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返穀讀書會1
- 讀書會主持人進行本書的導讀。
本書雖然分成五大章節,然而彼此之間卻是不可切割的。
本書主要核心有下:
(1) 永續;(2)慢食;(3)在地文化連結。
「半農半X的生活」所強調的是以農耕為基礎,再以天職作為工作的項目,以期達到幸福。這類的農耕對一般民眾來說並不難,只要有熱情就可以達到;而天職就是小時候最原始的純真。因此可以得知X並不只是工作,也可以是找尋內心最深層需求的渴望。
- 讀書會成員討論。
貞儀:1.這本書讓我們對農村的想像不那麼排斥。
2.價值的選擇,可以兼職的身分進入農村的場域。
本書是否試圖引導「有機會的話就要回農村」(相對於大人從前就給予我們「認
真念書才有好出路」的價值) 看完這本書你會有勇氣進入這個地方嗎?會願意花
時間進農村嗎?
郁雯:會想嘗試。
皓惟:半農半X指以農為基礎,自給自足。X:回饋社會
肇翔:土地是關鍵,那它是鼓勵大家離開都市然後都市崩解?
郁雯:我覺得半農半x的意思應該是當你卸下原本工作的角色後,maybe周末,就可以
以農夫的身分耕作。不能全然否定這個機會,而是如何拿捏標準。糧食可以自給
自足,這樣的勞務對一般人來說應該是可以負荷的。
皓惟:作者強調的其實就是「簡單生活」。農就是維持基本生活 x就是衣住行,看你要
做什麼,然後也可以回饋社會。也強調不強求的概念,要在自己能夠負荷的程度。
漸漸找到自己的樂趣。
賴賴:我滿喜歡他對土地情感的連結,讓我想到荒地的問題。像台灣可能一個人有許多
土地,但沒有那麼多時間及勞力去耕作。想到我爸雖然平時是做都市人的工作,
但假日到田地工作,會有不同的心靈上的收穫。
貞儀:其實農村最寶貴的就是社會資本。像有一些都市人沒有機會去認識,可以透過當
地農民去認識,社區支持型農業:有一群農夫婦則當土地的管理人,照顧農田。
而都市人可能沒有專業或時間,但付給農夫管理費,農夫成為管理、照顧土地的
管理人。而農夫因為天災或臨時需要用錢可以使用這些資金,都市人假日也可以
去農田耕作,這就是社會資本的建構與交流,人與人有了連結與對話。
什麼是創新?難道農村沒有創新的機會嗎?
肇翔:我覺得是我們社會對農的汙名化現象。
郁雯:我覺得都市也沒有創新阿。政府亂搞!(怨氣)整體社會並沒有進步,政府認為廣設
工業區可以讓經濟直升。
貞儀:經濟學的假設是其他不變,但其實這個社會是有變化的,它是一個理論,也許可
以解釋現象但卻不能變成整體性的模式。這是值得討論的。
[ 影片-A Day Made of Glass ] 科技對未來是充滿想像的,那對農村的想像呢?
郁雯:老一輩的人認為年輕人還有許多發展,所以會把他們往外推。但自己只是老命一
條,所以守著土地。農村的阿公阿嬤看不到希望。
肇翔: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要讓年輕人願意回流,需要努力。
郁雯:我覺得這是價值體系的扭曲,我們要慢慢的去影響大家,讓大家去看見,如果沒
有農業沒有糧食,你活得下去嗎? 賴大哥說:農村的老人家其實很孤單,如果學生
到農村去他們會很高興,陪伴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急也沒有用。我們討論,小小
努力也是一個力量雖然短時間看不見效果。
Micky:我覺得他不是鼓勵大家回農村,而是鼓勵簡樸、不浪費的生活。作者還有幫別
人找x,對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有用的地方。
3.臨時動議
貞儀:也許可以跟灣寶租一塊地,來種種看。找一塊土地來嘗試,重點是過程,不一定
要每個禮拜下去,但可以分組輪流。也可以結合讀書會,希望有人慢慢被吸引進
來,然後接軌。大家要付出的就是行動力。這個季節剛好是春耕,是很適合的時
節。
Micky:作者說農村是很適合思考的地方,所以論文寫不出來或失戀可以去。
肇翔:我覺得可能性是有,但是做了之後能夠給當地人帶來希望?也許我們種了一季兩
季三季,他們看到我們去種,也許還是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去種田。自然農法頭
一兩年收成量不會很好,要看我們選的地,如果週遭有噴藥或什麼還是會有影
響。還是要請教專家。我覺得是可行但要投入長時間。
Abi:我覺得這個計劃的意義還是有些模糊。並不是鄙視農業,而是因為沒有很賺錢,
很不吃香的價值觀。
貞儀:這個活動的意義沒有標準答案,要看每個人的體會。但也許對農村會帶來另一種
想像。
Abi:這個活動感覺是我們自身的學習,但我們目前的目的目前不是凝聚社區意識及讓
更多人知道嗎?
貞儀:我覺得我們的活動有對阿公阿嬤有點影響。使他們有不同的想像。
分享安親班工作經驗。
Abi:如何對當地居民解釋為什麼想做?
貞儀:1.荒地 2.有機
Micky:直接租一個土地我們可能什麼都不懂,還需要他們教我。
郁雯:時間成本的問題,怕之後會有力不從心的情況。
貞儀:灣寶的資訊部對稱問題。像這次音樂工作坊知道的人不多。
肇翔:可能是錯估灣寶的訊息傳遞方式。
郁雯:建議下一次辦活動要有兩天:第一天籌備、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