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992-16】電癮讀書會2

 

3/18讀書會紀錄   

 

 

 

閱讀文章:被禁用的蒙太奇-評《白馬》、《紅氣球》、《異鳥》

 

前言:

    提問思考

1何謂兒童電影?是為兒童還是成人?

2影片《紅氣球》與《白馬》的真實感與生命力何在?

3電影有真實存在嗎?

 

    播放小短片《Effect》俄國蒙太奇實驗影片,藉由男人、食物、小孩、女人的剪接交叉排序

→討論剪接形成的聯想

 1客體與主體(被看者與凝視者)

 2畫面前後衝突感形成一段故事

 3意識到"看"的行為(觀眾看男人、男人看女人、我=男人看女人)剪接的順序不一形成不同含意,兩個不相干的畫面產生故事。

→蒙太奇1+1>2的效果,延伸出更多含意

    蒙太奇定義:影像的組合,在次序和時間的條件下組織成一邏輯排列產生整體故事。→電影語言。

    播艾森斯坦《波坦金戰艦》小片段,討論其蒙太奇使用與效果

  1短鏡頭(用不同的短鏡頭建構整體畫面形成故事)(造成緊張性、同時性)

    巴贊→電影是捕捉真實的方式。

 

文章:

    何謂兒童片?

→描述對象?過度簡化兒童理解力?假設兒童該知道什麼不該知道什麼?

→是成人才需要童年?保留純真。需要存在的,被建構出來的兒童世界。

→兒童需要依附一個架空的世界,好與現實世界切割?善惡必須二元對立。

→成年人保護兒童的方式?兒童無法自我控制?

→迪士尼兒童片形成的原因?為了商業利益周邊產品市場而製作的影片。

→兒童片中隱含的性暗示?

    兒童文學無害?

→意識形態(對女人、行為、巫婆)

→形塑出的形像加上從現實中理解的去套用結合判斷何者為壞人(強化刻板)

    動物擬人化→自己意識的投射

    過多的蒙太奇造成不真實感V.S.過少的蒙太奇只剩真實,沒有想像空間。

→「幻象來自現實。幻象是實際存在的,而不是靠蒙太奇可能造成的效果產生出來。」

→「如果用了蒙太奇,神奇的氣球便僅僅是存在於銀幕上的形象,而拉摩里斯的氣球把我們引向現實。」

→「白馬在電影中具有的真實性離不開紀錄的真實,但是為了使後者變成我們想像的真實,就必須打破紀錄的真實,使它以新的形態出現在現實本身之中。」

    討論蒙太奇使用的限度

→蒙太奇的使用要嚴守空間的統一。

→既知道所敘事件是通過特技表現的,又要相信這些事件的真實性。

→有點類似看魔術秀的感覺。心裡一方面知道它是不真實動過手腳,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它是真實的。

→擱置懸疑。

    討論1《白馬》使用蒙太奇失誤之處。2希區考克《奪魂索》隱藏剪接。

    播放《北方南努克》片段→用鏡頭保持時間的完整性、忠實性。

    電影和真實是逼近漸進線。現實是意義含混的→電影幫助我們對真實的思考,因為虛幻與真實也是含混不清的。

 

    討論影片《紅氣球》與《白馬》,影片解說,提問:

導演:Albert Lamorisse (13 January 1922 – 2 June 1970)

     攝影師,40年代末開始拍攝短片

     1953《白馬》獲獎成名

     1957 發明戰略棋盤遊戲→RISK

     60年代轉向拍攝紀錄片

     1970 於拍攝紀錄片《Le vent des amoureux》間直升機意外身亡(伊朗德黑蘭)

     1978妻子與兒子合力完成《Le vent des amoureux》,奧斯卡提名最佳紀錄片

Director作品:

1978 Le vent des amoureux (documentary) (The Lovers' Wind)

1967 Versailles (documentary short)《凡爾賽》

1967 Paris jamais vu (documentary short)

1965 Fifi la plume

1962 Le songe de chevaux sauvages (short)

1960 Le voyage en ballon

1956 Le ballon rouge (short)  《紅氣球》

1954 Bim

1953 Crin blanc: Le cheval sauvage (short)  《白馬》

From Wikipedia, IMDb

《紅氣球》Le ballon rouge ,1956, 34min

     講述一個小男孩在上學途中發現一顆受困的紅氣球,男孩解救了氣球,並帶著它上學、逛街、回家。小男孩毫無保留的愛護這顆氣球,而擬人化的氣球也因此信賴小男孩,產生但這份相互信賴的關係卻在一群死小孩佔有,控制的暴力下強行破壞。光滑鮮豔純粹的紅氣球洩氣了,萎縮成一張皺褶爛皮。但結局有如童話般超現實,數以千顆氣球匯聚一起載著小男孩飛向遠方。

《白馬》Crin blanc: Le cheval sauvage , 1953, 47min

     一匹未馴化的白馬有很多牛仔企圖馴服牠,但費盡心思總是抓不住牠。有個穿白衣服的小男孩偶然遇見了牠,兩者彼此凝視,或許是感應到男孩的真誠,白馬選擇與男孩相依為命,一起逃脫牛仔的追趕,最後躍入茫茫大海中……。

 

Q:結局《白馬》旁白侷限了道德意義;《紅氣球》的未明言,產生詮釋的空間性,藝術性→差異性?

Q:教堂→麵包店(為了個人欲望而拋棄?)

Q:《白馬》的失誤:旁白、多餘的物件使用、多餘的劇情

Q:英雄V.S.純真V.S.惡者

Q:討論《I’m Here》用機器人反襯人類的辦不到?描寫人類的孤寂?

Q:紅氣球的象徵?對抗教條?不服從?死亡?

Q:敘事能力上的進步→《紅氣球》填滿男孩與紅氣球的互動。

 

 

結尾閒談:

    電影理論有什麼用?

→助力?開闊解讀電影的角度?

→阻力?妨礙觀看電影?事後諸葛?

    為什麼要看電影?

→為了獲得快樂?

→藉此反觀整理自己?推進自己內心?

→更強的求知欲?

→脫離自己的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