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時間》:關於I-Pad出貨不如預期的新聞判定。
在主持人提出關於I-Pad出貨不如預期的新聞,且詢問在場組員意見時,我們發現一個現象,當一條新聞出現在媒體上,當資訊取得的一剎那,人有各自解讀,以及個別認知的現象,如有組員表示,是賈伯斯(Steve Jobs)逝世導致,也有組員表示是因為新產品了無新意的關係。但是,事實上,I-Pad出貨並未衰退,只是這次沒有出現搶購熱潮,原因是因為I-Pad將商品鋪貨變廣,導致I-fans不需搶購即可買到,卻被新聞媒體解讀為「出貨不如預期」,可見資訊取得若出現偏誤,結果將會是風馬牛不相及。
《主題》:呂承霖主講「金磚四國背景」。
要講金磚四國的重要性,主要得從布希時代開始談起,當時美國貨幣政策寬鬆,而新興國家憑藉資源出口或者其他理由,主權基金在全球炒作商品,從美國股市到黃豆小麥玉米,因此,2007年後發生問題,問題有二:(1).美國開始升息,(2).油價到達歷史天價($147USD/桶)
當物價高漲,美國升息,先前「榮景」時創造出來的商品包裹開始出現問題,連鎖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每個相關者都發生損失,市場風聲鶴唳造成流動性不佳,狀況更為惡化,貝爾斯登被接管,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貸美(Freddie Mac)兩間房貸證券化公司也被接管,隨後,環球股災,原物料價格跟著大降,而避險性高的黃金,價格水漲船高。
總結問題:
寬鬆貨幣政策à房貸擴張à榮景泡沫à新興市場主權基金à原物料價格至新高位à升息à降息(無法支撐升息壓力信號)à次貸危機à金融業衝擊à貨幣乘數效果減少à貨幣供給減少à融通困難。
這一連串事情反應後的結果,就是金融海嘯。
金融海嘯àQE1、QE2,接管政策à金融業恢復穩定à歐洲主權國家債務問題à歐盟貨幣政策問題à股災à主流市場進口減少à新興國家出口大萎縮à資金轉往原物料à黃金、黃豆、小麥、玉米、石油漲價à阿拉伯之春。
金融海嘯後,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升,而俄羅斯由2007年盛而大衰,以下為此一現象之原因:
以上為中國的出口額,我們可以發現胡錦濤時代中國出口快速成長,六年時間達成五倍增長,而中國在金融海嘯後出現的第一個不確定轉折時,當年GDP增長率還能保住9%,故中國被視為解決歐美債務的救世主(簡稱買家),不是沒有原因。在金融海嘯之後,中國和美國被並稱為「G2」,而原本的其他主要工業國相繼黯然失色(原G8為世界八大工業國:美、日、德、法、英、義、加、俄),因此二十國集團(加上中、印、巴西、阿根廷、澳洲、歐盟、印尼、南韓、墨、土、沙、南非),而二十國當中,最有潛力的就是吉姆歐尼爾所選的金磚四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
為何說俄國在金融海嘯後相繼失色呢,原因在於該國國民生產毛額和國際油價相關性太高,而在金融海嘯過後,國際油價波動大,因此俄國經濟陷入衰退,普亭總統也收斂許多,當然他的民意支持也低了很多(從85%到勉強60%)。
而主持人就吉米羅傑斯和日經商業週刊的評論,找出亞洲未來潛力五國:菲、越、柬、印尼,與緬甸,分別在2000到2020間展露頭角。
《結語思考小點》:台灣的購買力平價。
如果你賺21,952美元(台灣人均GDP),你應該把他拿到美國花,還是台灣花呢?答案是台灣,因為在台灣花這筆錢,你能得到的效果是,在美國花37,931美元的感覺。從凱因斯學派的角度看來,有很多人說台灣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很大的可能是,台灣的物價太低。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結論感到奇怪,但事實就是如此,身為台灣人很幸福,購買力平價後的消費力,在世界排名18,德國第17,而我們的主要競爭對手韓國,雖然名目人均GDP比我們多2157美元,但是購買力卻比我們少了6178美元,也就是說,雖然韓國人的薪水比台灣高,但是他們的物價,比我國高,因此人民生活消費的購買力經過計算,比我國要少。
也因此從這個結果來看,台灣未來面對更高的國際競爭,只有兩條路可選,第一條路是薪資繼續不成長,但是物價不變,第二條路是薪資成長,但物價也同步高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