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新發展學習小組第一次聚會記錄

時間:4/21  天氣:晴時多雲偶陣雨  地點:商院小七

會議記錄

    組長劉瑞宇前陣子去香港參加了一個交流團,其探討的主題就是社會企業,也就是我們最近讀書會所指定書籍中主要的內容。所以,我們請他做了心得分享。

劉瑞宇:

    這次我去香港參訪了十多家的社會企業,與多位社會企業家和香港、台灣的大學生進行了許多交流,短短四天三夜的學習之旅過得很快速,完全沒有旅遊行程,但所學到的卻也如此的充實。在報名前還曾猶豫了許久,但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猶豫似乎是多餘的。雖然這趟旅程回來後,就得吃泡麵和營養口糧過活了,但我認為我得到的更多。

    我記得狄更斯在雙城記的開場這麼寫道:「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而我們現在處在個物質充裕、科技進步的時代,卻也是個充滿問題、不公義的時代。許多人在資源不虞匱乏的生活下,在經濟巨輪的轉動下,漸漸的對周遭的事物無感。但貧富差距、環境保育、土地正義…等各式各樣的社會議題就發生在你我身旁,我們卻習慣的無視,只因我們大多是幸運的一群人,很多不公義的事從沒落在我們身上,我們的媒體、教育也鮮少關注。然而,真的該如此嗎?縱使關心這些議題,一般人通常的作法只會先給予同情,並在FBPPT上面貼文章,十足的鍵盤關心者。當然很多人會有種想法:「一個人的力量如此的小,不管多努力,根本無法改變。」或者「我覺得自己現在能力不足,等我有錢、發展穩定時再來幫助別人吧!」但Ashoka有一句話“Everyone is Change Maker.”很值得我們思考,每個人都能改變社會,只要從自己周遭的事物開始關心,開始行動。而Margaret Mead也曾說過「永遠不要懷疑一小群有想法、有承諾的公民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他們是唯一曾這麼做的人。」當然,會有少數的人在努力的解決問題,但我們並不應該將所以的社會問題都期待在那一小群的人身上,若所有人都在等待有錢時在幫助別人,我想許多社會問題永遠得不到改善吧!但這種想法並不能強加在別人身上,應該從自己開始做起,從今天開始我要做個改變世界的change maker,那怕只是一點點的影響。

    在我對社會企業還尚未如此了解的時候,我對社會企業懷抱著很美好、夢幻的想像,且以創辦社會企業為目標,但我的想法有些微的改變。社會企業是一種新的企業模式,但我認為與其說是目標,倒不如說是種手段,是種為達到解決某種社會議題的手段。就跟想成為富翁的想法一樣,為了賺大錢的目的,可以尋求高薪的工作、創業或者賭博…等各種不同的方法,只是所走的路不同。解決社會議題的方法也有很多種,投入NPO、尋求政府補助…等都能達到一定的效果,社會企業只是另一種作法。另外,人們很容易犯了將目標與手段混為一談的錯誤,社會企業最重要的是Social Issue,所以我現在要追求的並不是該如何創辦出一個社會企業,而是該思考自己最想解決的社會議題,並對其投入心力,付出行動。

    對於社會企業的參與學習,並不會隨著這趟參訪之旅的結束而畫下句點,反而是個開始。藉由這次體驗,讓我對改變世界繼續懷抱著熱情,回來台灣後,我開始閱讀相關的書籍,關心社會議題,努力參與社會企業,期許自己有一天能成為改變社會的Social Entrepreneur

   

討論

劉宸凱:

    我認為瑞宇分享的很不錯,但從中我感覺有太多的理想與熱情,我不是否認這種為公眾利益的心態是不正確的。我只是好奇如果這種過度注重社會議題這塊,是否能難在現實的商業市場中競爭?

黃永大:

    我補充劉宸凱的問題,有研究顯示新創社會企業能營運超過兩年的成功率不到5%,要有盈餘出現的機率更是少之又少,這可以顯示出社會企業營運的難度比一般還高。

劉瑞宇:

    我覺得就難易度而言,不管任何的創業,其成功率都很低,這不只侷限在社會企業,但社會企業要能達到自給自足確實比較困難,但隨著責任消費的意識抬頭,時代的進步,我認為會有越多人願意投入、消費、支持這些社會企業,等到整體的社會意識逐漸的形成,我認為難度就會降低不少。而至於,競爭力的部分,我覺得還是又競爭力的,就以英國來看,其社會企業所占GDP也有一定的百分比,甚至還有幾家是全國前幾大的企業,這不僅依賴國民的意識、政策的輔助,也取決於優秀的管理和人才。

黃煜翔:

    對!我覺得優秀的管理和人才是個關鍵,台灣對於社會企業或是NPONGO等公益性的團體,普遍認為從事的人都不太需要太多能力,高階知識分子或一流大學生應該從事更賺錢的活動,有種意識認為走社會企業這條路是沒出息。且台灣人有種想法,認為做公益的不應該拿錢,應該是種奉獻,所以薪資與收益也普遍較低,無法吸引優秀的人才,若要期待不考慮生活而全心奉獻的人,是少之又少。且為何一出社會就投入公益的人得獲得如此低廉的薪資,反觀那些出社會從事金融、科技、醫生等普遍認為較高薪的職業,只要捐點錢就被認為大善人,做公益就該如此,這是極度不公平的。若是社會企業能創造出合理的薪資環境,將會有越來越多有能力的菁英分子投入這領域,而帶動它的發展。

廖志鴻:

    我們這個讀書會的主旨在於創造力的開發,而就我觀察社會企業通常所做的事都偏向傳統製造或服務業,感覺社會企業中通常只能以這種方式經營下去,但現今的社會講求的是創新,是否社會企業也能做到創新?

黃永大:

    我認為The Big Issuebusiness model 算是很特別的,透過遊民販賣雜誌,且賣雜誌的錢有一半是給遊民的,另一半能持續進貨,讓遊民達到生活無虞,重返社會,且也讓公司獲得營運。

劉瑞宇:

    我去香港有參觀一間歷史悠久的社會企業,上周也有提到過「黑暗中對話」,他主要關注視障同胞的議題。他設立了許多「體驗館」,裡面有許多公園、市場、船舶的場景,但一切都是漆黑的,讓體驗者能了解視障者的世界。此外,還有許多「工作訪」,也是在黑暗中從事許多專案,讓參與者能認學習到團體合作、同理心等,並給予參與者分享的機會。此外,他們還有推出許多源源不絕的新方案,例如在黑暗中音樂會,黑暗中辦婚禮,辦party等。還有許多公司(HTC)都將其視為員工訓練的一個課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