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商機》

第一章  環保優勢

第二章  環保風潮的自然趨動力

●第一章

一、企業為了提升利潤而希望降低成本,但如果重視環保可能造成成本增加,為何企業還會願意做環保綠能產業?

1.政府:為利害關係人,常會利用大環境與補貼等利益吸引企業做環保

2.顧客:為利害關係人,其態度會引響市場

3.良心:企業會做他們認為對的事

「如果重要的利害關係人認為環保很重要,對你的事業來說,環保就是對的事」(P.34)

●第二章

二、企業規劃未來方向時,會配合當地情勢去做調整,找到各地的優勢與劣勢,以發展適宜的配套措施。在P.87的AUDIO表格提到的十項挑戰中,有哪些是台灣迫切需要關注的?亦或有哪些除此十項之外的挑戰是台灣迫切需要關注的?

台灣大部分的能源都靠進口,現在又有廢核運動,要如何在不使用核能的情況下,不去做出與環保背道而馳的措施;然而有些作法表面上雖然符合綠能產業的概念,但其背後的副作用反而會對環境造成更大的影響,如巴西栽種玉米生產酒精發動汽車,雖然很環保,但可能會造成其他以玉米為糧食的國家面良缺糧的問題,而且生質能產生的沼氣其實會造成溫室效應的加重。如果控制這些作物被當作生質能的比例,也許可以減緩這些問題,但是世界人口不斷增加,比例配置仍舊不能平衡污染和糧荒的問題嚴重程度,所以要解決環境問題,最基本的還是要控制人口的成長,否則不論做任何的配套,都還是會有人口過剩而衍生的問題。

三、每個人都知道石油終將耗盡,為何找不到解決的方案?

1.企業的良心:獲利對企業而言才是最重要的,環保手段只是為了穩住市場而做的轉變,一旦失去顧客堅持環境保護的誘因,通常就不會刻意執行環保工作

2.經驗不夠慘痛:沒有經歷重大浩劫,政府或企業常會不願面對問題,只有當事情發生時,才會開始想辦法

●延伸問題

1.何謂《赤道原則》?

2.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中有關環境的共識為何?

●結論

本書引用不少大廠負責人的言論,而且作者都予以同意,似乎非常認同這些大企業有關道德意識或回饋社會的言談都是發自內心而給予肯定,然而本組成員多認為,這些可能都只是企業家面對外界壓力而做出的表示,不一定是該企業甚或該企業家的實際立場,作者應更審慎檢視這些言論,才能真正實現本書提倡綠能產業的用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