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16】電癮讀書會3
第三週紀錄─電影語言的演進
問題一:對白可能削弱電影的美感?
巴贊表示說:關鍵問題不是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的對立,而是(兩者之間)不同風格流派和對待電影表現手法根本不同的觀念之間的對立。
默片時期的影像,強調影片中的造型,如佈景、化妝風格、燈光等層面,透過控制與操作這些元素,讓影像得以表現意義。同時蒙太奇的效果,將上述元素所形成的不同影像加以組合、拼集,生產出「從各影像的聯繫中創造出本身並未含有的意義」 。
愛森斯坦舉了中國字為例:如口+犬,其意義就不只是狗的嘴巴,而是狗吠、狗的喊叫,而刃+心,就變成了忍。這個將不同元素加以組合,而形成原來不具備的意義,就是愛森斯坦的蒙太奇。而以上這些不論是對影像的造型內容,還是各種蒙太奇手法,都是幫助電影用各種方法詮釋再現的事件,並「強加」給觀眾,作者思考出一個意義,並直接的加諸在觀眾身上,而沒有讓觀眾思考的空間,這是巴贊對於蒙太奇手法的觀點。
默片時期的電影藝術,在「影像」(表現主義)方面已經發展完善,但仍有「含蓄的否定」表現主義的導演:如Eric Von Stroheim、F.M.Murnau、佛萊赫迪。這些導演認為影像非為了給現實增添甚麼內容,而是為了揭露現實真相。也就是說巴贊認為,某類電影(表現主義傾向的)可能由於聲帶的出現而死亡,但絕非整體電影。
有聲電影之後,有些電影影像延續了默片時期的手法,如美國與法國電影,他們強調他們自身的內容與形式,還有其它地方的民族電影的興起如義大利(新寫實),和英國電影以希區考克為代表,其中以1938、1939 有聲電影堪為經典
到後來40年代,Orson Welles以及Willian Wyler,從蒙太奇的手法轉而到了進行場面調度,如電影「大國民」,他們使用的手法拒絕分割事件、拒絕按時間分解戲劇場景,可以說將影片中的空間與時間完整的在影片中呈現出來了。但並不排斥蒙太奇,而是把其融入造型手段中,而他們最著名的手法就是─深焦鏡頭。深焦的特點:
1.它強調觀眾與影像的關係,觀眾可以完整看到其中的時間與空間,有更真實性的互動。
2.觀眾更積極的思考,觀眾在長時間之中,可以自行選擇觀看的焦點,一種更為民主和主動的方式去看電影,而不是被動接收導演所給予的意義。
3.形而上的論斷,含意的模糊,他進一步將現實之中模糊曖昧的部份表現在影片之中,讓真實的情境於影片中顯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