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姚孟憲 《姊妹》(The Help)
電影簡介
1962年美國南方密西西比州。23歲白人女孩史基特剛從大學畢業返鄉,她夢想成為作家,但她的母親認為一椿好婚事才是女人的依歸。史基特從小由女傭帶大,女傭是她傾訴心事的好朋友,然而這次回來女傭也失蹤了,沒有人知道去向。
機靈能幹,內斂沉著,曾帶大17個白人小孩的53歲黑傭愛比琳,在兒子兩年前因雇主疏忽而意外死亡後,她的內心世界起了變化。她在史基特的朋友李佛太太家當幫傭,照顧兩歲的小女孩。
黑傭米妮,是愛比琳最好的朋友,矮小肥胖,廚藝了得,但一身潑辣性格使她時常丟工作,一直到鎮上新來一戶人家才讓她找到幫傭之職。新來的漂亮女主人對待米妮如同姊妹,只是女主人看似心事重重還行跡可疑,而鎮上的其他女士也不歡迎她。
某日,史基特的朋友希莉起草一份衛生計畫,她恐於黑人身上帶有病毒,建議為幫傭另蓋廁所。對此感到不平的史基特,決意著手一個謂為大膽的寫作計畫:採訪黑傭在白人家庭的工作甘苦,並寫成一本書……
愛比琳、米妮,和善良的史基特,接二連三發生的黑人遭虐情事,以及一個「幫傭專用廁所」事件,使得三個女人聚首擘畫:黑傭訴說人生,白人女孩記錄並寫成故事。像發動寧靜革命,也像是拋磚引玉,有越來越多黑傭願意訴說自己的故事。在膚色黑白分明、道德是非卻模稜兩可的年代,她們的舉動為保守的60年代掀起了巨大波瀾,反對勢力如排山倒海般壓迫過來……「這本書」真的能突破重圍順利出版,讓世人聽見她們的聲音嗎?
本書分別透過三位女性的告白,以充滿感情的筆調,將人類追求夢想、自由與平等的渴求與良知淋漓展現,將愛與痛苦,恨與信仰,恐懼與勇氣交織其中。
與談─吳皓雲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可上溯到南北戰爭後,從1863年林肯簽署法案開始。布朗案(1954)→一個黑人爸爸為了女兒要就讀白人學校而控告教育局,後開始推動不能分別有黑人及白人的學校,並給學生自由選擇權,也是黑人民權運動的轉捩點,推翻之前「隔離但平等」的原則,後影響金恩博士,並發動公車抵制案,主張以和平的方式進行抗爭,一直到1960年的著名演講,美國於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
布朗案並未使得黑人就業人數及比率提高,雖然宗旨是給人民選擇權,但後因美國最高法院擔心被批評有種族歧視之虞,變成強制要白人及黑人一同就讀,並以校車載送學生到較遠學校就讀,也引起黑人家長的反彈,使得學生不能選擇就近學校就讀。布朗案的論證過程對於黑人而言其實是種屈辱,
討論
吳皓雲:台灣跟美國的狀況相比的話,台灣能從美國的經驗學到什麼嗎?12年國教和原住民升學就業保障呢?
馬恆錚:保障名額的設立目的不就是要保障他們的一定優勢,和達到平衡嗎?
吳皓雲:其實美國沒有特別給黑人優惠
馬恆錚:我覺得美國黑人比較會爭取自己的權利
施以慈:其實台灣原住民和漢人比例與美國白人和黑人的比例不太相同,所以狀況也不一樣
陳怡萱:現在也有保障企業原民就業比例法案
吳皓雲:這種法案真的公平嗎?
姚孟憲:像是女性立委保障名額也是類似狀況
吳皓雲:2、3年前美國還是有種族歧視相關問題,像是有一間公司沒錄取到黑人,後來被當地政府取消錄取名單,就可以發現在這當中,其實很多狀況都是怕受到輿論攻擊,或被冠上種族歧視的帽子,才去做這樣的動作
姚孟憲:那加分上的原住民同學狀況呢?
吳皓雲:為什麼台灣沒有像美國那樣的反對聲音?像台灣的繁星計畫也是有點問題啊
施以慈:要達到繁星的標準其實很簡單;繁星其實有點像把普通高中後段的學生拿去後段高中變成第一名,把其他人踩在腳底下
馬恆錚:所以沒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
吳皓雲:台灣是因為年代還沒那麼久,美國這樣子的問題存在很久
姚孟憲:就跟體保生問題是一樣的
吳皓雲:現在不是要推12年國教?那繁星計畫有意義嗎?
馬恆錚:應該要跟繁星計畫配合吧,讓明星高中消失,使所有學生常態分佈
陳怡萱:說是常態,但其實不可能是常態,像是所謂的常態分班,還是會偷偷的以智力測驗去分班
馬恆錚:我以前高中念私立高中,老師直接就說「你們的班級跟座號都是調過的」
陳怡萱:多少都會聽到耳語,像是家長會的女兒等等在哪一班,那一班的老師就會比較好
楊珮琪:台灣原住民學生加分的問題,其實在原住民社團裡也是常被討論的議題,過去可能真的有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但現在好像就比較沒辦法達到原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