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8】吟嘯徐行5

 

張家源-第四次讀書會心得

  這次討論的書籍是《東方驚雷》,內容是兩位記者對於走訪亞洲記錄下的所見所聞。正如書封所說,雖然這本書是兩位自嘲自己對亞洲認識「蜻蜓點水」的西方人所寫,但立論敘述卻一點也不膚淺,反而讓人多些思考空間。

  這次討論中,同學提出了兩位作者因為所學的領域不同,所以書寫的方式、觀點也就因此有所不同。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因為同樣身處於亞洲,但因為自己攻讀的領域不同,看事情出發的角度也就帶出了不同的視野。這也讓我聯想到了之前修過的法學緒論,老師在拋出議題後,希望大家討論,而老師又往往都會提醒,其他非法律系的同學可以用自己本系所學的知識討論,例如可以以經濟觀點切入或以社會觀點著墨。這讓我了解到,用自身所學看事情,可以與他人激發出更多不一樣的想法。

  我們也討論了究竟是什麼驅使一群人去殘害另外一群人。我們認為宗教的力量和區域領袖的權力相互影響,迫使大多數人必須服從領導者的意見。有時候群眾因為和掌權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所以往往只能淪為被控制的對象,而這些人也往往不了解掌權者所下的指令是對或錯,照著辦事之後就釀成一連串的悲劇。這樣子的情況,在第一章獵殺巫靈中,讓我不寒而慄、毛骨悚然。

  最後,我們分享了各自最關注的國家的狀態與發展。我們談到了印度的文化和其多元包容性。在印度,每個地區所通行的語言是不一樣的,而且印度的公認的國家語言也非常多種,所以在印度境內唯一能通所有區域的大概就只有官方語言英語或印地語吧。之後,我們也順便談論了台灣自身的發展,例如:有太多議題過於泛政治化、經濟發展的轉型(農業主體、創意產業等)。

經過這次討論後,我發現,其實亞洲仍有許多迷人的部份等著我們去發掘。

 

蕭立勳-第四次讀書會心得

  我們選擇的「東風驚雷」這本書,有很大的一個特色為它是由一對美國人夫婦寫成的,我很訝異會有一對夫婦為了瞭解亞洲作如此深度的訪談,旅居過北京、香港、新加坡甚至台灣,為當地的歷史作很深的談討。書中很吸引我的是第二章「我們為什麼說英語」,在文章中作者引用數據顯示亞洲,尤其是中國與印度,在很久之前便已走在歐洲文明之前,所發明的科學技術不亞於事隔兩三百年後的西歐國家,他甚至強調,當時若預測中國人殖民歐洲一點也不為過;但就在中國實行鎖國政策之後,減少了與其他國家的交會,其文明就不在進步,待歐洲國家後來居上,最後成為航海國家的眾殖民地之一。

  基本上我贊同作者分析的三個導致西歐國家在經濟上超越中國的原因,源於中國對商貿的鄙視、天然上的自給自足和周圍國家相異度高,才會始重商主義的歐洲有超越的機會。討論時有位同學提到有趣的發現,當他看到書中對台灣的描寫甚為奇怪,後來才驚覺那是作者廿、卅年前到訪台灣的景象,與今日迥異,但也體認出這段期間台灣的發展快速,其變化是令人難以預測的;同樣的,看到書中作這的見解,讓我想起以前在演講上聽到研究亞洲學者的一番話:將來亞洲的經濟不是締造奇蹟,而是重返榮耀!對我來說有點難接受自己所在的文化盛極一時,就像蒙古人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經馳騁歐亞一般,但是將來若真的重返榮耀,那種感覺真是會讓我與有榮焉。

 

蘇允竺-第四次讀書會心得

  這一次的讀書會由我主持,因為本書作者走訪的國家頗多又並不是都十分熟悉,說實在是有點緊張的,便抓緊時間從頭仔細看了一遍。綜覽全書之後,我認為,除了廣泛走訪亞洲主要國家,並進行深入觀察了解之外,兩位作者分別擁有金融與人類學專長更是本書最重要的優勢之一,那使得全書分析的筆鋒在一般的政治經濟論述之外,增添了豐富的層次感。

  全書中最令我訝異的是對於日本戰後反思的深度訪問。過去在台灣的媒體上看到的,多半是鷹派的強勢回應,有些以其戰爭期間的所作所為為傲,有些則全盤否認已曝光的當代日媒報導,再不就是在教科書上粉飾歷史,使得家族曾受日本壓迫的我留下了負面卻單一的印象。直到閱讀作者訪談二戰期間參戰士兵的紀錄,才開始細細反思,那些參戰士兵在歷史的洪流下親身通過戰場後的悔恨,應與任何曾經手刃敵人的各國各族士兵幾無二致,日本國內傾盡所有資源在軍事擴張的決策,同時也為自己國內的人民帶來困苦的歲月與傷痛。書中的受訪者甚至悄悄表示,並非否認原子彈造成一整個世代的傷痕,但若非美國投下原子彈終結這個長期的戰役,當時主戰的鷹派極有可能不顧國內人民的死活,在清楚自身劣勢的情況下仍堅持戰鬥至最後一刻,至死方休,對於日本國內的傷害恐怕無法預估。那是我過去從來沒有想過的觀點,或許,我們總是將侵略國視為一個整體並大加撻伐,卻沒有考慮過他們國內曾經保有的多元意見,以及那些被迫消音的群體與階級,恐怕也是整個國家被拉近戰爭時的受害者。

  另外,這本書中我較無法認同的部分,是它在預測亞洲未來展望的篇章中將之視為一個整體。雖然作者已經預先表示其多樣化的變動潛力,個人仍然認為那是一個太過於輕率的結論及表達方式,畢竟單就中國與印度兩國便充斥了多元甚至極化的族群與利益群體,實在很難為整個亞洲整合歸納出單一的發展方向與路徑。當然,作者成書多年後的今天也成為檢視其分析的良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