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I p. 206-229 拒絕回歸 魔幻脫逃
p.206-229 拒絕回歸 當英雄的探索在穿越源頭,或由於某位男女角色,人類或動物,的恩典而完成後,歷險者仍然必須帶著轉變生命的價值歸返社會。但是這項責任往往遭到英雄的拒絕。 魔幻脫逃 如果勝利的英雄贏得女神或神祇的讚賞,而且又被明確授權攜帶某種既是的萬靈丹回到塵世來,那麼他在歷險的最後階段,便會得到所有超自然贊助力量的支持。但如果這項戰利品是因挑戰他的守護神而取得,或者英雄要歸返世界的意願為神祇或惡魔所憎恨,那麼這個神話循環的最後階段,變成了一場生動活潑的追逐,而且經常是很滑稽的。這個脫逃之舉可能因魔幻般的驚奇障礙與躲避,而變得萬般複雜。 常見魔幻脫逃的變形:延誤追趕 (1) 障礙物 (2) 充滿驚懼的英雄拋在深厚的魔幻事物,保護當事人的詮釋、原理、象徵、合理化說明,以及任何相關事務,可以延遲、吸收已經啟動的「天堂獵犬」力量,允許歷險者回到自己教會的保險箱中,或許還能得到恩賜。 外來的救援 英雄也許必須藉外來的助力,才能從超自然的歷險中歸返。換言之,塵世必須把他找回來。如果被召喚的人一味拖延,把自己封閉在完美存有狀態的致福中(類似死亡),則明顯的救援便會啟動,而歷險者也就歸返了。 出自差異極大文化領域的這三個例子:雷文、天照大神及伊娜娜,充分說明了外來救援的情形。它們顯示出,在中選人整個痛苦過程中,一直照顧他的超自然助力,在歷險的最後階段裡,仍然持續的運作著。雖然他的意識已然臣服,但無意識卻提供它自己的平衡,它再度回到他所來的世界去。不像魔幻脫逃模式中那樣緊握自我不放或解救自我,他失去了自我,不過,透過恩典,它又回復了。
part II p.230-252 彼岸世界
讀書會書摘 (P.230-252) P.230-232:英雄被刻畫從遙遠的彼岸歸返世界,但事實上神與人這兩個世界實則為同一的。神明的領域是我們所知世界被遺忘的層面。英雄從超越深淵帶回來的恩賜將振救人類的墮落。但英雄面臨的課題是1.如何在人類數千年來墮落中一再的教導呢?2.歸返的英雄為何要試圖把超越的喜悅經驗分享給那些墮落世俗的男女? P.233-236:舉「李伯」與「歐義辛」兩回歸失敗之例。 1.李伯在下山後與世俗人群無法適應。 2.歐義辛返回故鄉,一時忘情下馬以腳觸地,因此變成瞎眼病痛的老人。 「李伯大夢」:源自19世紀Washing Irving所寫的美國小說。內容大意為畏妻的李伯為了躲避妻子買醉上山一睡二十年,醒來下山發現物事人非。「歐義辛」:源自於愛爾蘭神話故事。主人翁歐義辛與公主前往「青春之境」(愛爾蘭傳說中的仙境),直到歐義辛返鄉不幸以腳觸地,無法保留恩賜變成老人。 P.237-240:解釋不可「以腳觸地」的原因。在人類只見變化與死亡之處,神所看見的是不變的形態。是一種圓滿循環的圓,亦即沒有終結的世界。英雄若心靈的注意力吸引到周邊塵世,圓滿將喪失。英雄不直接碰觸地面,但可在塵世間漫遊,是超自然力量者採取預防措失的方法。例如許多帝王從不曾踏地面。不可碰觸的概念在於原初哲學家認為聖靈、德性與神秘特質是一種可導電的質素。若以肉身直接碰觸地面則會因導電而流失其特質。 P. 241-244:舉「阿札曼王子」為例。對比前面「李伯」與「歐義辛」回歸失敗,阿札曼王子因為有交換而來的護身符戒指,使心能夠覺察與相信李伯和歐義辛錯過的經歷。 P.245-250:解釋變形的意象。變形是引導者為英雄引介兩世界合一的方法。在此舉「基督變形」與印度教「世尊歌」故事為例。並強調重點不是故事的真實性而是其象徵性。 P.250-252:象徵是溝通的載具而非主旨。維持象徵的半透明性,才不會阻絕要傳遞的光亮。個人經長期鍛鍊,對個人局限特點放下,才能超越了悟真理的再生。
part III p.253-268
當英雄神奇的超越與歸返之後,他的作用是能夠驅散個人的小我觀點,從而驅散對於生命片面的,暫時性的欲求。人們能夠把自己從自己從渴望,自私與鬥爭中解放出來,因為焦點已轉移至真我,也就是宇宙意識上。 而若以不滅的本性為基底,時間的流轉與塵世的變換無常將只是常態,宇宙永遠在更新自己。許多神話的系統依照著一定的循環,也就是英雄的歷程,這也成了日後許多故事的原型,然而經過時間的沖刷,許多原有情節會慢慢被修改,或增添,有名的愛斯基摩人大鯨魚的故事便是如此,在鯨魚體內的火把是神聖婚姻的符號轉化,但是之後的故事卻多加了許多趣味但與主情節無關的橋段。 當神話被所謂的文明,也就是歷史,科學或傳記的角度詮釋時,它便失去了意義。神話不是被現代語言所詮釋的,最好的例子為聖經。耶穌說:人若不能從水和聖靈出生,他便不能進入神的國度,而在現代的宗教儀式中,只強調清洗的概念,而把火與水轉化的神聖婚姻遺忘。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