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2-21】愛特諾斯讀書會7

 

一、導讀人-黃莉鈞《想像的共同體》

作者介紹

祖父是英國人、祖母是愛爾蘭人;父親出生於英屬馬來亞。

出生於雲南昆明市

1941年躲避中日戰爭,全家欲遷回愛爾蘭,但受到太平洋戰爭影響,暫居美國。

1956年,目睹演講中的印度人遭英國學生攻擊,有了對「帝國的政治」的啟蒙。

1958年,赴康乃爾大學專攻印尼研究。

 

寫作《想像的共同體》的原因:

導火線:1978~1979年間的中國、越南、柬埔寨之間的三角戰爭

為什麼民族主義的力量會強大到讓三個標榜「國際主義」的社會主義國家不惜兵戎相見?

 

 

第一章        導論

l   安德森對「民族」的界定:享有主權的想像的政治共同體

 

第二章        文化根源

(民族主義的形成背景)

二文化體系

  1. 宗教共同體

l   神聖語言:

伊斯蘭經典—阿拉伯文

聖經—拉丁文

l   中世紀起衰退之因素

  1. 對歐洲以外世界所進行的探險的影響

馬可孛羅於十三世紀末對忽必烈的描述—尊四位先知: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摩西,顯示忽必烈的領土龐大,「信仰領土化」出現(p054

  1. 神聖語言(拉丁文)的衰亡,顯示出由神聖語言所整合起來的神聖的共同體逐步分裂、多元化以及領土化(方言)。
  2. 王朝

l   王權合法性來自於誰神授

l   古老想像的政治體系,國家是以中心來界定的,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邊界是交錯模糊的,而且主權也頗有相互滲透重疊之處。

l   複雜多層妻妾體制對於王朝的整合具有關鍵重要性,血緣的混合是統治地位的表徵。

小說與報紙 :興起於十八世紀歐洲的想像形式,這兩種形式為「重現」民族這種想像共同體,提供了技術上的手段。

  1. 小說:典型結構是以一種「同質的—空洞的時間」來表現同時性的設計。

l   民族也是被設想成一個在歷史之中穩定地向下(或向上)運動的堅實的共同體。

  1. 報紙:具有虛擬想像性質,而這個被想像出來的關連衍生自兩個間接相關的根源(思考:報紙的寫作習慣、排版規則

l   時曆上的一致:透過報紙上方的日期,可以以同樣的時間來和世界做連結

l   和市場之間的關係:報紙會在特定的時間被消費(購買),同樣的報紙於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加深民眾對想像世界的信心,可謂之現代民族的正字商標。

★想像民族之可能性出現的必要條件是三個古老的文化概念喪失了對人的心靈如公理般的控制力之後

  1. 特定手抄本(經典)語言之所以提供了通往本體論真理的特權途徑
  2. 相信社會是自然而然地在至高的中心—和其他人類隔絕,並依某種宇宙論(神意的)律則施行統治的君王—的四周與下方組織起來的。
  3. 時間性的概念,在這個概念之中,宇宙論與歷史無法區分,而世界和人類的起源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在以上三個文化概念衰退之後,印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得迅速增加的人們得以用深刻的新方式對他們自身進行思考,並將他們自身與他人關連起來。

 

第三章        民族意識的起源

資本主義方言化的因素(「想像共同體」出現的消極面) :迫使拉丁文退位

  1. 拉丁文自身的改變:

文本地位(書寫)→內容脫離教會與日常生活(印刷)

  1. 宗教改革(同樣受惠於印刷資本主義):

新教運用資本主義所創造的方言出版市場,對抗反宗教改革且捍衛拉丁文的一方。新教與印刷主義的結盟,透過廉價的普及版書籍,創造為數眾多的新閱讀群眾。

  1. 行政集權工具的特定方言的擴散:

作為行政所用的方言,躍升到權力語言的地位→拉丁文的競爭者→基督教世界之想像共同體衰弱

 

「想像共同體」出現的積極面 

共同體成為可想像的,是一種生產體系和生產關係(資本主義),一種傳播科技(印刷品),和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這三個因素之間半偶然的,但卻富有爆炸性的相互作用。

*宿命因素:特定語言可能會死亡或被消滅,但人類語言不可能統一。

*資本主義在文法語句法所限制的範圍內,有效的將彼此相關的方言組合起來,創造了可用機器複製,並且經由市場擴散的印刷語言。

 

民族意識基礎之奠定—印刷語言

  1. 經由印刷字體和紙張中介,口操不同方言的人們得以互相溝通、理解:

這些被印刷品所連結的「讀者同胞們」,逐漸形成民族想像共同體的胚胎。

  1. 印刷資本主義賦予了語言一種新的固定性格,這種固定性在經過長時間之後為語言塑造出對「主觀的民族理念」而言,極為關鍵的古老形象:

十七世紀之時,歐洲的語言大致上已經具備其現代的形式了→現代的人可以讀懂十七世紀時的話語,卻無法理解在更之前的文本

  1. 印刷資本主義創造了和舊的行政方言不同種類的權力語言,而某些方言和印刷語言比較接近,而決定了它們最終的型態。

[]

波西米亞的口語捷克話不能被印刷德語所吸收,所以能保持其獨立地位;但所謂西北德語卻因為能被印刷德語所吸收,而淪為「低地德語」。

高地德語、國王的英語、中部泰語都被提升到一種新的、崇高的政治文化地位。

這也是為什麼二時世紀末歐洲的一些「次」民族集團要藉由打入出版界和廣播界來從事企圖改變其附庸地位的鬥爭。

 

★資本主義、印刷科技與人類語言宿命的多樣性這三者的重合,使得一個新形式的想像共同體成為可能。

 

第四章        歐裔海外移民先驅者

民族主義誕生

  1. 時間: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
  2. 地點:美洲

包括巴西、美利堅合眾國、西班牙的前殖民地,都是歐裔海外移民的國家,由此可見,語言並不是將它們與其個別的母國分隔開來的因素。

 

歐裔海外移民出現「民族」概念之原因

  1. 馬德里收緊控制

卡洛斯三世課收新稅、提高徵稅效率,強制執行母國的商業壟斷,對西半球內部貿易實施有利於馬德里之限制,將行政層級組織予以中央集權,並且鼓勵西班牙本國人民大量移民到美洲。

  1. 十八世紀後半,啟蒙運動理念的散佈

基於跨大西洋之通訊愈來愈發達,以及南北美洲都與其各自母國有著相同語言和文化的事實,正在西歐產生的新的經濟、政治學說,得以相對輕易迅速地傳到美洲來。

[]1770年代末期,北美十三個殖民地反抗成功;法國大革命在1780年代末期的爆發都發生了強大的影響力。

 

*以上二者可以解釋西屬美洲之抵抗動力,但無法解釋像智利、委內瑞拉的案例

 

行政組織創造出意義的方式

●人類學家維多˙特納對在不同的時間、地位與地方之間的「旅程」做為一種創造意義的經驗提出過論述。

[](本書作者的解釋)

  1. 古老的宗教想像共同體的外部邊界就是依照人們究竟是從事那個朝聖之旅來決定的。→例如: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人們,做著同樣的動作、念同樣的語句,只因為他們都是穆斯林。
  2. 世俗朝聖:為專制化的君主國家,以及後來的,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性帝國的興起所創造出來的種種相異的旅程。

*專制主義的內在驅力渴求創造一個統一的權力機制,這權力機制必須效忠於統治者並受他直接控制,使他君臨於一個不統一的、特殊主義傾向的封建貴族階層之上。

*典型的封建之旅vs專制主義下的官員之旅:(用ppt製圖)→見本書p99.100

 

*歐裔海外移民的朝聖之旅受阻(歐裔移民無法在母國爬到重要官位),是使得他們發展出「民族意識」之重要原因。

Ÿ   馬基維利主義

Ÿ   十六世紀以來,生物學和生態學上的污染:認為歐裔海外移民出生於地球上野蠻為開的這一半,本性有異且低劣於母國人,因此不適合擔任較高的公職。

 

印刷—資本主義與民族意識

最早的美洲報紙以相當自然的、甚至是不帶政治性的方式,在一群特定組合的讀者當中創造了一個有眾多事件(經濟生活、宗教)都共同歸屬的、想像的共同體。可以預期的是,政治因素遲早會進入這個想像之中。

 

★朝聖的歐裔海外移民官員與地方上的歐裔海外移民印刷業者,扮演了決定性的歷史性角色。

 

 

後續閱讀

第五章       舊語言、新模型

第六章       官方民族主義和帝國主義

第七章       最後一波

第八章       愛國主義與種族主義

第九章       歷史的天使

第十章       人口調查、地圖、博物館

第十一章              記憶與遺忘

 

問題討論

l   生活中還有哪些事物會影響我們對自身所屬族群的認同感?

l   「民族」究竟如何形成?《想像的共同體》和《華夏邊緣》所關注的「邊緣研究」有何相同或相異之處?

 

 

 

二、與談人-馬恆錚《民族與民族主義》

艾瑞克.霍布斯邦
Eric J. Hobsbawm

  •       英國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
  •       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院長
  •       英國共產黨員

 

  •       猶太裔英國人
  •       埃及出生,然後在維也納和柏林長大,後定居英國
  •       擁抱共產主義

 

《民族與民族主義》

  •       民族新義:從革命到自由主義
  •       民眾觀點:民族主義原型
  •       政府觀點
  •       民族主義轉型:一八七零-一九一八
  •       民族主義最高峰:一九一八-五零
  •       二十世紀晚期的民族主義

 

什麼是民族?

  •       《民族與民族主義》→《NATIONS AND NATIONLISM SINCE1780
  •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 Department of Ethnology

 

民族新義:從革命到自由主義

  •       《西班牙皇家學院辭典》:
  •       民族:「聚居在一省、一國或一帝國境內的人群。」
  •       ---------------一八八四年--------------
  •       民族:「轄設中央政府且享有最高政權的國家或政體。」

 

  •       「民族」是國民的總稱,國家乃是由全體國民集合而成。
  •       「決定某人成為英國人或法國人的關鍵,基本上與語言無涉。」

 

  •       革命的年代(17891848vs 近現代晚期民族主義。
  •       語言重要不重要?

 

  •       「民族原則」只適用於一定大小的國家。
  •       馬志尼「門檻原則」
  •       威爾遜「民族自決原則」
  •       小國家難以生存。
  •       Ex:盧森堡、列支敦士登。

 

  •       民族是一擴張的有機體。
  •       社群:家庭→部落→鄉郡→省市→地方→區域→國家→全球。
  •       「弱小的民族及語言文化,註定沒有獨立的未來。」
  •       Ex :愛爾蘭。

 

歷史經驗-民族三要素

  •       歷史與當前某個國家息息相關。
  •       擁有悠久的菁英文化傳統,並有其獨特的民族文學與官方語言。
  •       Ex:義大利、德國(自以為
  •       武力征服。
  •       「民族原則」-一八三零至一八七八年間,改寫歐洲版圖。
  •       「我們已經締造了義大利,我們接著必須締造義大利人。」

 

民眾觀點:民族主義的原型

  •       安德森:「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
  •       「民族主義原型」(被國家想像創造
  •       超地域的普遍認同。
  •       EX: By 宗教
  •       少數特定團體的政治關係,具普遍性。

 

一般民眾

  •       無文獻的文盲世界。
  •       愛沙尼亞當地農民自稱:「瑪拉瓦斯」
  •       意為:鄉民。

 

  •       語言:野蠻人。
  •       語言隔閡作為族群隔閡的表徵。
  •       國家創造口語化的國語。

 

  •       選擇國語:最適於高等教育與現代科技、經濟。
  •       Ex :威爾斯語。
  •       中國-方言各異,古文溝通。

 

  •       一般人民:語言並非區別民族的重點。
  •       Ex :蘇丹富爾人與巴加拉人。
  •       語言只是區別不同文化群體的判準。
  •       Ex :希臘人

 

  •       近代,語言影響一般人對民族性的認同。
  •       菁英份子所使用之優勢語言,有助於「通俗民族主義形成」。

 

通俗民族主義

  •       產生菁英群體,並成為連結民族的網路。
  •       Ex :義大利語
  •       印刷術+語言學家。
  •       透過國民教育或行政措施。

 

族群特性

  •       共同的血緣背景與世代傳承的家系。
  •       不同的外觀作為區別我們與他們。
  •       種族劃分伴隨著社會地位。
  •       族裔性對「民族主義原型」影響不大。例外:中國、日本……。

 

宗教,以及王國或帝國

  •       宗教強調普世性。
  •       宗教並非民族主義原形的必備旗幟。但神聖圖像卻是關鍵部分。
  •       Ex:各種宗教儀式、集體習俗。
  •       (對民族主義稍嫌狹隘或寬廣。

 

對某個政體的認同感

  •       政治民族:最初指稱貴族。
  •       Ex:十字軍東征→「貴族民族主義」。
  •       擴張成民族主義→對統治者或人物的崇拜。

 

  •       單靠民族主義並不足以創造民族性、民族。
  •       擁有民族主義原則基礎,對民族建國運動是有利的。

 

民族主義轉型-一八七零-一九一八

  •       強調語言與文化群體。
  •       強調民族主義勝過民族。
  •       強調民族的歷史感與歷史使命。
  •       強調民族主義與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的淵源。

 

十九世紀末族裔與語言成為重點

  •       兩起大規模的「非國家民族主義運動」。
  •       浪漫主義
  •       族群性有關,生物學理論與偽理論。

 

民族問題

  •       時間:十九世紀末
  •       地點:歐洲各地(英國、挪威……
  •       強調:語言與族群特性

 

族群與民族主義

  •       十九世紀下半葉
  •       實際與理論兩方面增強:
  •       實際:日益頻繁大規模移民。
  •       理論:種族、達爾文進化論
  •       種族不等於民族

 

民族主義壯大

  •       時間:一八七零至一九一四
  •       歐洲社會三大劇變:
  •       傳統勢力反撲、新興社會階級壯大、大規模移民潮。
  •       因為不平等、混亂、衝突而壯大。

 

語言建構

  •       國語並非最流行的語言
  •       Ex :猶太復國主義選擇現代希伯來語。
  •       語言象徵大於實用,國家政權參與。
  •       Ex:威爾斯語:柏明罕→包馬溝。

 

語言民族主義

  •       焦點:書寫語言、公共場合所用口語。
  •       But→弱勢語言逐漸消失。
  •       方言中產階級,因自卑而擁抱新興民族主義。
  •       民族主義轉變成種族沙文主義、帝國主義與排外主義。

 

民族主義

  •       時間:一九一四前半世紀
  •       共通點:反對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運動。
  •       以社會革命為訴求的運動,最後反而成為民族運動的先鋒。

 

結論

  •       民眾所關懷的民族意識?
  •       所知有限。
  •       此時期的民族意識,無法與社會或政治意識相區隔。
  •       民族意識的進展過程並不必然會排擠別的社會意識。

 

三、提問與討論

(1)「印刷資本主義賦予了語言一種固定性」

 

牛:印刷術透過大量出版與政府推廣,記起來語法被固定,例如中文或各地方言

因為推廣而文字被全國統一。

牛:具有印刷術,可以被保存,可以更輕易的看到過去,一語保留、一語流通。

鄧:那為什麼要成立印刷語言?有何影響力?

律:關鍵是印刷的書籍可以在人們心中保留一種形象,例如對我們而言,老子莊子被大量印刷,因此在我們心中會有一個固定的形象,隨時都可以在書架上看到那一本書、創造的同時性。

馬:印刷的知識出現,代表不只有我讀得懂。

鄧:印刷語言的出現為何有意義?

律:我們今天是讀得懂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雖然我們讀得懂前人的話,但他們那時沒有流通的東西而無法更理解再之前的東西。

馬:透過印刷術推廣到全國,大家就更無法讀懂過去的東西。

雲:中文在很早以前就固定下來,因此和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對我們來說文字很早就已經普及,但中國則很早即固定。拼音變成符號然後被固定下來。

律:有印刷術出現後,語言的變化減緩;在之前則速度大,和我們今天差很遠。

雲:如果是秦朝人要看隔壁山東的魯國人文字,可能是看不懂的。

律:以我們在沒有受過的情況下,很多時候是無法理解的,或者是需要費力理解的。

 

(2)民族主義的轉變

雲:當時的英國有接受民族主義這一套東西嗎?

姚:如果英國接受的話,愛爾蘭今天會變怎樣?

雲:所以英國如何凝聚成一個國家?還是它根本不是國家而是一個王國?

那德國的王室如何變成德意志政府?為什麼會垮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