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1】返穀讀書會6
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
10月29日_讀本: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
一、灣寶簡介
(一)自1996年開始反後龍科技園區,最近即將面臨專家會議的審查
灣寶社區居民從頭到尾都非常團結,向心力極強,使的政府一直無法利用小手段瓦解地方居民。
(二)農村體驗日
*對社區願景的想像,居民到底要什麼?引導居民思考→付諸行動→產出行銷
*尋找當地的年輕人
*概念圖:現有社區-傳統經濟-強大靈活經濟-缺乏實質環境-地方強烈感-永續未來
二、討論-培慧老師的論文,導讀:貞儀
(一)中文摘要
*農民分化是什麼?
1.強調差異性,開放自由市場中有各式各樣的農夫,生產不同的農產品
2.資源之間的差異
3.因為許多人會將農民畫分為同一個團體,視作完全相同的東西
*國家,農政組織(農委會),農民團體(非營利組織、自救會),農民個體-內部外部動態互動
4.貿易:自我保護到自由開放,配合WTO的規定
5.外有國際壓力,內為政府政策的方向-農業發展方向
*休耕-為了進口、控制產量,運用休耕補助使農民放棄耕作,農產量下降
6.量產跟過量造成價格差異(ex:香奈兒,大量生產),不具市場價值就會遭到淘汰,有的則吸引廠商進駐
(二)農民同質性?現代小農的轉變
*原本的農民是很富裕,但工業導向、「以農養工」(糧倉人倉地倉{炒地皮})
*政治經濟學請參考馬克思
參考書目:震撼主義
*台灣農業的發展階段:大量生產-零成長-削減補助-農田釋出-糧食進口
*〈江湖在哪裡〉與論文的矛盾:耕者有其田(利小農),分配方式跟做的東西不同。兩者處境不同,一個苦、一個好(情感角度)
*農家樂-保障收購價格,生活獲得溫飽
*小地主大佃農:台灣的農業推行,農會到底是什麼角色?誰是把關者?
現在是政治角力的場域,再加上近期對農業不友善,其他部會(水利署)能夠幫助農民爭取權利嗎?牽涉到國家的控制與政治操作,企業也成為獲利者而非小農。
*台灣小,去除生產力而完全依賴進口,未來糧食無法進口,後果令人擔憂
(三)結論
小農若不團結,最終將被瓦解,資本市場並不適合台灣的小農市場。生活單純、自給自足,花費開銷不多,收入多寡的要求並不那麼重視。應該配合台灣特殊的農民經濟結構來制定相關政策,生產與流通的問題仍待解決
*產銷班:農民集結向農會申請,農會提供技術支援,讓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改良耕種;生產後,因銷售通路的困難,通常委託農會賣。Ex:仁愛鄉(灣寶也是如此,通路銷售需多花時間著墨)
*兼農出現:靠天吃飯,無法完全依靠農業維生,仍需要從事其他職業
*半普羅?農會的角色?
*灣寶沒有產銷班,有機跟一般農業有所區分,農民似乎非必要不會跟農會合作
*農會主要從事農民貸款,在外一般的金融銀行因其貸款風險較高
*農業與商業競賽結合的可能性
活動照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