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過有創意的好生活:混沌與創造力的關係

 

翁智琦:

  很高興今天能夠與大家在一起,討論《日常創造力與人類特質新論:心理的、社會的和靈性的觀點》一書的第二章。當然,我們在閱讀此篇時,應該對於篇首的引言(漢彌爾頓、李維史陀)感到熟悉。但相對而言,章節中所使用的概念如混沌、稍複雜性等等無疑和我們平常所學有所距離,甚至是陌生與不理解,那麼,我們該如何閱讀下去,並轉化成為對我們有用的理念呢?

 

陳鈞昂:

  事實上,我們不妨將其中的專有名詞轉向理解為我們平常所學、所熟悉的概念,我相信這對於了解此章意涵能有直接的幫助。比如說所謂的非線性動力系統(混沌)、稍複雜系統到底為何?在頁51中我們知道兩者有可連結之處,並且它們事實上也與單純與穩定不同──不能說非線性動力系統與稍複雜系統是單純與穩定的對立面,而只能在此指出它們四者是不同的。

  為什麼呢?我用比較白話地講,所謂單純性,正是能夠以現代主義去思考,具有二元對立等中心論的概念;而混沌與稍複雜系統,用我們所學的話語來說,那便是後現代主義,具有去中心的概念。比如我們看裡面的一句話:「混沌系統對初始狀況和來自環境中的微小接觸也會表現得極端敏感」,由是可知,那再也不是宏偉壯觀的現代主義之存在,而是解構為許許多多的小存有。所以我才會說,它們是不同的,而非對立,因為一旦對立,便將混沌系統與稍複雜系統化為中心,那也就建構了我們原先想要解構的生活。

 

張純昌:

  鈞昂說的自有他的道理,但是我們不禁有一個疑問,我們在學習裡論並應用時,都要小心再三,怕獲得了「誤用」的懷疑,那麼,我們在解釋這章的專有名詞時,如果不求甚解便用自我主觀的理解下去討論,是不是會反而誤解了書中所要傳達的理念呢?

 

劉侃靈:

  我認為純昌的疑問可以保留,畢竟我們現在是要理解一本書,而非去做專有的學術論文,我們或許可以不用想得太複雜,而以自己的方式行進下去。

 

江昺崙:

  各位所討論的都有意思,不過,我們不妨看看「渾沌與健康」一節,裡面有一個有趣的研究指出,能預測心血管疾病的是極端規律的心跳非不規律的心跳,換句話說,健康的心跳乃是具有變動的,而非嚴密的規律,當然這還具有爭議性。然則,如果頁55的故事做連結(車內電池耗盡,其靈機一動拿辦公室的電池啟動線做替換),便可以知道所謂混沌與稍複雜系統,正如作者所說的帶有即興性質。而這給我們的啟發便是不墨守生活的成規──因為其後他也說了,人是無法預測生活的下一步。那麼這樣的道理,正好便是不同於現代主義的方格式規律生活,返回剛剛鈞昂所說,那正是一種後現代不規則的模式。

 

謝佳源:

  其實我個人比較在意的是此章的後半部份。其指出如果我們真正以混沌與稍複雜理論融入生活,那麼無疑地這樣的日常是多元的,但是這也將面臨另一個問題:我們可能不能夠如同單純性一般,有效率的程序和直接的目的達成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事項,這使得處理事情的效率上有大打折扣的可能。然則,此書作者也提出另一種觀點,它說明事有專精的人們往往都是處於混沌與稍複雜之中。用另一種觀點來理解,這便是說此章對於單純性與稍複雜性仍然具有辯證的態度,並不完全偏頗於兩者。而值得指出的是,在敘述的策略上,作者無疑仍將稍複雜性置放在優於單純性的地位上。

 

翁智琦:

  各位都很熱烈地討論,而我想指出的是,要如何將本文中所提出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理解呢?我們不妨看看一些研究與例子,比如說最近各位都知道的,關於辦公桌面整潔與否的研究指出,辦公桌雜亂無章的人往往具有其事業上更多的潛力;或者說我們平常的飲食,並非是規律的、具單純性的才是好的,而是能夠多元的攝取各樣的營養,才能夠擁有較為健康的身體。當然,我們必須要注意到的一點是,這種概念並非是絕對性的,也就是你並非是擁有章節所稱的,具有混沌與稍複雜的生活就能夠過有創意的生活,如果真的擁有這樣絕對的想法,反而會將你的生活深陷在放縱之中;我們必須要時時警惕,自己過著這樣的生活,到底擁有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以上,謝謝大家這次熱烈的參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