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8】吟嘯徐行2

 

 

蕭立勳

第一次讀書會討論所選的是黃崑巖「給青年學生的十二封信」整本書的重點是給後進學子們學習上的依循建議,以及作者本身讀書、處世、作學問的人生智慧,自然而然地,討論的方向圍繞在「學習」上打轉,出乎我意料的是,如此人生哲理的「經驗談」在整場討論當中不像是不可打破的準則,反倒成為關注社會議題的指引,開啓許許多多的對話,我們都對作者所寫的懷抱另一種看法。比如在學習外語的技巧上,有人認為應當打破一般重視文法的學習方法,改從聽說技巧著手,文法實非必要;相對也有人以自身學習外語的經歷為例,主張文法顯示出一種文化的邏輯習慣,學習文法同時也是學習一國文化,是學語言不可或缺的過程。我第一次接受到這樣的說法,仔細回想也覺得頗有道理。

討論進行的一大核心問題是「如何成為思想自由的人?」大家就所觀察到的現象和經驗提出看法,有同學提及現行的教育制度為工業革命後的產物,尤其標榜標準答案和規則化的重要性,與革命前的文藝復興、人文思想大相逕庭。我相當同意這種看法:上大學之後,考試的形態改為申論題,但自己準備的方法仍停留在想辦法在教科書中找到正確的字句解答,竟缺乏統整的習慣,使所讀的仍舊是記憶的層面,並沒有昇華為可利用知識。同學又提到自己「老師不是永遠典範」的主張,乍聽之下或許狂妄,但是經過組長的解釋之後,的確學術界的學者自然而然成為某領域的專家,各據一座高塔,卻不是全方位的學問;很多的問題得靠自己找答案,甚至要在現成的學說基礎上再作更深的探索,這些知識不侷限於生硬的課本,反倒是需要創意和其他因素激盪而成,這正好呼應了書中作者關於「智識份子」的主張,除了IQEQ的培養一樣很重要。

第一本書讓我反思自己的學習態度,也又所聽到的方法審視自己所學;期待未來可以將今天討論的觀念實用在大學生活中,培養自己當一個博雅學生青年。

陳柏叡

在反思「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時,可以感受到作者身為長輩對於我們這個世代的焦慮。然而,當中又有對於語言學習、象形文字、重做大學生的提醒與建議,以下提出相關的反思。

其實語言學習本來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回想倒了的巴別塔,創造出多種語言阻礙人與人之間順暢溝通的管道,因此人們努力學習其他的語言去減少彼此因不了解而生的誤會。只是,當學習動機未涉及這樣的理念,或是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需要,自然語言學習很容易遇到阻礙。

身為一個已從大學畢業的學生,回想自己大學所應培養的能力,會希望自己能再多花時間去閱讀所謂的「經典」,去增加自己知識的厚度與基礎,那麼就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看看得更高更遠。同時,也企盼自己能成為思想上的自由人,並將這樣反思的能力傳遞下去。

在一個專業學門中,從大學畢業之前必然有其「戰略、戰術、及⋯⋯戰技」不同高度。應趁自己還在大學入門者的腳色時,好好檢視自己的位置,學門知識所在位置為何、自己欲達成的理念為何?這樣,在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能力的厚植(戰技)、團隊的合作(戰術)以及人生目標的規劃及運用(戰略),算是不枉大學此行。

在高中時期,因為考試制度之故,大家所學習的知識是一致的。大家只要努力向前衝,就能獲得頂尖的地位。然而到了大學,或許會有頓失所恃之感,因為我們再也無法用同一套標準或刪選機制去評定優劣。但是我們反而能因自己的多重能力,例如相對較好的語言能力、相對較好的思辨能力以及與同學們內同儕相當的學識,如此不同能力的綜合卻也塑造出獨一無二的自己。

因此,掌握並發現自己的優勢,是這本書給予我們的啟發吧!

張家源

在《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中,我一直在思考,這十封信會不會有一個核心的概念貫穿所有文字。經過一番思考之後,我認為作者在這十封信想要傳達「學習」的概念。學習,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的,無論是課業或是人生,我們都需要學習。我想,這也是作者給我們的提醒吧!作者把「學習」這樣一個博大的概念用十封信,慢慢地植入我們的心中。

這本書給了我們最大的啟發,我認為是「批判性思考」。作者在書中表達出許多自己的看法,但其實仔細思考,有些東西可能是作者的主觀想法,也有可能過於保守,甚至立場有些偏頗。例如:書中運用了大量西方的例子,但我們也可以進一步思考:西方的例子在華人社會中是否真的適用?整場讀書會的討論重點除了針對書中章節討論外,也會延伸思考其他相關的東西。例如:我們在談論象形文字的侷限性外,也延伸討論了東西方文字的⋯⋯差異性及雙方文化的獨特性。

以這本書為「批判性思考」的出發點,我覺得也很有效果。因為書中所談都與我們切身相關。有時候我覺得思考生活中的事情更能讓自己成長。尤其是日常生活中人際關係的課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有時更能讓我們思考更多東西。

當我們漸漸成長後,接收的訊息越來越多,我們不再是小時候懵懂無知的小朋友,別人說一是一,我們就必須接受。老師仍是我們尊敬的對象,但不一定是我們的典範。我們要常常思考其中的核心,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單向接受。擁有自己的想法,仔細判斷事情發生的每個層面,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小細節,也有可能是在潛藏其中的關鍵之一。

我想,拋開保守的思考模式,大膽提出屬於自己的意見,就是成為「思想上的自由人」最重要的關鍵了吧!

王嬿婷

在閱讀完《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後,我感覺到作者是一位很用心在過生活的人。他利用十封信的撰寫來勉勵後輩,而文章內容的舉例,不乏他自身的經歷與平日對於生活環境的觀察和反思,以此來鼓勵青年學子把目標放遠、把心胸放寬、用心、謙卑、把自己的夢想視為可能。而文句中所流露出的誠摯情感,也讓讀者感受到他對於青年學子期許之深。

他提到學習外語,閱讀外文書是一個好方式。我覺得這一點對我來說還蠻有用的。現在回想起來,過去在學習英文的過程中,若非遇到老師帶著我們閱讀英文小說與撰寫話劇劇本,我可能對於英文學習的記憶仍會停留在單字與文法的背誦吧!雖然閱讀原文書會覺得很辛苦,但能夠從中獲得精采的故事,這樣的快樂就足以說服自己努力把它慢慢看完。就像不少人對於日語學習興趣的建立是來自漫畫,對於韓語的學習動機則來自於韓劇一樣。⋯⋯學習語言的心態不同,也會影響我們的吸收程度。因為有興趣才可能持久,自己現在雖然在閱讀原文書方面,沒有像過去感到那樣困難,但自己對於英文的學習興趣回想起來卻沒有真正的建立,也沒有持續,而作者所提到的觀念,對我來說是一種提醒,也是一種勉勵。

另外,作者也提到聯想力與創造力的重要。他舉例不少科學家都是因著創造力,來實現他的發明。也許每位學科學的學者所積累的學科知識都不會相差太多,但敢於想像創造的人,就能更進一步證實許多理論的正確性與創造新的發明。因而,聯想力與好奇心有時就會成為致勝的關鍵。討論過程中提到「如何讓自己成為思想自由的人?」也是說明創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時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的思想是自由的,但當我們對於某件事或某些價值深信不疑時,我們的思想就有可能因而僵化停滯而不自知。要讓自己的腦袋隨時保鮮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不斷地審視自己既有的思維模式,時而懷疑、時而批判。然而,這樣的思考過程可以幫助我們瞬間抽離現實的生活情境,幫助我們用獨樹一格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幫助我們更清楚看到自己在整個大時空的定位,而有時也只是單單為了說服自己而已!但我的感覺是,雖說擁有自由思想的人生活充滿了繽紛的色彩與各種不同的可能性,但有時也會因而很累。選擇讓自己的腦袋放鬆,單純的相信某件事,單純的表達對事物的情感投射,其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在討論過程中最後提到自己學科的「戰略、戰術、戰技」問題。我感覺這類問題過去都一直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但現在想起來,距離我真正用心思考這個問題竟然是在大一的「史學理論」這門課!這個問題幫助我思索自己應具備的基礎知識與需培養的能力有哪些,同時也幫助我認清自己的階段性目標,與重新找尋自己的定位。感覺一次討論下來,自己重新思考了許多問題,有所領悟收穫,這種感覺真好!

蘇允竺

老實說,一開始閱讀這本書籍時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障礙,原本以為較為淺顯易懂的題材,卻因為作者的理工背景與論證方式,讓我不斷承受思考脈絡上的衝擊。或許是受到自身學門訓練所制約的關係,讀著作者單點式的舉例與直線式的論證,腦中不斷的浮現「這樣到底有沒有信度和效度?」「這真的合理、合邏輯嗎?」等問題,只好努力要求自己,學著不要吹毛求疵,不要這麼神經過敏。

在與夥伴們討論的過程當中,讓我印想最為深刻的是對於「思考的自由人」的討論。個人認為,那是一個冒險的旅程,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突破,而每當發現自己仍被限制得部分而尋求突破時,也就將自己推進到下一個更為自由開闊的階段裡。因著咏純題及在哲學世界中的追尋,也讓我懷念起那段在哲學、心理學、還有各種雜家學說裡穿梭、探險的日子,或許耗了許多心⋯⋯神,甚至讓旁人為了這個怪咖的精神狀態而擔心,卻是在思想裡累積了富足的回憶。

回顧自己的大學生活,很高興有機會聆聽風格迥異,論點迥異,思考脈絡與表達方式迥異的教授盡情揮灑,特別是能在同樣議題上因著切入角度的不同,而帶出完全合理卻又近乎相對的觀點,最是令人興奮。此外,給予學生提問並提出異議空間的師長則令人感佩,這就是作者所說的EQ之一吧。

至於大學課程中有所欠缺的,我覺得是對於「典範轉移」的省察與反思,一味的停留在當代的思惟典範裡,推崇各學科中目前的顯學,卻造成學生對於早期理論生疏或理解過於片段,不但可惜,也限制了學習深度以及理解批判性理論的基礎。

黃婉瑜

閱讀完「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雖然我對於作者某些論點無法完全苟同,甚至覺得閱讀起來不是很服氣,但其實思考過作者身處的時代背景,便不難理解他為何會寫出這些建議給年輕讀者,我可以感受到他的急迫與關心,雖然不能認同全部,但仍能將作者部份的經驗當作參考。

最後討論到大學生如何成為博雅的「自由人」,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其實很難理解「獨立思考」的真諦,直到現在我覺得好像稍微懂了,卻發現用什麼方法、該如何做又是另一回事,聽著大家抒發自己意見,我回頭檢視自己,似乎無法如此有自信地思考、表達,反省原因,就是自己的背景知識還不夠多、不夠廣吧。

思考似乎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這不過是在每件事、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面之間來回思考辯駁,運用自己所接觸的知識再建構出屬於自己的理論,並且有自信站得住腳,我認為作者在書中的⋯⋯表現正是如此。然而我覺得自己接觸的還不夠廣,所謂「經典」看得還不夠多,這也是我想加入讀書會的原因,雖然我知道這些幫助還是有限,但在大學時代真應該好好把握資源及時間充實自己的資料庫,這是給自己的期許。

這是我在大學三年來第一次參與類似的讀書會討論,我覺得很有趣,除了能練習表達自己的看法,還可以聽取別人的意見,並且再帶出另一個新的討論議題,當大家的想法越築越高,討論越來越深入時,最後再收出一個綜合大家看法的結尾,這也是需要練習的地方。

楊鎧豪

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是一位醫界大老同時也是一個資深教育工作者的黃教授所撰寫,內容提出許多現代大專生所缺乏的能力以及省思。平心而論,作者提出的論點以及意見皆有所本,代表了某一時代的價值觀,且言之諄諄。令人在閱讀中不時能夠體會作者那望莘莘學子成龍成鳳的苦心。本書內容與作者另一本著作談教養有諸多呼應,對於一個知識份子以及智識分子的論述更是煞費苦心,婉轉地點出了台灣教育一個大問題以及盲點:我們一直把學生教得太聰明,卻沒有智慧。

但從另一個標準來看,作者的在幾封信中的建議,以我們當今所處的世代而言,也許有些修正以及調整的空間。尤其作者對於未來全新趨勢的新文創時代所需具備的新能力毫無著墨,遵循過去倫琴以及愛因斯坦的創新模式,成效勢必會打些折扣。對於象形文字以及拼音文字的論點也欠缺全面有失公允。

另一個在與夥伴討論後發現一個有趣的怪現象,作者最後鼓勵所有大專生能夠成為一個思想上的自由人,書中期許大家能加緊努力以達到真正的思考自由,但除此篇章以外作者皆以長者告知””教導的口吻著述,並未在文中以平實中肯保留給讀者判斷的方式分析事理,更讓人感到驚心動魄,以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為台灣教界出力甚多的老前輩,尚會以教導告知的口吻教示晚輩,而非以平實分析事理鼓勵思辯的方式帶領我們往自由人的目標邁進,我們更得當心自己在聆聽別人善意的分享中,是否正不知不覺地一步步喪失思考能力,如老莊所言,越想求道,反而離道越來越遠。

蔡咏純

閱讀完「給青年學生的十封信」,我對於作者某些論點無法完全苟同。而討論大學生如何成為博雅的「自由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突破。有時我們常會覺得自己的思想是自由的,但當我們對於某件事或某些價值深信時,我們的思想就有可能因而僵化停滯。我們應該大膽提出屬於自己的意見,很多的問題得靠自己找答案,成為「思想上的自由人」,並這樣反思的能力傳遞下去。

這樣反思的能力傳遞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