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2-25重新認識我們的島──臺灣3

 

重新認識我們的島──臺灣

2011/4/24 讀書會記錄

 

本次討論文章為:

〈秩序繽紛的年表〉,吳介民、顧爾德、范雲編,秩序繽紛的年代

〈臺灣的兩種民族主義〉,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

〈第三種中國想像〉,吳介民,秩序繽紛的年代

〈國族問題中的制度因素、全球脈絡與怨恨心態〉,汪宏倫,跨戒

〈生活在台灣〉,吳介民、李丁讚,跨戒

 

除了第一篇是參考用的大事年表,其他幾篇的導讀大致如下:

〈秩序繽紛的年表〉,吳介民、顧爾德、范雲編,秩序繽紛的年代

臺灣目前「想像中國的方式」主要是藍綠二分的對立邏輯:第一種是只看到財富與機會,認為臺灣唯一的出路在中國,為了經濟可以犧牲責任政治和民主人權;第二種嘖看到威脅與風險,認為「錢進中國,債留台灣」。作者認為,這兩種看法,皆是中臺冷戰時期國民黨統治下「威權發展」的衍生──第一種中國想像害怕「失去商機」;第二種則恐懼「被併吞」「被共產」。然而,這樣的想像卻是脫離中國大眾整體社會社會經驗的、看不見中國大眾生活的實際面貌。也因此,本文所提的「第三種中國想像」,便是希望必須同時看見中國的富國強兵和對臺灣的威脅。而作者所提出的「第三種想像」,他認為應該具體主張:第一,在ECFA經濟掛帥的論述底下,「社會」不見了,這是兩岸公民社會需警惕的問題;第二,應將民主議題列入兩岸對話內容;第三,應進一步形成跨海峽公民社會,連結的主題包括所有進步性的經濟社會文化議題;第四,臺灣必須先要求北京承認兩岸在政治社會的制度差異,再談政治性共識:「官富民弱而兵強專制的中國政權,吞併了自由開放而民主的臺灣,對於中國社會的前景將是極為不幸的挫敗。」

 

〈臺灣的兩種民族主義〉,若林正丈,臺灣抗日運動史研究

作者首先提出「中華民族主義」和「臺灣民族主義」,並且提出「朝聖圈」的概念:第一種朝聖圈是由於國民掌曾在中國大陸主導中央政府,自認是中華民族主義的正統勢力。而第二種朝聖圈則由於國民政府來臺之後包括對於二二八事件的處理方式,民眾對其感到不滿,而使「台灣認同」重新被想像並且強化。而雖然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使得許多台籍知識/菁英份子被迫精神隱居,也使得隨國民黨來臺的人基於中華民族主義取得霸權一事更加容易。但另一方面,這也成為「台灣民族主義」的歷史泉源。由日本殖民統治而產生的「台灣大」朝聖圈,「貼在」國民黨版的再度中國話體系的「背面」,被繼承且更加深化,甚至進一步發展成「具有主權的政治共同體」想像。

 

  〈國族問題中的制度因素、全球脈絡與怨恨心態〉,汪宏倫,跨戒

本文探討外部制度如何影響台灣內部的團結和國族爭議,主要針對全球化國際外交制度(其實也就是國際關係中潛藏的遊戲規則)下台灣面臨的困境,例如最簡單的不能插國旗,不能唱國歌,如何造成普遍國民怨恨的心態。而將台灣拒於這套遊戲之外的,顯然就是中國。

 

〈生活在台灣〉,吳介民、李丁讚,跨戒

描述在這一甲子的時間內,台灣島內部風起雲湧的政治社會運動。從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到美麗島事件,從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到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相信大家都已經非常熟悉,不必多做說明。

其中有兩個現象作者特別關注:

其一是克勞塞維茲式的工具性社運邏輯。街頭動員,社會運動,一直是黨外運動者長久以來熟悉用來挑戰權威,爭取權利的工具。如今黨外人士變成民進黨,藉由選舉走上政治舞台,執政的目的既已達成,便逐步捨棄具工具性的街頭社會運動,一世代的優秀青年、學運幹部就這樣深深捲入傳統權力運作體制之中。而社會運動的未來走向,將何去何從?

其二是「第二民間」的誕生。相對於定義明確的「第一民間」:那些支持本土化或台獨,威權時代反對運動主要支持者的那一群,所謂「第二民間」,是具有被動的性格和模糊的主體。第二民間有著相對不確定性的內涵,有的以中華民國的認同身分自居,有的同樣認同本土文化,但共通點是對於台獨仍有疑慮,第二民間的出發點,即是反對第一民間過於激烈的台獨思想而來。在第一民間和第二民間對峙的情況下,我們該如何超越反的邏輯,暫時放下認同上的爭執,從具體的利益出發,透過公共協商,建立信賴,找出共同的的核心價值?

 

我們針對這些導讀,進行台灣族群問題等討論,並且回到每個人的家庭,從家庭成員的故事中去看到底是什麼影響我們對於國族的認同?

 

妳/你的家庭的政黨傾向?這會影響到妳/你的政治認同嗎?從平常家人的言談中,妳/你認為族群的自我想像是否影響政黨傾向?對妳/你自己而言又是如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