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2-22增進公共管理學習力讀書會4

 

改革開放後中國大陸的政府機構改革

壹、前言

改革開放迄今,為求因應市場化的逐步加深,以及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變

化,中國大陸已進行六次政府機構改革,分別在1982 年、1988 年、1993 年、1998

年、2003 年和2008 年。基本上,每一次改革都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問題,以

及所欲達到的目的。以下先就前五次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個別進行概略的闡述,再

將第六次(最近一次)的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單獨抽離討論。其中內容均不包含地

方政府、事業單位、相關法規建設,同時只說明每次改革調整的背景、面臨的問

題,以及主要的措施。

貳、中國大陸前五次政府機構改革的演變

前五次的改革主要分別為了解決幹部老化,淘汰冗員;轉變政府職能;適應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配合宏觀調控方針,解決政企不分的問題;配合

加入世貿,與世界接軌,完善宏觀調控職能。整體而言,這五次改革的方向是實

行精兵簡政,希望能優化政府結構和提高政府效能,建立適應各階段市場經濟體

制轉型要求的行政管理體制(見表一)。

一、1982年的機構改革:幹部年輕化、廢除幹部終身制

1979 年改革開放,國家的工作重心從毛澤東時代的「以階級鬥爭為綱」轉

移至「經濟建設」,此時國務院機構龐大、冗員充斥,加上文革結束之後老幹部

的平反,及其重回崗位所形成幹部老化和缺乏新陳代謝機制的問題,1981 年全

部的工作機構有100 個,達到中共建國以來的最高峰。在此歷史背景之下,主要

採取精簡國務院機構、合併業務相近的部門,同時推動幹部四化政策(革命化、

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建立老幹部離退休制度等作為。以淘汰冗員、廢除

領導幹部職務終身制、幹部年輕化,以及精簡各級領導班子和機構為階段務。

二、1988年的機構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成關鍵、開啟「三定」方針

1987 年中共十三大,政治報告強調「社會主義級階段」、「政府機構龐大

臃腫過多,職扯皮形成官僚主義」,1而在經濟持續

展的情況之下,經濟體制改革重心也由農村轉移至市,因此由於經濟體制改革

進一步深化,以及政府的官僚主義問題,是要求政府機構職能和管理方式做出

相應的轉變。此階段以經濟管理部門為改革重裁減或合併專業管理部門,

推行「三定」制度(職能、機構、定編制),調轉變「政府職能」是關

重政府職能向宏觀管理、全行業管理、接管理和監督的轉變,2

而,改革卻受阻於1988 年的「理整」方針,以及1989 年的六四政治風波

穩定壓倒改革成為了重心。

 

三、1993年的機構改革:因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強調政企分開

1992 初春鄧小南巡10 中共四大,正式確定要建立「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體制」,為求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決心進行行政管理體制

和機構改革。這次改革以轉變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為重,加快政府在統籌

、制政策、組織協調、提供服務和檢查監督職能的轉變。3調「政企分開」

途徑,進行從中央到地方的機構改革,及機構的三定工作,理部門之

、中央與地方的關,精簡機構與員,並且推行國家務員制度。

四、1998年的機構改革:撤銷工業專業經濟部門、減少政府干預

政府企業經營仍未擺脫計畫經濟時期直干預形,此,1997 年中

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機構龐大,臃腫,政企不分,

官僚主義重,阻礙改革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影響黨群眾的關」,

4所以要推進機構改革。此次大刀闊斧裁撤工業專業經濟部門,改國家,同

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為宏觀調控部門,以權責原則,調整機構設和職

能配,加強依法行政,5並對於編員進行分精簡。

五、2003年的機構改革:與世界接軌、建立宏觀調控體系

2001 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為求因應國趨勢,同時與世界接軌,

企求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將之經濟調、市場管、社會管理和

務等四方面。6在此時代背景之下,改革從求重形轉向求重內容的方

行調整,完善體制(如資產管理、金融監管、流通食品安全、生產

管),全行政法制,推動子政務建設,在身市場化和全化的浪潮中,

建立完善國家宏觀調控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