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1】輕痰讀書會5
|
主題:吉本芭娜娜——哀愁的預感
99/3/24(四)暉珊 |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日本女作家吉本芭娜娜,會議的進行是我先簡介作家、之後我們會看一部份影片(那是由吉本作品改編的電影,等一下會介紹)、讓大家發表意見。
吉本芭娜娜在餐廳當服務生時寫了代表作【廚房】而成名,這也是我們今天的文本。這篇短篇小說現在和【滿月】、【月影】一起收錄在時報出版的小說集《廚房》。【滿月】是【廚房】的續集,在這篇的開頭惠理子就死了,重點放在雄司和御影之間的感情變化,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這張投影片放的是吉本在台灣有出版的小說集,數量滿豐富的。她和村上春樹大概是目前日本舉足輕重的重量級小說家了。其實大家若還沒接觸的話也可以閱讀村上的作品,可以看出兩個人風格迥異。
吉本的作品中大多探討人的關係,而這常常帶有宿命的成分。我想引用今天早上文學史老師守正說的觀念:人生路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存在,人生中大多是不完美的時刻,唯有短暫美好。吉本的話:「走在陰暗而寂寥的山路上,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瞭解,能夠發光的唯有自己?儘管在家人的關愛中成長,卻一直擺脫不掉孤獨。」人與人之間的相遇難得,應該以愛、理解、同情來包容。在《虹》這篇作品中她也提到:「人和人之間難得有幸福的型態,只有悲傷與平靜的幸福,像潮起潮落般的反覆出現: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偶爾也有像蜜一樣的瞬間,那像小時候的遊戲般天真激烈、永遠被封存在琥珀色裡的濃烈甜美瞬間。」
而她的作品中角色通常面對各式各樣的分裂,家庭的分裂、個人的分裂。家庭的分裂像是死亡、離異、亂倫、超能力、變性、同性戀,我們在今天的文本中就看到了死亡及變性,而在《王國》中的楓就是個具有神奇力量的盲人、在其他作品中也有類似的角色,《哀愁的預感》中女主角和弟弟相戀。個人分裂則是指內心世界的轉換、情感移動的過程,這方面也是吉本著重描寫的主題。
村上春樹和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兩大作家,作品都經常被翻拍成電影。廚房的秘密/森田芳光/1989(日本)是由本身就很喜歡看純文學小說的導演翻拍《廚房》,是最早的版本,我在youtube沒找到。我愛廚房/嚴浩/1997(香港)是香港陳小
春等人主演的版本,劇本較貼近原作,等一下我們來看一些段落。(眾人驚呼片中惠里子這個角色由不適當的演員擔任、不符合小說中的設定。)在香港的版本把小說中日本豬排飯根據地區差異換成豬腳飯了。廚房/洪志英/2009(南韓)是由吉本本人擔任編劇,不過這片的內容和小說《廚房》差異也最大,是兩男一女同住一處的故事,女主角從新婚丈夫到另一位一見鍾情男性感情移動的過程。Tugumi(鶇)/市川準/1989(日本)則是翻拍另一部小說《Tugumi》,導演翻拍過村上的作品《東尼瀧谷》。
許多人都稱吉本芭娜娜為「療癒系作家」,因為讀了她的作品可以得到安適平靜的感覺,以她自己的話說:「以悲傷為土壤,用淚水灌溉。」最近日本發生東日大地震,吉本在地震後五日發表一篇文章中提到:「無論身處何境,我都不願停止微笑,不願喪失心靈的自由,而我祈願能勇敢無懼地面對所有橫逆。」 可以代表她個人的生命哲學了吧。至於這次標題我定「哀愁的預感」是她的一部作品,也是她對於人生——發生改變的前夕,一種哀愁中帶有希望的感受。
吉本芭娜娜的「芭娜娜」真的是「香蕉」的意思,我曾經在總圖看到某版本的書把她的名字翻譯成「吉本香蕉」。(笑)
她是1964年出生的,和另一位日本當代女作家江國香織同年。在3、4歲的時候她就立定志向要成為作家,因為不像姊姊Haruno宵子擅長畫漫畫。到了少女時代吉本喜歡看藤子不二雄的漫畫「怪物」、「Q太郎」等,這在之後她的作品中可看到充滿想像力的魔幻部分可能是受到這些漫畫影響。吉本高中時期變得比較封閉,是一個愛讀太宰治、史蒂芬金小說的憂鬱文藝少女。所幸後來她進入日本大學藝術學院就過著愉快的大學生活,根據她的說法是:「因為進入了最適合的學校,遇到了最適合的人的關係。」。而「人的關係」正好就是吉本小說中最主要關注的課題,不管是親情或愛情,還有各種複雜的「人的關係」或「關係的變化」。她的大學畢業作品【月影】得到藝術學部長獎,自此開啟她的寫作生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