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3】「理論」與「實際」讀書會:廣義政治學學門選讀與時事4

 

  1. 育瑋的心得:
      國際政治學家KeckSikkink提出了「回飛鏢模式」理論。這一理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或政府拒絕對本土公眾的壓力作出正面反應時,來自國外的一些活動家或國際組織因基於一些共同的價值觀念,可以利用各種渠道與輿論向有關國家的政府施加各種壓力,並迫使該國政府做出相應的反應,調整政策。如果本土的社會活動家與國外媒體及社會活動家建立聯繫,就會產生一種明顯的「回飛鏢效應」,即繞過本地政府的冷落和壓制,通過國外渠道向該地的上層決策者施加壓力。在面對許多民主化的議題時,是否能發會效用,值得討論。
  2. 書賢的心得:
      迴力鏢模式(Boomerang Pattern of Influence)為目前跨國倡議網路運作的型態之一,其允許非政府組織得以凝聚國際輿論,透過他國政府影響本國政府的政策。不過,在此必須注意兩個面向:

l   此模式為全球化之下國家主權受到侵蝕的實際例證,也同時引發討論,一國 是否可能利用此模式,操縱目標國國內非政府組織向其求助,再以外交方式影響目標國的決策?

l   以非政府組織的角度而言,哪些議題適合依循此模式來達成目的?而在形成國際輿論時,是否同時對其他重要議題造成排擠效應?

  1. 伯叡的心得:
      本書對於倡議網絡的背景、成因及角色做一概略性的介紹,並提出迴力鏢模式(Boomerang Pattern of Influence)說明當今跨國網路運作的型態。對於迴力鏢模式之所以能夠運作並發生效力,我提出以下的觀察:

  過去非政府團體欲影響國內政策,僅能單向向國內行政機關反映;後續得以透過迴力鏢模式而影響國內正是因為資訊科技與交通工具的進步,使得透過他國以外交手段影響本國政策,這正能說明國家主權受到迴力鏢模式侵蝕的最佳例證。

  若以傳統國家主權至上觀點觀之,資訊的流動性與透明化,是國家主權受到侵蝕的最大原因。一國國內的議題,越來越容易透過網路的揭露而引起全球各地志同道合的倡議者的共鳴,並透過政治外交或輿論媒體的方式,迫使一國低頭。然而,這這樣的跨國壓力之所以能夠成立,更需建基在全球貿易的密切聯繫下。唯有當國家經濟命脈繫於全球貿易的前提,這些全球倡議的壓力才有可能實現。例如鯨豚保育,也需要透過密切的貿易依賴,經由拒買才會對施壓對象產生嚇阻力。否則,當一國僅只是在一國經濟體系內自給自足,無須透過與他國的貿易交換而使國家繼續運作,透過迴力鏢模式也是行不通的。

  所以當討論迴力鏢模式時,當面臨一國可抵抗全球化浪潮或經濟分工的壓力而自成體系(不見得自給自足時),跨國倡議網絡也難以發生作用。此例可舉北韓或是阿拉伯國家地區,都可以抵抗所謂西方世界國家不同價值而形成的對抗或施壓。

  然而從文化層面又可繼續探討,是否跨國倡議網絡也會形成強勢文化欺凌弱勢文化的幫兇?是不是小國高度仰賴全球貿易,但又接受多數移民時,傳統的文化是否因為無法抵擋外來壓力而受到擠壓而消失殆盡?這些都是值得在進行跨國倡議網路的連結時,特別須謹慎小心的議題。

  1. 昱誠的心得:
      非政府組織在國際關係中的地位愈見重要,由於其非營利、非政府之特質,可以跨越國家利益之需求,為某些特定議題發聲。本書中作者提出的迴力鏢模型是個很好的觀察,非政府組織在議題設定、形成國際輿論方面確實有其重要性,因此一國國內之NGO如果作用不大,可以透過他國的NGO形成國際輿論,再回歸到本國,影響政府決策。然而吾人也應該注意,非政府組織有時為了凸顯某些議題,卻會犧牲其他價值,因此在國際輿論之形成上,亦應該注意非政府組織是否有忽略其他的價值與聲音。

建宇的心得:
  非政府行為者在當今的社會中愈趨扮演重要的角色。國際間也同樣有相當的非政府組織之網絡,彼此間互通有無,特別是透過先在的傳播科技,彼此間交流密切。也因此,許多的資訊得以因便利的跨國媒介(如網路、國際通訊、飛機)傳播到國外,給其他在國外有志一同的理想鬥士發揮、助益的空間。同樣的管道和媒介,也形成外在的資訊和理念的傳播途徑。如最近的阿拉伯之春也類似這樣的模型,只差他的影響模型更複雜,而且模型的資訊流通是雙向的,而且國內人民對於政府的壓力可能也相當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