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正義連線

101.03.30, 18:30, 羅馬廣場, 第一次討論

導讀

高子晴

紀錄

陳瀅閔

書目

《都市學》作者:柯比意

章節

Ch1驢道,人道

Ch2秩序

參考書籍:《柯比意建築中的矛盾與複雜》

內容

柯比意的背景:法國建築師,具有指標性與歷史地位。

 

此二章節主要討論『道路』。

柯比意將道路分為:彎曲非直線的『驢道』與筆直工整的『人道』。

文中的立場偏向人道,推崇理性。
都市只有機能的價值?
休閒應也是功能的一環。
參考書籍提到,《都市學》為柯比意早期之作品,其建築風格偏向工整幾何,但後期則逐漸加入曲線等要素。在《都市學》中亦不否認人的感性,則正確來說柯比意並非是完全摒棄浪漫的理性主義,而是以人為出發的人本主義。
回歸到道路基本的運輸連結功能,直線的確是有效率的(兩點之間,直線最近)。但在自然發展下難以形成,因為都市並非有秩序的擴張。

都市的擴散與運輸有關,早期多從河流,現代則是捷運。

 

以捷運線路做為討論點。
日本東京線路以環狀山手線為中心呈放射狀,則是先有放射直線還是先有環狀山手線?
台北捷運線路呈”L”型交錯、而非採棋盤狀,可縮短換車次數,達到任兩點只需換乘一次車的目的。但若日後採同線分流方式則喪失此優點,甚至同一線路也需換車。乘客寧可選擇較長路線而不願換車。
小碧潭站的不自然的線路為高度政治運作結果。

即使線路設計是有效率的,但網絡密度也是關鍵。高捷的失敗即在於此。
台北在捷運出現前已有高度使用的公車系統,則對於捷運的接受度高;高雄較無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之習慣。

 

就讀書會日後方向進行討論。
決定按書本章節順序閱讀,以相關時事為輔進行討論,如近日的文林苑、師大與姜太太包子店等事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