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覯
※姜國柱《李覯思想研究》
第一章 李覯生活的時代、生平和著作
一、李覯生活的年代
外患:遼、夏不斷入侵
內憂:冗兵、冗官、冗費→增收各種賦稅,加重人民負擔→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二、李覯的生平和著作
李覯,字泰伯,北宋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縣)人。生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卒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南城位於旴江邊,故學者稱李覯為「旴江先生」。
李覯出身於小地主家庭;少年時代,家境衰敗,逐漸貧困。成年後,兩次應試皆不中第,難挽家中頹勢。但是他仍然好學進取,著書立說以求康國濟民。
主要著作依序有:《潛書》、《禮論》、《明堂定制圖》并序、《平土書》、《廣潛書》、《富國策》、《強兵策》、《安民策》、《退居類稿》、《慶曆民言》、《周禮致太平論》、《禮論後語》、《刪定易圖序論》、〈答黃著作書〉、《皇祐續稿》。李覯著作集為《直講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外集》三卷,亦稱《旴江文集》。
第二章 李覯的禮論
一、禮的含意和起源
「禮」是法的總綱、總名,是聖人的法制,是人能否變賢的標準。人只要學習和掌握了禮,不僅可以變成賢人,而且能很好地體現仁、義、智、信的美德。
《禮論‧第一》:「夫禮之初,順人之性欲而為之節文者也。」
二、禮的內容和範圍
禮凌駕於樂、刑、政、仁、義、智、信七者之上,禮是七者之本,七者都是禮的體現和別名,所以說七者都是禮。
禮既包括食衣住行等物質欲求的內容,又包括音樂、政治、法律、道德、知識等上層建築各個領域的內容,因此禮是一個大範疇、總概念。「有其物」的禮就是法制,即禮、樂、刑、政;「無其物」的仁、義、智、信之所以存在的根據是「有其物」的禮。「禮」無內外之分。
三、禮的實質和作用
由於禮根於性,而性有三品,所以禮也有其差別性、等級性。禮有夫婦、父子、長幼之別,君臣、上下之差,聖賢、智愚之分。等級之差就是李覯禮論實質所在。
李覯之所以強調禮,在於企圖以「非禮」的評價來抑制兼併,並同時批判「禮不下庶人」的傳統說法。
第三章 李覯的易論
一、氣是萬物之源的宇宙觀
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相會合而產生和形成的。其產生的過程是:陰陽二氣會合產生五行,五行變化而形成萬物。
二、萬物都在易中的辯證法
宇宙萬物都是由氣產生和形成的,而氣是由陰陽兩個對立面組成的;正是由於陰陽二氣的相互交感、升降伏動的不息變化,彼此會合而形成了宇宙萬物。因此,由氣構成的宇宙萬物都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即萬物都在「易」中。所謂「易」,就是變易、變化、發生、發展,變動不居。
三、見習而知的認識論
《易論‧第四》:「性不能自賢,必有習也;事不能自知,必有見也。」
第四章 李覯的經濟思想
一、平土均田主張
二、理財富國之制
李覯反對儒家「貴義賤利」的傳統思想,認為這是本末倒置。《富國策‧第一》:「治國之實,必本於財用。」
李覯不僅提出君主應當理財,更具體提出理財方案:
1君主以天下為宗,不應有個人私財。
2理財為民,去偽為先。
3量入以為出,取用有定制。
4調查民財,加強管理。
5強本抑末,禁止游惰。
6置平準,定物價。
7務多蓄積,有備無患。
三、薄賦均役之策
第五章 李覯的政治思想
一、通變救弊的治國之術
以君主為主:以百姓心為心;知己治人,知人善任;適當設置各級官吏;嚴格執行政令,做到政令如山;廣開言路;備亂;審奸;防蔽;慮永;謹聽;深謀遠慮,為後世著想,畢竟衰敗也有可能是客觀形勢所致。
二、一致於法的法治觀點
三、效實用人的選才標準
四、擇將精兵的軍事思想
第六章 李覯的人性論和道德觀
一、性之三品的人性論
二、教化成善的道德說
三、義利並行的理欲觀
義利並行:言利求欲,只要合禮,則利於人生、合乎人情。李覯主張以道義為主,功利為輔。
王霸並用:王道是天子安天下;霸道是諸侯擁護中央安天下。王道與霸道的真正區別是指立功者的不同,並不是義和利的區別。
第七章 李覯的無神論
一、對佛教道教的批判
由於儒家思想宣傳不力,造成佛教、道教乘虛而入,結果使儒學受到排斥。因此,李覯深責儒者的失職、失禮,並自己反擊佛教、道教的氾濫。
二、對世俗迷信的揭露
寫作《易論》以排斥佛老之學,否定卜筮之書。
否定「五行相生則吉,相克則凶」,提出「吉凶由人」,並批評卜筮者。
第八章 李覯思想的源與流
一、源
1禮論:荀子的禮論
2易論:《周易》與王弼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3經濟:主要是《周禮》,尚有《管子》、《商君書》、《荀子》、《韓非子》
4政治:先秦各家,特別是法家
5軍事:《周禮》、《孫子》、《管子》、《商君書》、《司馬法》等
6人性論和道德說:儒家等級觀念的倫理思想和董仲舒、韓愈的性三品說
7無神論:荀子、韓愈
二、流
1王安石
2陳亮、葉適
※問題與討論
子齊:李覯一方面在〈禮論〉中說:「夫禮之初,順人之性欲而為之節文者也。」一方面又在〈周禮致太平論‧教道〉中說:「養天性,滅人欲,家可使得孝子,國可使得忠臣……」似有衝突,試討論之。(引文分別轉引自姜國柱《李覯思想研究》p.28及 p.119)
岱華:李覯的思想是切合當時時代弊病而生,但為何不能受到主流思想所重視呢?
※討論紀錄
1.
這個問題要從兩個層次來看,分別是李覯的「禮論」以及「人性論」。
首先,李覯的禮論,主要繼承和吸取《周禮》和儒家關於禮的思想,並加以改造和發展,尤其是吸取和發展了荀子的禮論思想,經過精思和加工而形成的。李覯在〈禮論〉中說:「夫禮之初,順人之性欲而為之節文者也。」完全符合荀子「化性起偽」之說。在此的「性欲」,依荀子而言只是一自然之質,在缺乏禮義的制約下,必然會產生罪惡,所以「性欲」本身是中性的,只是需要「禮」的節制以免流於惡。
又,李覯的人性論和道德觀,主要吸取和引申了董仲舒、王充、荀悅、韓愈等人的性三品論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等級觀念的倫理學說構建而成。對先秦以來的諸家人性思想進行了全面研究、綜合比較,而同意人性三品論,並提出「性之三品,而人之類五」的人性學說,認為在各種人性理論中,只有性三品論才能合理地解決人性善惡的問題。因此,他稱讚韓愈的性三品論,是「誠為得也」的正確理論,並以人性三品論為根據,提出了教化成善的道德學說,主張絕大多數的中人是可善可惡的,只要聖人君子施以教化,就會促其由惡變善,去惡為善,據此強調教育的促善作用。由此可知,李覯在〈周禮致太平論‧教道〉中說:「養天性,滅人欲,家可使得孝子,國可使得忠臣……」其所同意的韓愈,把人性看成是人與生俱來的先天本性,仁義本來便俱足於人的本性之中。而判定性之品級的參照標準,是仁義禮智信五種道德。上品人性以其中一德為主,兼有其他四德。中品的人性,對其中一得往往只有一些而不充足,或是有所違反但不嚴重,對其餘四德也都雜而不純。下品人性,是突出地違反一德,而對其他四德也都是背離的。所以在此句中的「天性」乃是蘊含五德的先天本性,而「人欲」也不再是荀子的自然本性,而是已經流於「慾望」的惡。
綜上所述,李覯的儒學思想以「禮」為中心,人性論和性情論均從屬於禮論。他於24歲完成〈禮論〉,此時尚遵循著荀子的思想脈絡;但30歲後,為論證聖人之道並非「以道強人」,而是「因其有而品節之」,「唯禮為能順人情」,而有逐漸傾向性善或情善的趨勢。大陸學者將李覯的性情論與郭店竹簡做比較,發現其中頗有相似之處,前者在宋學中處於新儒學理論建構的初始階段,類似於後者在先秦儒學中的地位,二者均有承上啟下的過渡性質。
2.
所謂的「主流思想」,一則可指當權者,二則可指其他學者。
首先論及當權者的部分。李覯的政治思想,主要吸取和引申了先秦諸家,特別是法家的改革主張和法治思想。如他的「一致於法」的法治觀點,顯然是繼承和發展了商鞅的「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荀子的「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韓非子的「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等法治思想。李覯吸收了這些「一斷於法」的思想,從而提出了「一致於法」和「正刑法」的主張。這在當時對於上層特權階級逃避法律制裁的現實,無疑是一種抗爭,侵犯了既得利益者的權利。因此,他的思想不被重視是可以想見的。
接著論及其他學者的部分。李覯生於北宋初年,雖兩次應試不中,但仍得范仲淹和余靖推薦於朝,前者的「慶曆新政」更採納了李覯許多意見,甚至影響到王安石的「熙寧變法」。故而,我們只能說李覯在當時於「政治」上並不得志,卻不能斷言他的理念不受當時學者重視。
※讀書會心得:
李覯是誰呢?我們知道王安石是熙寧變法的主導者、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也可能聽過葛洪、成玄英兩位道士,但是李覯呢?所謂主流,終究有其得失。一位見微知著、為防微杜漸而提出種種救國方略的思想家,被湮沒在主流之中,只有他留下的大量論文尚能為他發出一絲聲響。在強調實事求是的現代社會中,課本裡出現的仍然是那些醉心於形上學而往往忽略實際的思想家們;而對於強調事功的思想家們卻是付之闕如。對於這種現象,除了幫它安上「弔詭」這個形容詞之外,更能看出強調多元的現代社會仍然被一元的意識形態所制約,因而失去許多珍貴的寶藏。如果沒有慧眼獨具的前輩學者在主流之外另闢蹊徑,挖掘出這些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中的思想家,又有誰知道王安石變法的思想基礎其實繼承李覯的脈絡甚多?又有誰知道其實王安石的變法夥伴、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是李覯的高足?又有誰知道李覯一開有宋重視事功之風?南宋朱熹認為同時的陳亮思想「義利雙行,王霸並用」,其實如此思想早在北宋的李覯思想中便已出現。世謂南宋思想界理學、心學、事功三足鼎立,卻忽略事功派的遠祖李覯。感謝有識前賢介紹李覯,我們才能知道其人、其言、其事。雖然其思想仍在一派之初因而大醇小疵,但是瑕不掩瑜。發掘其思想的源與流便可了解:李覯在中國思想史上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在重視經世致用之學、甚至所有的中國思想家之中擁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