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8】吟嘯徐行6

 

作者身為一位記者,在書的自序中寫下這一段話:「記者不能輕易流眼淚,因為眼淚會模糊記者的視線。」看似無情,卻寫實的道出身為記者的種種為難和責任,也替他們的職責作了最好的描述。

  中東現場讓我們透過文字認識距離我們遙遠的中東,遙遠並不是構築在地理上的距離,而是在文化上、知識上我們沒有機會或不願意接近,而使得這個距離我們比歐洲、美國近的地方,卻顯得無比遙遠。

  姑且撇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以及背後撐腰的老大哥之間的愛恨情仇,單純從一個宗教教義來看,宗教不應都是勸人為善、讓人打破不同的成見與藩籬嗎?但是看著這樣發展的宗教,以色列不斷地偷偷推進屯墾區,設立不同的檢查關卡去對巴勒斯坦人行安全檢查之名行羞辱之實,而巴勒斯坦人也以自殺炸彈還擊。這樣的冤冤相報,怎麼可能去消弭彼此的仇恨與衝突呢?

  雖然我們都明白,每個宗教都有不同的狂熱分子,基督教有KKK,伊斯蘭教也有賓拉登。我們不能一直以有色的眼光去看這些我們過去所不熟悉的宗教,因為不熟悉而害怕,因為害怕而誤解。這一連串的錯誤看似美麗,卻也是引起人類在倒了的巴別塔後,諸多爭端之處。

  「恐怖分子」為何會被稱為「恐怖」,又為何他們會有種種「恐怖」的舉動?其實他們是希望以激進的手段來成功引起世人對於他們問題的同情與關注。但美國那種只顧自利、罔顧他人感受的處理手段讓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也因此他們選擇採取更偏激的手段來進行訴求的呈現,但手段不對往往使訴求失焦。中東世界中,會用武力與暴力手段來達成訴求目的,即所謂的「恐怖分子」者,其實只占極少部分,多數伊斯蘭教人民非但不屬於其中,且他們比我們還害怕恐怖組織所採取的行動。但在西方主流媒體的成功掩蓋與渲染下,我們的認識卻是穆斯林中,恐怖分子占了極大部分。霸權國家對於己身利益的關注,導致它們對於中東問題不想根本的解決,對於當地人民人身安全問題的漠視,與霸道不講理的標籤化與仇視,反而激化更多穆斯林選擇同情他們過去所害怕的「恐怖份子」,敵視霸權國家對其民族所進行的羞辱,而使得和平理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大為降低。

  在主要接收歐美思想的台灣,視線也被牽著走,當美國喊起恐怖份子,我們似乎也同仇敵愾,卻少有人真正認識阿拉伯世界或伊斯蘭教的精神,為他們發聲。在這本書中,收穫最大的應該是對以巴戰爭的認識,還有她們的衝突所在。

  我們許多時候不能欣然接受他人為我們未來所做的「安排」。這不代表我們失去理性,看不到問題的全貌,也不代表我們缺乏追求和平的共識與包容的胸襟,這僅僅是因為我們是身陷其中,也因此我們會有直接的主觀情感與判斷,雖然知道何謂理想、何謂現實,卻難以從情緒的漩渦中抽離一般。理想的是,我們能提供以巴增進雙方和善對話與互動的環境與機會,但現實的情勢發展卻是,霸權國家以救世主之姿擅行介入調解,並從中為自己謀取利益。也因此我們認為,這世界不存在有所謂「正義」的民族,只存在有解決問題的手段是否適宜、正確。

  在看到歐巴馬對著美國人民與全球人士公告賓拉登已逝世的消息,雖然他竭力表現出的是大義凜然的領導者風範,但感受到的還是他那種身為霸權所賦予他的蠻橫、傲氣,從他的神態中表露無遺。誰知道他此舉是否是為了提振其低迷不振的名調支持度?看著BBC中文網播出斑斑血跡的現場錄像,讓人感到十分痛心。

  古文明遇到現代文明的衝突、融合也是這些古文明國家必須面臨到的挑戰。在埃及,金字塔是眾所周知的偉大、神秘建築。但今日,在夜晚的埃及,金字塔會被投以一道道霓虹光線,這對一般觀光客而言,總會顯得格格不入。對於當地民眾而言,這種現代化的東西,似乎可以使他們與時代接軌,但這當中是古代與現代的矛盾與衝突。在夜間看到這樣的金字塔景象,會覺得失了些味兒。這可能也是當地民眾也要求新求變,在金字塔上玩創意,但是這感覺有點像將一個完全不相干的東西強加在金字塔上,總會有些可惜。但反觀,美國大峽谷的天空步道,反而可以使觀光客更能一覽大峽谷的景色風光。這兩者最大的差別是,前者的添加,並不能使我們獲得更新奇的感受;而後者,會讓我們更接近以前無法碰觸的景緻。

  這次的討論收獲豐富。對於各個國家的狀況,雖然還是沒有辦法全盤深知,但能了解了許多國家的難處。同時,也必須思考,在台灣,我們也可能會出現文化的衝擊、族群的衝突。要如何化解、消弭,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議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