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學》作者:柯比意

Ch7

Ch8

參考資料:倫敦奧運的都市再生

 

內容

  今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於倫敦舉行,若依當前台北市對2017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態度來看,倫敦當局勢必也在尋找土地大興新潮場館。然而倫敦卻一反常態,將大部份經費投入交通等基礎建設,試圖扭轉奧運對一個城市與一個國家的意義。

  倫敦奧運的主場館,除翻新舊有運動場外,還利用舊港區與舊工業區的貧民窟土地興建臨時場館。這些場館於閉幕後拆除,且回收一切建材,打從一開始就不把場館考慮在長遠未來的規劃內。也就是說,規劃效益並非臨時場館本身,而是場館周邊的長遠影響。由場館為中心拓展而出的交通、電力與水道整建,以及周邊旅館、公園與其他公共設施翻新,都凸顯出倫敦藉奧運之名行都市更新之實。經文林苑風波後,都市更新一詞在台灣儼然成了罪惡的代名詞,而倫敦的做法,同樣達到了翻新舊市區的目標,甚至更往永續發展邁進。

  反觀2009年高雄世界運動會、2010年花卉博覽會以及未來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似乎打著「讓世界看見台灣」等美名,只為求一時的輝煌。人民雖然有國家認同,並不代表人民總會任由公帑投入十天半月的賽程後便煙消雲散,應當把握難得機會,將賽事與展覽的影響力拓展到都市規劃、交通建設、公共設施等平常因經費或正當性、適法性等原因而難以革新之處,創造最大的附加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