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耕作與青年參與-台灣農村陣線初步實踐

 

肥料換穀(肥料不能買,必須用穀物交換):對國民政府由農轉工有很大幫忙作用,將生產的糧食賣給日本(因為先前日治時期「工業日本,農業台灣」遺留,日本一時也無法把糧食依賴程度減低)

蔣經國總統時期:發現農業收入低,提倡轉作

民國七零年代:多樣化供應,收入相對穩定(玩大家樂、六合彩)

八零年代後期:對美開放(1988年開放美國水果、火雞肉進口)、為了加入世界經貿體系,因為要納入經濟貿易體系請農民轉作,原只有美國,後來開放其他國家,甚至於後來飲食習慣改變:大小農民抗爭、520農民運動

陳保基(保雞不保豬><)—離農離牧

農企業(外部資本)—蘭花、鴻海投資有機蔬菜

 

想像的農村是什麼樣的農民?有人在勞動、人和土地自然循環OR大規模土地和農耕機器

農產業、民生產業

依賴世界農糧體系,進口的東西變貴,因為台灣都不生產(消費量:麥已經大於稻米,但我們沒有種植玉米)

石油減產,把玉米拿去當燃料,而進口玉米當作飼料的台灣,豬、雞吃的飼料變貴,豬雞肉變貴

小農體系→農鄉社會的基礎

石油農業(蘭花、垂直式養雞)—斗南農會(紅蘿蔔馬鈴薯)、化肥的使用

政府限制生產、休耕政策、肉食比例增加(飼料)

相信科學理性、相信人定勝天(消耗自然、物質為人服務)

農民對於天地的敬畏,人和自然彼此的退讓

小農絕對不是沒有技術、不是自給自足,具有嚴密的技術且都是在小農身上

小農要如何和市場連結?農會產銷班(現在農會也慢慢凋零)

*市集的可及性和穩定性

「菜蟲」(層層剝削)→將農產品囤積,在價高時出售(擁有倉儲設備的人)

農委會要補助農民市集

 

透過農耕重建社會經濟關係:

(1)交換:綠色理念支持的消費、以社會關係為媒介的流通

(2)互惠:關於農耕技術、食品加工、品牌包裝;農意識的自覺與再現

(3)再分配:綿密互動的實質合作;基於友善土地與社群支持的關係

 

當代小農耕作所面對的課題:

(1)生產資源(土地取得/水資源維護/生產資料-肥料→肥料貴,政府凍漲,將價差(ex.台灣凍漲肥料在400,中國肥料1000)補貼給台灣肥料興農肥料廠_65)

(2)農法(適地適種/有機的豐富層面/地方知識)

秀明農法(澳洲)、樸門農法(日本),因應地方發展農法、對環境友善的耕作方式,從舊文獻或傳統找到適合台灣的農法

(3)流通/市場關係(農產/加工/農耕勞動/共同經營/共同購買)

 

小農耕作是一場環境運動

小農耕作是要可以負擔家人的生活開支

農耕本身就是循環

社會安全網(農村吸納失業人口

 

台灣農村陣線的工作面向(2008年組在一起)

有農村經驗的人會去思考農鄉和都市發展

年輕人認識農村(從訪調開始,讓年輕人經驗農村)

訪調的產出、農事的體驗、議題參與

 

自願自覺、有機連結

 

學生時代的投入、是否能夠真正進入鄉村的體系?

產銷、農事服務、農產品加工、 包裝行銷、回鄉教書工作

 

階層結構、父權(垂直式的連結)

平權(水平式的→你有你的專業、我有我的專業)

 

農民的數位落差如何彌補?

水平化的組織(多核心、無核心誰負最終責任?)

自願自覺的參與

最低限的行政安排(彈性勞動的延續性)

 

你的消費行為會決定台灣的農耕型態

「多一根香蕉,少一顆蘋果」

你就是媒體:部落格、朋友間討論

廣泛的農的探討,都市跟鄉村的平衡、工業和農業的平衡

 

對農體制的看法、農再生的方法、人的投入

(回鄉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不一定是讓你去耕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