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19】勞動與社會福利新視野分析小組2
進行方式:
1.文獻導讀:王振寰、瞿海源主編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8章家庭
2.心得討論
一、文獻導讀
(一)家庭的定義
1. 定義:藉由婚姻、血親或法律程序所建立的人際關係
2. 現代社會的主流意識下的家庭組成假設:
(1) 婚姻關係
(2) 性別
(3) 血緣
(4) 單一居住場所
(二)家庭的社會學理論
1.功能論
n 功能論並探討家庭的各項功能如何能滿足個人需求與目標(家庭的功能包括:性的滿足、經濟分工、生育及養育、以及社會化等)。
2.新家庭經濟論
n 傳統經濟學論述將投入市場活動的組織與家庭二元化,視前者為生產單位而後者為消費單位。家庭應被視為生產單位,個人花費時間與勞力投入家庭,以生產「家庭貨品」。
3.衝突論
n 衝突論者認為階級對立與婚姻中男女的對立關係相吻合,首先出現的階級壓迫即為男性壓迫女性(即父權社會對女性的剝削論)。其研究焦點集中在不同社會階層間的剝削與不平等;亦強調夫妻之間就業市場、家庭決策權力、職業聲望、及社會參與的不平等。
4.衝突性別的展示與實踐(符號互動論與女性主義)
n 此派學者認為我們在每日生活中透過言語動作、穿著打扮等對外展示我們的性別認定。家庭是個「性別工廠」。因此,我們傾向做出與同性相同的行為及與異性相異的行為,為我們的性別作畫界及定義的工作,以行動「作性別(doing gender)」。
5.資源交換論
n 家庭所需的物質基礎使家庭成員關係不平等,所以會經由勞力與權力的交換而做出家庭相關決策。家庭中有有薪工作及酬勞較高者,因對家庭的物質投入較大而有較大權力,故較能選擇避免投入家庭中較不愉快的工作(如家務),反之經濟依賴性較強的妻子,必須以投入家務工作換取經濟資源。
(三)婚姻
1. 定義:社會承認並許可的性組合
2. 婚姻市場與現象
n 婚姻市場的概念:每個社會多少都會透過社會規範,來限制或引導男女選擇配偶的範圍,這個社會所設計的範圍就是所謂的婚姻市場(marriage market)。
n 婚姻市場存在的一些現象使得某些群體擁有優勢,另一些群體落入劣勢,較普遍的現象有「婚姻排擠」(marriage squeeze) 與「婚姻坡度」(marriage gradient)兩項。
二、心得討論
張家豪
家庭為社會生產和分配的基本單位。男主外女主內即是一種生產之概念,先不論男女平等、性別刻板印象及家內勞動評價不足之問題,一個家庭內不論是出外工作換取酬勞或在家維持家務,都應屬於生產之範疇;而透過勞力工作獲取社會資源,在家庭內重新分配,使得無勞動能力的個人(如老人、小孩)也能獲得生存所需之資源,這部分即是家庭的分配功能。隨著社會、經濟的轉變,家庭的定義、生產與分配功能也有所改變。
首先是關於家庭之定義與圖像,家庭不再是傳統圖像的大家庭,甚至連核心家庭的想像也不再是絕對的主流,單親家庭、無子女家庭、單身家庭之比例逐漸地成長。過往對家庭定義之要件,如婚姻關係、性別、血緣甚至單一居住場所等,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家庭的圖像逐漸打破單一面貌而呈現多元之現象,故家庭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相關社會風險,也需隨此轉變,適當地加以調整。
再來關於家庭的功能,也有所轉變,例如過往被認為應該由家庭負擔的老人照顧,已逐漸將其社會化、公共化,從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等可看出這類的發展趨勢,使得年老的人至少可依賴一份基本所得替代生存,藉此實現「老有所終」之理想。隨著過往的傳統大家庭轉變成核心家庭之後,家庭的分配功能已無法再負擔老人之經濟風險,因應這樣的社會問題即有相應的制度產生。年金保險的基本想法為「代間契約」,亦即父母過往養育小孩,小孩長大後負責照顧老年的父母,但在現代社會、經濟逐漸變遷之下,老年的經濟風險原本是家庭內的責任,卻逐漸變得不可期待,此時因應方式改由全體社會成員來加以分攤這樣的風險。
家庭圖像的轉變,會使得相關制度在未來也需要加以調整,例如當家庭遭遇老年人或失能者需要照顧之重擔,會使得家庭可能無法承擔此風險,這時可能要考慮長期照護之制度來解決這類社會問題;或是在面臨低生育率的情況之下,要使得「幼有所長」,也可能須考慮將照顧小孩之責任社會化、公共化,因為小還是將來國家繼續維持運作下去之關鍵,養育小孩可能隨著家庭的轉變,不再只是個別家庭之責任。而社會保險基於「三代契約」之想法,不只將老年風險由全體社會一起分攤,也應考慮將生育、照護小孩之風險也改由全體社會共同分攤,小孩會成為未來的被保險人,藉此可維持社會保險未來的永續經營。
制度的出現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家庭的定義、功能隨著社會的演進有所轉變產生各種社會問題,不應將轉變的現象視為理所當然而由家庭各自去承擔各類風險,要檢視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正視各種社會問題、社會風險是否為家庭所能承擔的。在此同時,可能也要一併考量女性在各種社會風險之下遭遇不平等對待、家內勞動評價之各類會與家庭產生相關連之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