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18】「民主化」浪潮學習小組6

 

這次討論為本讀書會的第六次活動,主要的目標是讓與會同學能夠充分釐清本小組的研究主題──民主化的一些延伸概念,而本週的探討內容則是以區域性的研究進行,本次以「東亞地區」作為探討主軸。茲將討論主旨要點羅列如下:

1.  東亞地區在獨裁統治下,社會現代化且經濟快速且穩定的成長,也因此東亞地區的人民對政治訴求民主化是較缺乏動機的。

2.  東亞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價值,此又被標榜為「亞洲價值」(Asian Values),讓東亞地區人民降低對民主化的要求,另對政治菁英來說,特別是該區領導人,更以此為名推動非民主及不自由的高效能政府。

3.  隨著1986年菲律賓獨裁者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在人民和平示威下下臺,東亞地區始感受到全球的民主化浪潮,至90年代末,全球的民主化浪潮在東亞地區共帶來菲律賓、南韓、臺灣、蒙古、柬埔寨、泰國及印尼共七個新興民主國。然迄今在東亞仍有快一半的國家未經歷民主化體制,而兩個新興民主國柬埔寨及泰國,則重回獨裁統治;菲律賓亦因政治左派人士遭暗殺,而不再列為選舉式民主。

4.  東亞民主化與其他地區相比是較晚開始,是因缺乏先例,舉凡東亞歷史,政府或政權的更替,均屬罕見。像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從1959年就開始統治,日本除了九零年代初,一直是由自民黨執政,臺灣的國民黨也統治超過四十年。許多學者認為這是因為儒家思想強調對威權服從與對政治變動反感,導致東亞地區傾向一黨統治。

5.  促使東亞地區民主轉型,主要是國內因素使然。在東亞,並沒有像拉丁美洲或歐洲,有區域性的國際組織或個別政府在推動民主。

6.  公民社會興起,是東亞民主化最主要且根本的因素。在東亞有六個國家的民主化都是因獨裁當局與訴求民主的反對勢力權力愈趨對等,讓民主轉型有發生之可能。一般認為,公民社會愈活躍,民主體制愈健全。具暴力而少活力的公民社會,逆轉回非民主體制較為常見。但此並不適用東亞地區。

7.  2007年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治理指標(Governance Indicators),顯示東亞新興民主國民主鞏固及回應選民的情況。共6向度:公民表達與課責指標、政治穩定指標、政府效能指標、監管品質指標、法治指標及反貪污指標,分數從-2.5分至2.5分分別是表現最差到最良好。就每個國家的平均得分來說,僅臺灣與南韓屬正分,但亦僅在「政府效能」得分1以上,顯示東亞新興民主國並未達到功能健全的民主鞏固階段。

8.  中國與新加坡是迄今世界上最顯著的非民主政體:儘管中國的全國人民大會於1988年通過一項法律,讓所有村子可以透過競爭式選舉產生村委會委員;新加坡雖有定期選舉,但除執政黨外,他黨一直沒有執政權力,集會遊行權力更被嚴格限制。亞洲民主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 顯示:就中國與新加坡來說,其多數人民不論社經地位高低,均認為所處國家乃民主國,並滿意此現狀。由於在新加坡及中國,民主的供需始終處於低量的情況下,故走入民主化的可能性大減。

9.  一般的民主化理論並不適用東亞,例如現代化理論可解釋臺灣及南韓的民主化,卻無法解釋新加坡及馬來西亞。東亞的民主化經驗是逐步增加,但大多數新興民主國仍未能發展成運作良好高效能的民主政府。未來東亞獨裁及非自由民主政體,將依各自領導人與人民對民主的理解及在其間的互動模式,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緩慢發展。

 

 

  透過此次的討論,小組成員對於東亞民主化的發生面向與因素等有更多的了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