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 本體論與宇宙論

第一節  以氣為本的宇宙論

一、潛藏宇宙發展脈絡的氣

目前對於司馬光哲學本體論的研究有幾種說法,除了以氣為本體外,亦有以虛、太極、陰陽為本體的說法。若要釐清「氣」在司馬光哲學中的性質、地位與作用,就必須先釐清這些概念與氣的關係。

(一)氣與虛的關係

氣之上實無一更高的本體「虛」,「虛者,物之府也;氣者,生之戶也」應可理解為作為本體之氣在未分化與開始分化之狀態下的兩種不同名稱而已,虛即是氣。

(二)太極與氣的關係

在司馬光的詮釋中,太極即為陰陽混一、物之夫分的狀態,很明顯的可對應到氣在宇宙起始時混沌未分化的狀態。太極與萬物之關係,和氣宇宙萬物之關係相同。氣同時為萬事萬物之起源與存在共同基礎,因此其為起初混沌未分狀態,又同時是以生成之萬物的共同組成成份。太極的無形與有形與氣相同,證明以太極為本的宇宙論中,太極實際上只是氣的另一種敘述,不是另一個更高的本體。

(三)陰陽與氣的關係

「陰陽之氣」含示了論「陰陽」其實就是在論「氣」的意義,「陰陽」在宇宙化生過程中實質上是以氣的形式來作用的,陰陽實是透過氣來推動宇宙生成的。「陰陽」應與「太極」同是描寫氣化生萬物過程的另一種表述方式。

司馬光詮釋老子「道生一,一生二」為「自無入有,分陰分陽」,氣的下一個階段就是開始分陰分陽,因此陰陽是氣最初分化的內在條理,陰陽分化後,兩端作用之下產生了一最協調狀態,即中和,這些過程都不出氣的範疇。

(四)五行

陰陽作為本體時,有時也與五行並稱。易道作為萬事萬物所遵行的道路,為陰陽與五行所變化而成的,自然與人文秩序均為陰陽五行之道的延伸。因此,五行與陰陽一樣,均能代表本體之氣內部的某種條理、秩序、素質。所以陰陽五行亦只是氣。

作為本體的氣,在宇宙化生的最初仍是未分化的潛藏狀態,但其已包含了陰陽、五行等分化的初步理路,而這理路順著氣的化生萬物,也就成為自然與人文世界的共同規律。氣作為宇宙始源,在未分化的渾沌狀態中時,即已包含了陰陽(天地)、數、方位(空間)與五行等元素與秩序。

由此看來,氣並非道家式的氣,也並非唯物式的純物質的氣,因為「氣圖」顯示氣在未分化時就以蘊含著相當鮮明的條理與秩序,這樣的秩序包含了自然與人文世界,已具有某種超越的價值意涵,所以亦不能說氣只是唯物主義定義下的那種物質的氣,但要特別注意「氣圖」中尚未卻出現五行之名,由於此時氣尚未分化「成體」,因此五行在此時還只是端倪,只是會形成五行的傾向和秩序而已。因此,氣中的宇宙發展脈絡並非一開始就是某種完美的理體,它只是潛藏,待發展的某種自然脈絡而已,必須在現實中才能漸漸開展成形。不是具有強大推動力的理體,而只是按此潛藏的脈絡來自然形成萬物,當萬物由此氣所組成時,也就自然能依氣所蘊含的規律來自行生成。此種「無為」與「自生」並不是道家的理路,而是在以潛藏宇宙發展脈絡之氣為本體的背景下,對宇宙生成過程的體會。

 

二、氣的開展與完成:宇宙的化生過程

宇宙萬物稟氣而生,便依氣中潛藏的脈絡逐漸開展全幅的宇宙,宇宙的一切均是氣的流行,整個宇宙的成立,便是氣的開展與完成。氣是如何從形上、無形的階段,分化至形下、有形的階段?

司馬光將宇宙生成過程分為「無」與「有」兩階段,《潛虛》中的「八圖」很完整的表現了這一由形上到形下的整體宇宙化生過程。

(一)氣圖:顯示一包含了陰陽、五行、數等潛存之自然脈絡的氣,是宇宙在萬物未成形前的狀態。

(二)體圖:宇宙開始進入有形階段。體之意應為讓氣質能具體實存的形體,氣以成體,正代表氣是組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與動力。「體圖」中排列整齊的數列,表現「氣」中隱藏的秩序,使其在形成「體」時自然展現出某種規律。在人間社會中,表現為「綱紀」,現實世界的秩序在氣之秩序中找到形上的根據。從個人角度來看,當氣形成個體時,代表的是一個人先天所有外在條件的形成,包括具體的身體,出生時的社會地位等條件。

(三)性圖:至性圖才出現五行之名,「性者,神之賦也。」意味性是體形成之後,某種超越天命的賦予。「受性」並非在氣之外在額外由天賜予某一神聖飽滿的理體,降臨在體之上,當氣化生為形下之物時,物的體與性幾乎是同時形成的,體與性之間並沒有生成的關係,其均由氣發展而來,但因性不是一個能夠獨立存在的實體,必須就著形下實體來說才有意義,所以其在生成的順序才會稍後於體,故曰「體以受性」。司馬光對「性」的定義,是指「心神」,指的是萬事萬物內在的本質,在人即為人的意識、精神、意志、情感等。經過體與性的過程後,由氣而生的形下之人或物的整體才算真正成立了。

(四)名圖:體現了氣的開展如何讓個別個體進入團體秩序,集合為一完整宇宙的過程。若純由人文世界的演變來看,「名圖」代表的是當人由氣所生,體性具足,便會在社會脈絡中衍生出種種行為、情感、道德、家國責任,最後又回歸消散於起初之氣的過程。

(五)行圖、變圖、解圖:可視為同一組圖來解釋,屬於氣在形下世界中的開展階段,用具有喻意的半抽象文字來表達此一以氣為本的哲學在人世間的種種具體實踐方向。「行圖」所述之種種人生處境的變化中,還蘊藏了吉凶變化的脈絡,這一脈絡即最後一圖「命圖」。

(六)命圖:講的是事物的吉凶,「命圖」的秩序是隱藏在行圖之中的,在「行圖」確立時,「命圖」的秩序就已同時確立了。「命圖」之秩序仍須透過氣在形下世界中的開展才能顯其存在,其規律其實仍是由氣而出的,為以氣為本之宇宙規律中的一部分,只是因為其為氣之流動秩序中較為隱微精妙的部份,非常人可輕易理解的,所以無法用一般常道推衍。但「命圖」的存在也同時暗示了此一隱密的規律之存在世人有機會能去掌握的,人可以透過聖人對命的掌握來了解「命」,可透過占卜與經典掌握「命」的可能規律。這種既承認天道之隱微難解性,又認為人仍有機會掌握天道的天人關係,實與荀子「合中有分」的天人關係有某種程度的相通。

三、氣之聚散:宇宙的循環與創造

司馬光的宇宙觀是循環的,萬事萬物依氣的聚散不斷循環往復,形成一生生不息的宇宙,個體的人或物因氣聚而生,氣散而亡,但已散之氣又會在聚成下一個個體。司馬光相當重視個體散亡這件事,不但視為宇宙化生規律中自然地一環,更將其視為推動宇宙繼續化生循環的重要動力。這顯示一循環回歸之動作對於宇宙萬物能不斷化生萬物、循環往復的重要性。這聚散規律維持宇宙恆定,也造成循環生滅,簡單來說,便是「物極則反」。但司馬光仍較強調宇宙新生的一面,宇宙循環的目的不單純只是為了機械式地重複一樣的事物,而是為了不斷的創造新生命,因此天地並非以寂然虛空的「無」為本。此外,這些由新的循環所產生的新生命或新物品都是新的、獨特的,天地間的循環永不停止,宇宙中的萬物亦是變化無窮的。

 

第二節  氣潛藏的內在原則:中

一、「陰陽之間必有中和」:以「中」為中心的宇宙觀

在司馬光對「大衍之數」的解釋中,最特別的是加入「一衍之則三」的特殊詮解。認為「陰陽之間必有中和」,所以當氣一分化,雖然仍是在「一生二」的程序下,但在這一最初的分化中,在分為陰與陽兩端的同時,兩端之間就自然形成了能均衡兩端的「中和」,陰陽與中和是同時出現的。可知司馬光認為氣從最初的分化開始,到之後的每次分化,「中」這一原則都是如影隨形的,由此可看出在司馬光哲學中,「中」地位的特殊與重要。此意味著無論是「陰」或「陽」所代表或主導的氣之分化脈絡,都無法獨立形成宇宙萬物,要能真正發展、實現出來,還必須其能相互作用、調和到恰到好處,亦即必須合乎「中」這一氣潛藏的內在原則,氣化生宇宙萬物才有可能實現。司馬光還以「陽、陰、中」來解釋「三才」,中代表的是人,為「陰陽之中」,這表示「人」必須由陰與陽共同機作用,在取得最和諧之「中」的狀態下,才能氣化成形。

 

二、氣的終極規律與價值傾向:中

司馬光這種「一分為三」的宇宙生成模式,看起來似乎較接近於道家式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但其理論性格卻又是儒家的,因其所主張的宇宙生成過程基本上來世在「一生二」的框架下。其代表著早期理學在融貫儒道二者上的一種嘗試。在「一分為三」的新解釋中堅持以「一分為二」的形式來表達,這顯示理學正處於一種儒道互攝的過渡階段。陸九淵也有類似說法,顯示出儒學新趨勢,便是對「中」的重視。

「中」作為氣本身具備的一種原則、特性、價值傾向,猶如水具備有往下流的傾向,宇宙間由於以氣為本,氣的傾向原則既是「中」,因此宇宙萬物便自然往這發展,所有規律與發展都是往「中」來進行的。因此「中」可說是氣的終極規律。

「陰」與「陽」因著氣本身對「中」的傾向與要求,而自然產生互相交會、融合、彼此作用的動作時,萬物便在這樣不完美之兩方的衝擊、度量後,一最適度的結果誕生於世上。所有能生存於世上之所組合起來的種種生存法則與規律,便是「中」這一價值傾向的具體表現,亦即氣潛藏之價值傾向的展現。

司馬光哲學中,價值的來源不一定要由一神聖完美之理體來作為價值的起點,價值的來源可以是來自於一素樸渾沌,還待開展之氣的,自經過彼此權衡、衝擊後將此一潛存於氣之中的價值傾向,漸次具體實現出來。

 

三、「徐徐自復」的中和之氣:隱藏的調和機制與毀滅機制

萬物要達到「中」或失去「中」,氣才能對其造成影響,可是這過程往往是漸進的,因此萬物便感受不到氣在萬物生成時有何強烈的干預動作,只是自然隨著氣得規律生滅。表面上看來,萬物好像是自然而然生成或毀滅的,事實上,萬物之生滅,都是由氣作為其存在的底蘊來維持的,並非真正的「無為」。

和理本論型態的本體相較之下,就顯得較為「無力」,可稱為「弱性」本體,但非指效果比理本論型態來的差,只是特別指出對宇宙萬物之影響模式與理本論型態之不同處,並非直接快速但對於維持宇宙秩序與運作,同樣是一種相當有效的調和機制。

氣內部的調和不斷朝向「中」的傾向去發展,這樣的特性是氣之聚散循環的關鍵。物中之氣的發展走向極端,失去平衡,失去「中」時,便會造成氣散,導致氣新一波的循環。因此當氣形成萬物時,萬物中的氣會自然有種往「中」去維持的傾向與規律,只要人與物可順服,不刻意破壞自身上一氣的規律,便可讓氣自動發揮其傾向於「中」的特性,將自己維持在「中」的狀態。「中」雖是氣中隱藏的調和機制,它也同樣是氣當中隱藏的毀滅機制。若人或物沒有主動配合此一「中」的規律」,則同樣會因此而步向毀滅之途。

第三節  氣本論下的天人關係:合中有分

 

一、常與變:天的有限性與人的有限性

 

二、天人有分式的被動自勉:修道以俟命

 

三、天人感應式的主動探尋:對占卜的肯定

 

※讀書會心得

本週所讀的司馬光,是以往都不會被注意到的思想家,在各個哲學史的書籍或是宋明理學專書中,都沒有寫到,且在圖書館搜尋司馬光的相關書目,也只有找到其文學或史學的貢獻,而沒有提到其思想史上的貢獻。我們之所以會注意到並決定討論司馬光,是因為教我們思想史的劉又銘老師,本身注重氣學的研究,因此會注意到當代新儒家以外路線的思想家,而其所指導的張晶晶學姐的碩士論文,便是做司馬光的研究,也因此提起了我們的興趣,想要了解用不同的脈絡下去理解一位思想家,是如何將看似不起眼的思想家,加以發揚光大。

    在張晶晶學姐的論文中,我們看到「氣」在當時代的人們眼中,是如何存在,如何開展出世界萬物,以及在大部份學者眼中,純粹物質的「氣」,如何充滿價值,以及有效性。學姐這些詳細的論述,也讓我們更了解當初劉又銘老師所說的氣學與一般的心學、理學很大的不同之處。

而還有個在讀書會中討論出的有趣現象與發現,那便是我們發現走氣學一路的思想家,本身的人格特質,和心學家的人格特質居然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都不屬於天才學者,而是屬於不那麼聰明而必須苦學鑽研的人(例如司馬光本人便是這樣的類型);後者則多屬於天才學者,喜歡一點就通的事物,這種人通常較不能理解苦學者的辛苦,而對於追求崇高價值都非常有信心。這樣的發現,似乎也有其道理,也與他們的思想路徑相當相似,十分有趣,很期待未來能有類似這樣的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