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3】「理論」與「實際」讀書會:廣義政治學學門選讀與時事6

 

  1. 育瑋的心得:
      正義的價值究竟是什麼?桑德爾偏好正義的第三條途徑,即美德與共善,其指出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有何缺陷。功利主義將正義和權利變為算計問題,而非原則問題,自由主義則十分看重權利,堅信正義不僅是算計,雖然對於哪些權利應該優於功利考量,此派學者眾說紛紜,卻都同意有些是基本權利,正義必然無法避免主觀的判斷,一定會受到名份、美德、光榮、認同等各方面的價值取向差異所影響,我覺得十分的有其正確性,與實踐上的價值。
  2. 守道的心得:
      這本的論述勾起我大學時代修政治哲學的課堂內容。記得有一堂課講「平等」。自由主義的平等是指「機會的平等」,而社會主義的平等是指「結果的平等」。這本書探討的「正義」,正也是一個多種意識形態都同樣看重的原則,卻在細緻的內涵和價值上,存在著根本的差異,而且往往是使用這些名詞的人,也沒有搞清楚的。

  雖然作者的結論做得很漂亮,說正義是無法與美德和共善脫鉤,但究竟何為「美德」、「共善」,又是一個大問題。這是一個絕對的標準?還是一個相對的標準?只要多數人認為是就是對的?那這樣的標準顯然會因著「時」、「空」而有所不同。那這樣寫一整本書討論正義不是就相當枉然嗎?

  舉例而言,文藝復興和宗教革命之前,基督教歐洲世界的人都認為可以燒死異教徒與女巫。當時的人肯定都認為燒死女巫是正義的,因為符合當時天主教(被詮釋之下)的教義,符合教義所教導(或神職人員詮釋)的美德和共善。文藝復興和宗教革命,乃至於舊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這樣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差異,並且大眾漸漸的不再認為這樣是正義的。同樣看今天伊斯蘭世界的一些習俗和教導,在我們不是伊斯蘭教徒,深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薰陶的觀點,也會認為他們所認知的正義、美德與共善(多妻制、對女性的種種規定等)與我們相差甚遠。

  1. 伯叡的心得:
      在不同的國家與背景之民主化過程,可被歸納為三個途徑加以解釋。不過這本書採取的討論目標是以「民主」為終點,而往前回推的大前提可能面臨到「民主」是否仍適用於不同文明或宗教。

  近期所謂的突尼西亞、埃及甚至利比亞革命,本質上與亨廷頓所說的第一、二、三波民主興盛時期有很大的不同,很多人便以此臆測是否為第四波民主化的可能?然而,中東目前的變局頂多是撤換幾個獨裁政權,往後是否走上民主坦途,還是走進類似伊拉克、阿富汗的「美國大中東民主模式」,還有待觀察;二來第三波目前還在餘波盪漾,北非變局極可能是第三波的延續,而不是第四波的開始。或者換到另一個國家尼泊爾來說,過去的君主統治受人民愛戴,人民面對民主化的變革及動盪還無法適應獲認同,或許發展出各異(尊重人數及宗教等)的尊重人權之政治制度,也不失為一解除「獨裁」的方式

  1. 昱誠的心得:
        何謂正義、何謂善、何謂美德,一直以來均是哲學家重要的思辨內容。就法哲學角度而言,法律的內容同樣也在劃出社會的共同標準、評判何為社會公認的「正義」。然而正義的實質內容為何,仍有相當大的思辨空間。本書提出許多社會案例,發人省思,同樣也讓人思考到當面臨社會問題時,我們是怎麼樣劃出心中那一條「正義」的界線?每個人、每個文化的價值觀不同,因此正義為何仍是一個有趣的問題。我們是否能找出全世界人類的共同價值、找出普世的共善?不過我很贊同書中的一段話:「要邁向正義社會,公民必須一起理性思辨良善人生之真諦,而思辨的過程難免產生歧見,從而也有必要創造出一種善待歧見的公共文化。」尊重文化、思考的差異,不正也是「正義」之辯最重要的價值之一嗎?

建宇的心得:
  本書作者桑德爾偏好的正義是他所謂的"第三條途徑",即"美德""共善"。這本真是一本很有趣的書,因為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正義一詞能有那麼不同的解釋,以及如此細緻的差別。書中舉的例子也相當生動,特別是美國紫心勳章的案例之探討,相當引人入勝。倒是另外有一個也很有趣的問題: 傷的有勳章,死的有沒有? 死的如果沒有,那又是為什麼? 這樣正義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