或吃飯時間的問題。當你去到那個工作環境,當你看到大家在午休時間都不敢睡覺或離開座位去吃飯時,你有膽離開嗎?

 

 

A:資本主義的競爭概念就是這樣。你跟與你同階級的人競爭。每一個空缺的位子都會有市場,市場與市場的競爭,會造就最好的結果。所以大家就不停的競爭競爭競爭,把別人吃掉幹掉,往上爬。這是無限迴圈XD

     Q:台灣這幾年不是有很多學生寒暑假出國打工?出國打工的工作性質多半屬於書中描述的底層工作,這些出國打工的人,如果真的向書中的描述,真的有賺到錢嗎?

 

 

A:同學提供親戚經驗,其實出國打工目地是在旅遊,打工只是為了有基本的住宿地方(員工宿舍)。

Q:那為什麼這些工作地方宿舍的空缺,可以保障給外國來的打工旅遊者,不能優先排給當地有需要的勞動者呢?

A2:為了觀光!你要入境本國也不是那麼容易,官方那邊會規定抵首上要持有多少現金你才能入境。A3:朋友之前去芝加哥遊樂園的經驗:就是被當低層勞工壓榨。

A3:其實我們的學生去做的summer job,應該都是他們一般學生會做的打工。但作者在書中也有提到,”這一代的美國富裕年輕人在暑期也不再學習「另外那一半的人」是怎麼生活的,不會去選擇當救生員、服務生、在度假酒店當清潔工,而是選擇跟未來從事的職業有關的活動,例如上暑期學校或者在專業的機構從事白領工作的實習。”

     Q:我們這些外國人,有能力出國打工的應該在原本的國家都是相對富裕的,那我們這樣子去,會不會一定程度的排擠了當地勞工的工作機會?

 

 

A:有可能。為了發展觀光一定要撥出這些缺給外國人。

     Q+A:同樣一分低階的工作,卻是不同的想像。對我們這些相對富裕的外國人而言,我們是要出國去看不同的世界,但對當地的人來說,這些工作是我的下一餐,是我活下去的經濟來源。

 

 

A2:我同學去澳洲,跟他一起工作的也有一些是非法移工。我們這邊的人要去working holiday也是有年齡與身分限制的,美國是要求一定要有學生身分,澳洲的話是三十歲以前。這些低階層的工作會不會跟台灣的情形是一樣的,本地沒有人要做的話,最後勢必要有更便宜的外籍勞工來填補這些缺?這好像已經變成一個循環了?

A3:這讓我想到一個我一直在想的問題。A國的人去填B國,又會有C國的人來A國的勞動力空缺,那這樣填填填,會有一個終點嗎…?中國去完去越南,越南去完去印度,印度完去非洲,非洲之後呢,我們要去哪裡?

A4:1.國家不會一直處在有錢的狀況(e.x菲律賓)。2.產業會轉型、升級3.產業外移是外移了,但是核心的技術,我不會下放。

     Q大家有沒有想過,高開發國家沒有能力的底層勞動者,最後國家會怎麼讓他們 生活?

 

 

A:日本的話,二戰的時候鼓勵流氓阿等等下層的人出去打仗。

A2:長期失業的人口會越來越多。企業為了賺錢,一定會想辦法找更低廉的勞動力。長期失業的只會越來越多。

A3:那少子化會不會吸收掉這個問題?

A2:不會。因為人口還是會成長的。A4:不會 會減少。

(最後這跑到人口數的論述去了….)

     Q:其實這只是我一個瘋狂的想像,如果一個國家全部都是高知識的專業人士的話會怎麼樣?當一切工作都可以外包的時候…..

 

 

(這裡討論分成兩條線了…)

少子化只用口號 and全台灣百分之九十的大學生

 

最後大家話題跑到大學教育與品質的問題去,

     菁英化的思維 我們對知識的想像。

 

 

教改當初的廣設大學其實是要廣設有品質的大學,但是當時後的教育部想到了一個立竿見影的方法 把技術學院升級。

此外,中國人對辦學校就是有一種憧憬,家長普遍的思維是你不想讀書就去讀高職,可是現在得技職教育也鼓勵要繼續升學讀科大阿,也要跑補習班補升科大跟插大。那跟普通高中到底還有什麼差?

A:我們對知識的想像,是不是只剩下學術?修車是不是知識,他是。但一般大眾會說那是「技能」,不會覺得那是知識。我們對於知識的想像,已經徹底的窄化了。

A2:在教育菁英化與普遍化的思維中,我們要走哪一條?

﹏﹏﹏﹏﹏﹏﹏﹏﹏﹏﹏﹏﹏﹏﹏﹏﹏﹏﹏﹏﹏﹏﹏﹏﹏﹏﹏﹏﹏﹏﹏﹏﹏

後記:最後大家一致通過,要拜託徐沛然助教向學校建購本書作者的最新著作

<<Bright-sided:How the Relentless Promotion of Positive Thinking Has Undermined America>>(無止盡得提倡正向思考如何毀了美國)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