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勳《天地有大美》─「食之美」
一、《天地有大美》─「食之美」重點內容之摘要:
1.你會在腦海裡浮現一些,好像忘不掉的食物和料理,它們不只是口感上的回憶,不只是美食當前的那種口腔裡的快樂,甚至會變成很特別的視覺記憶、嗅覺記憶,甚至會讓你在心靈上有一些,特別的感動。
2.我倒覺得今天談生活美學,不需要談些大雅之堂的事情,而是聊聊生活裡點點滴滴的小事物。因為對些小事物的重視和品味,會反映真正的生活美學出來。
3.我總是覺得心裡有信仰、有歷史感時,連吃的品味都會不一樣。
4.我覺得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
5.我們一直說品味,最重要的是品味,西方叫做Taste,我們發現「品」、「味」都是在講味覺,Taste也是講味覺、講吃。所以我覺得「吃」真的是人類認識美的一個最重要的開始。
6.慢食的藝術─我要談的生活美學,是從這些過程去享受你的生命、去愛你的生活。
二、組員討論與回饋
1.關於回憶中的食之美,大家都有類似的經驗,有時候使我們難忘的,不僅是口感的好味道,對回憶中的人事,期待與共享的感覺,都使得看似平凡的食物對我們而言,充滿意義與想念。
2.分享對於食物美的認定,有的人喜愛食物的美味留於口齒間的味道;有的喜歡觀賞食物的擺飾,例如精緻的日式料理每道擺盤都各具特色,另人品嘗之餘,也能欣賞。對於不同的食物喜好,也可以反映出每個人不同的人格特質,例如有愛好甜食的人,有完全不吃甜食的人;有喜愛中式料理者,也有偏愛西式品味者;有人喜麵食不愛米食,有人相反……我們對食的觀察,由食物本身可以擴及至人,甚至家庭與文化,對美學的體會亦然。
3.生活中的美學諸如此類,每天我們都不斷地經歷,但卻最容易忽略體會,如同蔣勳所言:「生活美學最重要的,是體會品質。」認識美學並非只能經由研讀學理與藝術品,而是體會生活中最常見之事,點滴皆能成為美的映照。
4.食之美有慢食之美,對於「吃東西」與「品嘗」間的差異,如果只是將食視為維持生命的例行公事,草草了事,那就錯失了體會生命品質與飲食樂趣的滋味了。
5.喜愛一種食物的原因,也許有時就是無法描繪出一個究竟的原因,然而我們藉由體會食物的美,不論是從外觀、口感、內在還是回憶,更重要的卻是體會心的感覺。
6.食物的文化與魅力,能夠超越時空,也足以成為任何一種文學形式的素材。
三、小組成員推薦相關書籍
1. 高山直美, 《記憶的隱味》時報文化
2. 蔡穎卿,《廚房之歌》天下文化
3.Gustaf Sobin,《尋找松露的人》 大塊文化出版
4.Mort Rosenblum,《周日的午宴—法國美食的故事》新新聞出版
5.Harriet Welty Rochefort,《油炸法國—法蘭西的生活文化》胡桃木出版
6.謝忠道,《餐桌上最後的誘惑》 皇冠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