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計畫動機與目的

雖然共產主義的官方實踐在現實世界中已告失敗,但若要對當今全球資本主義進行有力批判,恐怕還是無法繞過馬克思。恩格斯曾把馬克思的理論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具體來說,指的是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然而,馬克思窮其一生研究的,僅僅是資本主義(人類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的規律(集大成於未完成的《資本論》),並非人類的總體歷史,雖然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中似乎潛藏著解釋人類總體歷史的可能。這個理論被稱作「歷史唯物論」。

G. A. Cohen受到分析哲學的影響,晚年從事左翼倫理學的研究,早年即推出其鉅著《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系統且非教條地奠定了歷史唯物論的基礎。這項研究引起了許多爭議,首先是「首要性命題」的功能論性質。在這部分,Cohen與Elster的爭議相當重要,觸及到不少科學哲學的重要概念。其次,Cohen的立場是一種正統的歷史唯物論,即以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來解釋歷史階段;然而,以Robert Brenner為主的「政治馬克思主義」與之相反,主張用生產關係來解釋生產關係。Cohen和Brenner的理論對理解當代歷史唯物論的討論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先重Cohen的著作下手,期待改日能有機會閱讀Brenner及其相關途徑研究者如Wood等人的著作。1-17.gif  

閱讀主題   

 G. A. Cohen的《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特別關注他的兩大命題「首要性命題」和「發展命題」之間的關係,指出其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

1-17.gif  

進行方式

至少每兩週舉行一次三小時的討論,參與者必須讀畢指定範圍,交一A4的文本重點摘要(應包括Cohen的論證過程)。不建議閱讀中譯本,因為一方面中譯本在許多地方譯得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也希望訓練參與者的英文閱讀能力和文本分析與書寫能力(Cohen的分析哲學在這方面或許能起很大的作用)。

1-17.gif  

預定討論時程(日後可再行調整,但不得少於6次)

次數

日期

(年/月/日)

開始時間

|

結束時間

地點

研討主題

1

2011/10/03

14:00-17:00

待借

第一章:馬克思理論中的生產力、經濟結構

2

2011/10/17

14:00-17:00

待借

第二章:所有權與階級鬥爭

3

2011/10/24

14:00-17:00

待借

第六章:發展命題與首要性命題 (vs. Brenner)

4

2011/11/07

14:00-17:00

待借

第七章:生產力與資本主義

5

2011/11/14

14:00-17:00

待借

第八章:基礎與上層建築

6

2011/11/21

14:00-17:00

待借

第九章:一般功能論解釋

7

2011/12/05

14:00-17:00

待借

第十章:歷史唯物論中的功能論解釋 (vs. Elster)

1-17.gif  

預期成效

  1. 澄清與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專門用語與概念
  2. 有助於論文書寫
  3. 幫助對現代社會的觀察與批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