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3】「理論」與「實際」讀書會:廣義政治學學門選讀與時事3
- 書賢的心得:
- 守道的心得:
這本是相當有名的當代社會與民主的探討。其中第一章對於英國的分析讓我印象深刻。Moore立論,英國的民主可以領先歐洲大陸成熟發展,原因有二:議會成功限縮王權,以及農民階級被圈地運動徹底瓦解使得底層社會沒有激烈革命的基礎。雖然第二點還有相當的討論空間,但作者將英國與法國大革命做比較,確實有相當的說服力。
Moore的立論,讓我在另一門課─國際環境政治─當中發現了新的啟發。環境議相關文獻的探索,一定會討論到「公有地的悲劇」那篇1968年在「科學」期刊上所發表的文章,隱喻英國公有地放牧制度在經濟理性計算之下,會走上過度放牧而造成環境超載的結果。同一門課堂上,我也上到了一個學者於1985年從歷史制度的角度分析,主張「公有地沒有悲劇」,因為英國的公有地農莊制度從文獻當中記載,至少已經運作數百餘年,表示其算是相當成功的一種制度,並沒有發生過度使用而環境崩壞的結果。我也承續對於英國公有地制度的歷史制度研究,發現近10年來新的制度比較文獻,發現英國當時的公有地制度呈現多元狀態,除了典型的制度以外(就是1985年該篇認知的公有地概念),還有許多發典型的制度同時存在於英國不同的地區。其中一種,其特殊的變化,使得這一區的農民沒有受到圈地運動的衝擊太大,並且適應了從農業轉型工業化的這個大變動時期。相對的,在典型公有地制度中,依賴於該制度生活的農民就深受圈地運動的迫害,最後不得已離開農莊,前往城鎮都市,淪落為必須忍受不堪忍受的工作環境的工人階級。我該篇的立論,「公有地真正的悲劇和其意涵」,就是建立在Moore立論英國農民徹底被圈地運動瓦解的主張上面。
而我所討論的意涵,就是典型公有地制度沒有經的起工業化和圈地運動的考驗,就是因為該制度有相當的缺乏,用以借鏡當今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全球氣候變遷談判。因此可以說,這本書給了我相當深刻的見解,也對我個人的學術發展影響還蠻大的。
- 伯叡的心得:
- 昱誠的心得:
作者在書中提出英、法、美、日、德、中、俄幾國作為分析案例,並以印度作為預測、觀察對象。將不同民主化過程,歸納成三個途徑加以解釋。從歷史的角度加以分析,這固然給我們帶來一種思考的方向,但是否未來第四波民主化國家的革命進程亦可以套用此理論?這仍然值得懷疑。不同文化處理內部衝突之思考方式亦不同,本書的案例多是西方基督教國家,若考量不同文化之衝突,則該樣本之代表性便值得懷疑。
建宇的心得:
這本書主要是探討社會階級、國家制度與革命的關係,分析脈絡相當精闢,而分析之層面又相當廣博,為之驚人。該本書中文譯本厚達六百多頁,真的是相當驚人的著作。作者用跨國比較研究的方式來做為支持他論述的根基,從資本主義領導工業促成的民主國家(英、美、法),到由上層菁英領導後進的工業化法西斯國家(日、德),到由農工革命促發工業化的共產主義國家(中、俄),以及什麼都不是,慢慢發展又沒有特定路徑的新民主國家(印度),作者涉獵相當廣博,真是一本直得研究生一讀的好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