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0-2-4 山與路 讀書會 討論記錄

 

時間:101.03.29(四) 19:30~22:00

地點:司令台二樓(山房)

閱讀&討論範圍:追蹤師1 松林少年的追尋》楔子、第1~3

出席:草、慈、芳、寬、昭、彤、瑾、圭、函、駿

導讀人&主持人:慈、草

記錄人:圭

記錄內容:

 

一、導讀

撥放影片:狐狸與我》片尾(探討人與動物之間的關係;愛與擁有的差別)

◎導讀章節:

楔子. 我知道有個地方CH.1 與獾共舞、CH.2 浣熊之死、CH.3 遭遇小鹿

 

二、討論

導讀人提問

1.Tom在書中敘述了很多他和動物對話的經驗,你也有相似的經驗嗎?

2.

「有時候你必須回去,才能知道路的盡頭之外,會發生什麼。」
「是的,萬物互相連結。我們是整體的一部份。每一部份都有其位置。一切萬物都 在該來的時候來,該走的時候走。」
「不,一切並不單純。我們無法輕易瞭解所有事物,許多事只能被接受。」
潛近狼和Tom的對話中,是否有哪一句引發你的共鳴?(或是讓你心有戚戚焉的話沒被列出來?)

3.你是否也有像Tom發現小鹿那般,在大自然中發現了某個事物而感到震懾的經驗?

 

4.當身分從登山客、尋寶者轉換為研究者、觀察者,看待自然的眼光和心態會產生什麼改變?各自有何利弊?

 

5.你認為「因為季節是真實的」是什麼意思呢?

 

6.你覺得人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情與自然界的生物共存?是夥伴、朋友、寵物、鄰居、敵人,還是互不相干、拒絕相互打擾?

 

7.豢養與愛是相同的嗎?

討論內容

1.豢養與愛是相同的嗎?

慈:不能說豢養和愛完全不同;愛包括了很多層面,比如愛情、親情、友情等等,豢養應該也是愛的分支之一

草:豢養是有繩子的(如同狐狸與我影片中小女孩在森林中對待狐狸的方式),但是隨著時間推移,情感會跟著進化(不只存在佔有的念頭,也有愛和欣賞)

駿:人們習於把動物區分成野生動物、經濟動物、陪伴動物,重點在於,人們究竟是如何看待野生動物,以及被馴服、歸化於人類世界的動物?眼光應該是不同的

 

2.討論第二章(浣熊之死)、登山過程中的恐懼意念

駿:第二章的寓意是要告訴我們,死亡是自然循環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是插曲和過程而非結束;你們在登山過程中是否曾經出現過恐懼或害怕死亡的念頭?

函:登山過程中會有恐懼與負面情緒的念頭也是很正常的,可以再去細細回想那些念頭是如何冒出的、而你自己又是如何經歷它的

昭:經驗過後會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可以說

芳:(分享夜間獨處訓練的經驗)第一次在大自然的黑夜中獨處時,因為週遭充滿了未知(黑暗與種種叫聲)而感到恐懼,也因此覺得登山者和自然其實是很疏離遙遠的,後來在第二次獨處時比較不害怕了,就比較不會感到和自然有距離

彤:死亡確實是自然循環的一部分,乍看之下人們應該平心靜氣去面對,但是人還是會懼怕死亡,那是因為身邊還有放不下的牽掛(親朋好友、想做的事

 

3. Tom在書中敘述了很多他和動物對話的經驗,你也有相似的經驗嗎?

草:曾經因為種玉米而有過對玉米說話的經驗,當時希望它能順利突破層層土壤的壓附而對它說話(其實也像是在對著自己說話),後來覺得彼此的關係變得更親密了,玉米也長得茂盛而強壯

彤:(分享爸爸的養鳥經驗)鳥兒有情緒、脾氣而且會告狀,它們在意的事情就是那幾件,爸爸通常可以理解他們要表達的意思

芳:家裡的貓會和爸爸說話,儘管聽起來都是喵喵叫,但是爸爸可以明白意思

函:人和動物如何進行溝通?如何能互相理解?

慈:和動物說話的人,內心要先有假設對方可以理解,這樣溝通才能成立吧!而且有時溝通未必需要語言,有時可以看眼睛、看肢體動作(從家中的養鳥經驗做印證)

慈:覺得和人越接近的動物就越情緒化,會突然生氣或高興

函:也許是兩個生命之間經過一定時間的培養,彼此之間便可以有交流了(情感的流動)

圭:一定要經過一段時間嗎?

昭:野生動物和人有距離,看到人就跑掉,即便經過特定時間也很難達到溝通吧

函:人和野生動物的關係未必是全然斷裂的,那取決於野生動物對人的認知經驗,如果它曾經歷過某些被人傷害的事件(獵殺、戲弄),看到人時就會產生防備,反之如果是像書中第三章提到的初生小鹿,它不就是不怕人的嗎?因為它還不知道人會對他做些什麼

慈:(分享接觸蜜蜂/虎頭蜂的經驗)

寬:(分享小時候抓麻雀的經驗)

 

4.好文分享:

1〈科技、創傷與荒野〉(出自《生態心理學》)

函:這篇文章探討人們為什麼會逐漸疏離自然、破壞自然,將科技描寫成一個遠離自然的過程,最後再談人們該如何回過頭修補和自然的關係;到底科技和自然能否共處?我自己的經驗是,開始爬山之後才開始去意識到,生活週遭的諸多物質條件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它們都是來自於自然,經由某些製程而變成我們現在使用的產品(人類創造了科技產品,但原料始終來自於自然)

圭:這些物質(ex科技產品)可以回到最初的自然狀態嗎?

駿:讓我們把問題拉回,什麼是自然?為什麼要談科技和自然?那科學要不要也放進來談?

圭:自然這一概念是人類建構出來的,是人文的對立面

彤:科技和科學不一樣,不應混為一談

函:技的原意是artificial(人工的),科技是人從自然中得到知識後,去創造出來並應用到生活上的事物,是「人」與「自然」結合的產物

芳:「人工」的成分越來越多了,生活變得非常「不自然」(ex手機、化妝)

駿: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不管科技再怎麼發達,始終是為了滿足人的基本生物需求與考量

2 《老鷹畫冊》

慈:作者對老鷹有長期而細膩的觀察,在本書中以親切可愛的形象與筆觸,刻劃老鷹不為人知的那些面向

 

5.結語

駿:討論了那麼多,其實現代社會充斥了過多的抽象概念,缺少直接經驗的部分,作者將他在大自然中親身經驗、體會的道理都分享給我們,這是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在此也希望大家可以起而行,勇敢的去經驗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