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p.2-22 序言

鄭景懋的書摘 坎伯在前言提到本書的目的是在於由很多平凡的例子中,去找尋出源自於古代宗教或神話裡的某些真理,他運用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將它一一解開,因為那些真理也今日已經遍佈在人們的無意識之中,默默地被依循著。這個條路線,其實就是一條內在英雄的道路,走過這冒險的歷程,英雄才能成為超越存在的個體,透過了解這整個故事運作的公式,剩下的只需跟著英雄的道路行走就可以了!

 

part II p.23-45 概論

書摘23-45頁悲劇與喜劇  悲劇的藝術性在於其反映了現實生活,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如喜劇般有美好結局,我們所面對的唯一結局便是我們的心將隨著所愛形體的逝去而死亡,現實的常態便是失去和苦難,我們則透過這些巨大的苦難而感受到驚懼,在驚懼中體認到宇宙生命透過毀滅我們來完成其律動的真理,宇宙必須透過不斷的毀滅和再生才能維持其平衡,當我們了解這一點便能在悲劇中產生「必死命運之愛」並得到救贖的狂喜,由此組成了悲劇藝術之經驗。  然而,喜劇就是逃避現實的表現嗎?另一個角度來看喜劇並不是人類普遍悲劇之矛盾,而應被解讀為它的超越,客觀現實的世界並未改變,但我們透過主觀的轉換能改變面對客觀世界的態度,因此有人認為喜劇實為較悲劇深的真理、更困難的體認。而作者則認為悲劇和喜劇是同一神話主題和經驗的不同說法,是上升與下行兩條路線,若要有完整的生命啟示必須走過這兩條路線,普遍的神話和神仙故事旨在揭露從悲劇到喜劇晦暗不明的內在心靈之道,主旨在於內心的勝利,因此這些故事裡的事件通常非常夢幻與離奇,來表現心靈而非具體的旅程,我們透過內在的過程便能克服晦暗不明的阻力獲得力量,作為轉化世界之用。 英雄與神  此章簡述了本書各章節將講述之內容。第一部分討論英雄的歷程,不論東方或西方的神話故事所講述的英雄冒險都遵循了一定的模式:與俗世隔離,受啟蒙後到達某種能量來源,而後是滋養生命的回歸,不論是釋迦牟尼或是摩西,真正的創造性行為都是因俗世之死而生的,當英雄回到到原點又回歸世界將精神能量和普世的訊息帶給世界。第二部分討論宇宙發生的循環,英雄的危險旅程其實並非創新而是重複既有成就,每個英雄故事僅有小部分的元素隨文化差異而改變,因此我們知道這些神話故事實是一種多元的統一,而這些英雄們對神的追尋甚至也反映了每個人內心對所渴望之物的追尋,因此我們能夠理解這些故事,並找到共鳴。 世界軸心  世界有一象徵性的圓心,在這點之下是代表造物者不朽創作能量的混沌之水,而當混沌之水透過這一圓心湧出生命之流便是創造的開始,宇宙也由此而生,生命之流不論以何種形式,恩典、食物質素或能量都是神的展現,而英雄歷險的效用即是在於重新釋放生命之流,人們通常會將英雄得到啟示的地點是為世界的軸心,而建造神廟,神廟的意義在於標示其永恆與神聖性,人們可以造訪神廟重新複製英雄的歷程進而喚醒內心的創造力。  又世界的軸心實是無所不在的,因為所有事物皆是神所創造,皆可被視為是神的體現,在神話中道德因素是被屏除的,道德是人所賦予事物的是非標準判斷,在神造物時其實並不存在道德,因此當我們超越道德才能感知宇宙與自身的存在,就這點而言,神話似視悲劇的態度為歇斯底里,而把純道德的判斷視為短視,這些故事看似無情,實則充滿了超越、匿名式的喜悅。

 

part III p.50-70 歷險的召喚

讀書會書摘_第三部分 p.50 - 70 ¬- 生命的大錯並非絕無僅有的機會,他們是欲望與衝突受到壓抑的結果。 - 一時的大錯可能相當於命運的開啟。 - 宛若奇蹟出現的青蛙,身為闖入故事情節力量的初期象徵,可被稱作「先鋒」;他出現代表的危機便是「歷險的召喚」。 - 召喚總是揭開了轉化奧秘的簾幕。所以稱之為轉化,是因為在完成精神試煉的儀式或過程時,就等於是一次死去和誕生,原來熟悉的生活領域以及舊有的概念、理想和情緒的模式已不再適用,這就是跨越門檻的時候到了。 - 世界軸心的象徵,是相當於孕育以頭支撐地球,代表混沌創生和造物力量之地府大蛇的象徵。 - 所有焦慮的時刻都會重現最初與母親分離的痛苦感覺......所啟動的乃是象徵危險、重新肯定、試煉、道路,以及誕生奧秘之奇異神聖的相同原型意象。 - 無意識囤積了所有被排斥、不承認、不認可、未知或尚未發展的存在因素、規律和要件。 - 因此,歷險的先鋒或宣告者往往被塵世認定是黑暗、可厭、或恐怖的邪惡……他是我們自己內在受壓抑本能豐饒沃土的代表。 - 先鋒人物自然出現在即將成熟轉化心靈中的情況。 - 儘管英雄後來一度回到自己熟悉的專業領域,但它們可能不再令他覺得充實。一連串逐漸強化的徵兆將變得顯著,直到召喚無法再被否認為止。 - 歷險的召喚—象徵命運已在召喚英雄,並把它的精神重心從他所在社會的藩籬,轉移到未知的領域。 - 拒絕召喚遂把歷險轉變成它的負面活動。困在無聊、辛苦的工作或「文化」的圍牆中,主體失去有意義的積極行動力量,變成等待救援的受害者。 - 拒絕召喚基本上是拒絕放棄個人據為己有的利益。未來不被視為一連串重複的生與死,而是把人現有的理想、德行、目標及利益,看成彷彿可以被固著和安定的體系。 - 自主的內省是創意精神的傳統實踐方法之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