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和浩偉一起讀簡媜
簡媜(1961 年10 月09 日-),本名簡敏媜,生於臺灣宜蘭縣冬山鄉武罕村(今武淵村)冬山河畔,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簡媜自稱是「不可救藥的散文愛好者」,其創作多元多變,題材從鄉土親情、女性書寫、教育親子,到城鄉變異、社會觀察、家國歷史,是臺灣當代重要的散文作家。
簡媜生於一個世代務農的平凡家庭,排行老大,家中成員上有阿嬤、父母,下有兩個弟弟及兩個妹妹,當時宜蘭鄉下的物質生活雖然匱乏,但是濃郁的親情、鄉里間的人情義理,與天高地闊的自然與田地,使得她有一個快樂多彩的童年,也為她儲存了未來成為作家的能量。
簡媜先後就讀武淵國小、順安國中。1974 年,她13 歲就讀國中期間,她的父親因車禍意外過世,身為長女的她,被迫瞬間長大,幫忙阿嬤與母親扛起這個家變成她的責任,此刻她也開始思考未來的人生方向,為了要尋找更大的發展空間,她決定到臺北報考高中。
兩年後,她如願考入臺北的復興高中,初到臺北,都會與鄉下巨大的文化差異,一時之間令她難以適應,加上年少的叛逆,與同學之間的隔閡,讓她常常處於孤立狀態,所幸她從文字創作中,抒發滿腹的壓力與鬱悶。高三那年,簡媜就立定志向,這輩子她要走文學這條路。
大學聯考後,簡媜考入臺灣大學哲學系,一年後改讀中國文學系。大學期間開始嶄露頭角,榮獲多項校園文學獎。畢業後,曾經在高雄佛光山編印佛書,也做過廣告公司文案,和《聯合文學》、「遠流出版社」與「實學社」編輯,簡媜也曾與陳義芝、張錯等人創辦「大雁出版社」。
1995 年,簡媜與中央研究院統計所學者姚怡慶結婚,育有一子,目前專事寫作。
〈問候天空〉
熊軒:其實我覺得沒有什麼好講的欸……《水問》我有看過,是我唯一看過簡媜的書,而且是高中時候因為要寫讀書心得,我才看的。我很認真地把它看完了,全班看完的人沒有很多(尷尬地笑)。我沒有印象我有看過這篇耶,浩偉這次選的這篇,我在最後寫上四個字──作文範本(全場大笑),就是這種感覺。然後,我覺得這篇某些地方有點問題。比方說,第三行「天空大大方方地藍著」,之後又說「讓人覺得神秘」,似乎有點衝突;後面「永遠不見答案的天問」,前文卻又沒有提問。文中有很多地方讓我忍不住想要吐槽。第二頁中間,忽然只用一句話轉折(「從此熱愛天空……後來,我的走姿變了……」),可能是不想要鋪敘中間的情節吧。看完之後,我覺得真的好像浩偉的東西喔,我很驚訝欸,竟然可以這麼相似。所以,選文果然是展現批評的方式。(全場大笑)
欣穎:我只有看過《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然後《水問》我是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就覺得好累喔。看完這篇文章,我覺得「天問」兩個字有點太重了,感覺情緒無法用這麼重的字眼形容。然後,我也覺得轉折太快。
楚然:我高中和大一時還蠻喜歡簡媜的,可是等我看完浩偉選的文章之後,就突然對這份愛感到懷疑。那種反差之大,讓我很想趕快去看楊牧的散文,因為楊牧也是我高中時很喜歡的作家,我在想,是我長大了,還是簡媜變了。《水問》也是我唯一擁有簡媜的散文集,可是我對這篇真的沒有什麼印象。熊說這篇很像浩偉,可是我還是覺得有一點點不一樣:簡媜的散文用字是真的很好的,冷僻字很少,可是浩偉就……(自行消音帶過)。簡媜的文字是很流暢的,是很正統的散文,可以讓你很快地看完,譬喻跟其他的也不用太難的字詞。這是我對這篇的看法。
書愷:在第三段那邊,剛才熊有提過覺得奇怪的地方,我覺得問題應該是出在她用了「就像夜晚燈下變化多端的藍色晶體」這一句吧。前面是指白天,為了要兜到「神秘」的部分,才會跳到夜晚吧。所以這樣的譬喻,才會造成閱讀上的疑惑,這是我剛剛在想的。我對於最後一段很有意見欸,這真的很像那個時代大家都會喊「反攻大陸」的那種東西(全場大笑),還蠻像的。
彥妏:我高中的時候有看完《水問》這本書,那個時候還蠻喜歡的,就覺得簡媜很厲害。那個時候老師就叫我們寫佳句本,我記得我抄了七十幾個佳句從《水問》裡面。現在看卻覺得與我高中時看的有落差欸,感覺簡媜是有很多佳句,卻只是用很多佳句串起來的,反而整篇給我的感覺不是很連貫。可能也是轉折太快的問題吧,雖然都在寫天空,但斷裂感蠻大的。
珈妏:大家高中都看《水問》,但我是看《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為何啊(不明原因焦躁)。那本書比較不像散文,比較像故事集,就講她小孩的故事。剛才熊說像範本,我覺得一方面是她規規矩矩,另外一個意思可能就是平穩。沒有用特別難的字,但還是可以花這樣大概兩千字,寫「天空」這樣我們覺得很日常很簡單的東西。我也是看浩偉把這麼多簡媜長篇的東西,才真的可以懂為什麼浩偉喜歡她,因為你們兩個真的有點像。只是浩偉上色比較華麗,簡媜比較淡。
羽軒:我有看過《吃朋友》這一本,那本真的很好看喔,強烈推薦,看完之後很感動耶,我覺得她很會寫吃的東西(打書模式)。這一篇,我不知道前面為什麼要提到「夸父」,沒有感覺。也覺得佳句很多,但有匠氣,後面幾篇沒有這種感覺,可能是她早期的作品吧。這篇匠氣有點重,雖然佳句很多,但缺乏某種內在聯繫。
柏言:第二頁「啊!雲,我的故鄉!」讓人不解,她又突然發現自己有夸父的血統,就……無法理解她……還有「我讀懂了這一本無字天書」也很突然,不知道她到底讀懂了什麼。
暉珊:我覺得她看起來斟酌很久的地方是動詞欸,很明顯地有修飾過,比如說:最後一段的「呼嘯」、「霸佔」、「伸指彈去」和「扯雲朵拭亮太陽」,我覺得可能就是這些地方讓人無法自然地去讀它,因為動詞修飾地很明顯。
楚然:不過我還是要為過去的我辯護一下,因為這是她大學時代的作品,所以有這背景我可以諒解她,畢竟要寫多成熟的內容實在很困難。不過我想,高中和大學大家都很喜歡她的話,應該就夠了,因為她就已經記錄了大學時代那種青少年的想法,所以應該是可以諒解的。
珈妏:我覺得我剛才講得不夠清楚。花兩千字去寫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是很厲害的,因為你覺得很簡單的事情但花那麼大的篇幅去寫,很不容易。我要講的是,浩偉和簡媜的文字相像是一種稱讚,我覺得可以花長篇幅去寫一個簡單的東西,是一件很厲害的事。
〈私房書選〉
羽軒:我自己是比較喜歡(第一札)編號十七,好像有看過類似的寫法,但這個好像也不錯,講「文學是從宇宙洪荒發出的第一聲嘆息」這種說法。
彥妏:我記得〈私房書選〉,浩偉有選到的(第一札)編號七十四和(第四札)編號二,是我小學的課本有選過的文章。我當時看課本的時候,最喜歡的就是這篇,就當時的我也算是某種文學上的啟蒙,現在看這兩段也還是很喜歡。其他句就覺得還好(大笑),不知道為什麼,可能是我的童年記憶讓我特別深刻吧。
楚然:好,當我看到(第一札)編號二十,「寫散文的人不必有什麼創作觀,讀的人也不必正襟危坐」,我就鬆了一口氣。剛才浩偉講創作觀,我又大致掃了一遍,感覺很像明清的文學批評,這篇文章「絕妙」之類的,但完全不知道他內心在想什麼。比較清楚的是「美,是絕望的時候仍要臨水照鏡」,呃,好……我們剛才私底下聊的時候,就覺得這一本很適合拿來抄國中時期的佳句。
熊軒:其實我還蠻喜歡看這種的,這就是簡媜的塗鴉牆嘛。雖然她有一些東西,像第一句根本就是萬用譬喻(「愛一個人可以極狼狽,也可以極清閒,像一片落葉,不管怎麼飛法,還是一片落葉。」),還是會有讓我忍不住想吐槽的地方。如果說〈問候天空〉是「時代的少女風情」,那麼這篇就比較接近她身為創作者思考的東西。不過我覺得她講的東西,就真的很關於她自己心靈關於她自己思考的,如果要涉及外在的話,比方說「弱國文化」那個,她好像對社會時事似乎沒有那麼了解,也是從她的內心感懷出發。還有,她的自然知識可能也不太好,耳朵不會「記得」好不好,抽換詞面抽換到可能超出了生物學的界線。然後,最後一句「美,是絕望的時候仍要臨水照鏡」我看的蠻久的,想說這是什麼意思,因為「臨水照鏡」不是還蠻自戀的嗎,所以這應該指的是,她自己心境上應該要保留的美麗,我覺得她的美感不是要從外面去追求的,而是存在她自己內心,修養她自己內心,以自已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吸收養分在自己體內反饋成為美,她自己身體裡有一套美的機制存在。
氓哥:如果浩偉不選這一篇的話,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這本書,因為我不喜歡像這種類似靜思語的結集。對我而言這種沒有系統的東西,你看的時候就要一直轉換情緒,除非你一天只看一句,我會不太適應。我回應一下楚然,第二札編號二十那段,應該是寫一般人對於散文的意見,很多人覺得散文是沒什麼特別的東西,所以不用正襟危坐,她個人的創作觀應該不是這樣子。據我所知,簡媜應該是對自己的散文最有主題經營的作者,而且她也實驗了蠻多東西,像詩像小說的手法,她對自己的散文應該是蠻嚴謹地看待,每一本書都有她的主題,所以她應該是想要去抗拒這種觀念,這是簡媜很特別的地方。
適齊:可能是我臉書用太多的關係吧,所以這種東西我看得蠻習慣的。我覺得,她短的好像寫的比較好。像這種一條一條的,不會修飾太多,讓我覺得受不了。
〈四月裂帛──寫給幻滅〉
柏言:文中總共裂成三人:第一個,是不同信仰的基督教徒,因為簡媜應該不屬於任何信仰,所以他們無法在一起;第二個,好像是姊弟戀吧,學弟和學姊的關係,那個學弟後來死掉了;第三個,是有點年齡差距,像長輩,好像有點曖昧關係但沒有寫清楚。她一開始就鋪陳了一堆「三」的意象,「把帛裂成三」和「三行連韻」,還有「把三家書店的集子都買光」就好像她把這三個人的故事拿回來寫。因為我有去看「四月裂帛」的意思,那好像是古代女性一年內每個月要做的事情,也是女人的一生和流轉。我自己還蠻喜歡第二段。我最近讀周芬伶的《蘭花辭》,她說,現代散文通常不是要潑辣就是疏冷,難道是大家都開始讀卡爾維諾和波赫士嗎;還有一些在潑辣和疏離之外的現象,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讀卡爾維諾和波赫士嗎。第十三頁倒數第三段,她說「而我生命的基調,卻是要命的抒情傳統」,就讓我想到周芬伶這樣講,因為還是有這種要命的抒情傳統者,這是好的,我很喜歡這一段,要模仿對於父執與兄長的渴望,模仿男系社會的權威,我終究必須戀父情結,就好像一種必然吧,文學的風尚漸漸叫你要潑辣要寫很腥羶的東西要疏冷,可是她還是希望在文學中的表現要是抒情傳統的。
珈妏:如果是我,也很想要寫出這樣的文章。因為行文方式有點像是古典小說裡面會出現的,但並非很古典,而是那種較靠近明清的。像第二篇,比方「說有了這「敏」字,行雲流水起來,不遭忌的」,就很像《紅樓夢》裡的人物在講話。我之前都覺得這樣的用法出現在現代文章裡會怪怪的,現在看她這樣用才發現其實不會,這種用法她操作起來還蠻順的,就覺得很厲害。希望以後把古典融進現代,也能夠像她這樣。
彥妏:我記得一開始發文本時,浩偉就跟我說他選了一篇會讓我哭的文章,我後來猜可能是指這一篇,雖然我沒有哭啦(大笑)。浩偉剛才的問題,也是我一開始讀時一直在想的。第一次看,一直在想是都寫給同一個人嗎,後來又感覺怪怪的,還是各寫給不同的人。就第一篇可能是寫給基督徒,是醫生吧;第二篇是寫給某個文人吧;第三篇,其實我最喜歡這篇,很像是大學時代會談的那種感情,很單純又很自由;第四篇,一直在想是不是寫給前面那個已經死掉的人。簡媜感覺是個很念舊的人,可以被她這樣子書寫,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書愷:我一開始讀的時候,也覺得是三個不一樣的人。後來又覺得三篇都是一樣的人也不是說不可以,只是她用不同的方式寫給三個對象,但對象搞不好都是同一個。因為第四篇感覺像是對於已經失去的東西進行追悼,感覺像是簡媜失去了某個東西,而她用三種不同的角度去書寫,但她其實都是寫給同一個人或事物。前三篇都帶有一點宗教的色彩,第一篇是基督教,第二篇應該是佛教,第三篇應該就是老莊思想。但最後我想把它解釋成中國三大宗教的概念,第一篇雖然是寫基督教,但他會介入其他人的生命,就有點像中國傳統說「立功立言才能行於世」的想法。裡面出現的宗教感,我覺得是簡媜對於這些人的形容,像第二篇就是執著嘛,就寫文中死去的人對於這個世界的執著與放不下。第三篇的老莊思想,則是文中的對象對他近乎半放縱的狀態,給他非常多自由,所以她用老莊思想來形容這樣子一個人物,覺得還蠻有趣的。
欣穎:看這篇的時候,我是覺得四篇都是不同人物。因為簡媜引用了張錯的詩〈漂泊者〉,看這四篇時會覺得,她好像是不斷地飄零、選擇、碰撞,找尋一個可能適合自己的人。我很喜歡第四篇的,但這一段有個部份我看不太懂,「你要日復日吐餔,不吐餔焉能歸心」這一句,有點不懂,不懂插進這一句的用意為何。
氓哥:我蠻喜歡這一篇。「裂帛」給我很決絕很悲傷的感覺,就是「四弦一聲如裂帛」那種,很劇烈的傷痛。可是不裂帛,五月也不能夠盡心,簡媜把這三場或是四場悲傷的東西寫下來,也是一種告別,很悲傷地沉浸於其中,最後超脫出來與之告別走向未來,所以我覺得這意象蠻好的,沒有幻滅也就不會有成長。這篇的文字真的是蠻厲害的,她不只是累積了,很嫻熟地運用典故,很流暢之外,文字底下還存有著的是對生命之外,生死婚姻宗教信仰,很虔誠很執著地去思考去反省。那是很虔誠的張力,所以在那麼華麗的文字之下的內容,是同樣紮實。在文字和內容都很厲害的情況之下,給人家的感動是很強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