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1】返穀讀書會1

大地,非石油

1-17.gif 


返穀讀書會討論成果 日期:99年9月24日
本周讀本:大地,非石油
導讀人:吳貞儀
記錄人:張肇翔

1-17.gif


前言:


我們常被告知大規模農業才符合農業生產效率,唯有透過大規模的企業化經營以及基改作物,全球才可生產出足以支撐世界人口。
然而,這本書提供了全然不同的觀點:農業生產模式和農業生產力其實沒有關係。大規模農業雖然平均生產成本較低,但是其外部性及對土地的破壞卻是常被忽略的。非企業化經營的小規模農業的生產力常常是被低估的。企業擁有基改作物的專利,並將之包裝為人類救星,彷彿要解決饑荒就非用基改作物不可。這樣的觀念制約了許多人們對於農業出路的想像。

 


本書摘要(思想及概念):


1) 綠色革命(工業化的農業)背後其實是被財團及政治勢力所操控的,化學肥料被人為操作成農耕救星和貧窮的解藥,
    但是其實反而是毀壞土壤及造成貧困地區持續貧困的主要兇手。


2) 全球能源生產嚴重不效率(inefficiency),在綠色革命提倡的農耕法以及農產自由貿易結構下,
    人類花了十單位的能源去生產一單位的食物,非常不環保,更不具效率。


3) 美國透過政治勢力,操弄數據,強行向其他國家出口農產品。外來農產品連帶意謂著進口農藥及肥料,
   也夾帶進口了本來沒有的作物疾病與頑強的雜草,嚴重威脅在地物種多樣性。


4) 基改作物也是財團操縱的斂財工具,更主要的是,它不但無法解決現有的糧食問題,
    還會摧毀早就存在的解決問題之資源---傳統農耕法及作物多元性。基改作物的專利權是一種對於小農的剝削。


5) 作物單一性和密集使用農化產品(肥料、農藥、除草劑)會使農地枯竭(soil depletion)。


6) 小農耕作模式的生產力反而大於大規模農耕經營模式。農場的生產力與耕作者悉心照料農作物的程度有關聯。
    小規模農場與小農可以達到這樣的條件,故產量可以較高。輪流耕作不同農作物更給予土地恢復地力的時間,
    農產品的價格也不會被技術性壓低,而會有所提升。


7) 友善環境的農地耕作方是有賴於小農,環境破壞的緩和有一大部分在於農業,而這樣的資訊是資本家極力隱瞞的。


8) 在地農產的消費體系有助於減少食物里程,減少不必要的碳排放量,相當有必要性。

1-990924.jpg

隨上表附帶論述:
1) 規模的大小只在於所有權及經營權,若所有的耕地都交與小農耕作,那麼耕作產量及產值都會比全面交給企業經營來的高。
2) 天然農法所生產的食物或包含了維生素,如此便不需消費維生素了。
3) 產地自銷: 只買在地農產,故保有各地農地十分重要。

 


總結:
啟蒙時代以來,現今社會強調理性思考,但是這樣的理性演變至今,已被經濟學上定義的理性取代,少了對環境關懷的考量。這樣的理性似乎非但沒有解決我們所面臨的農業文題,反而加速了我們對環境的濫墾和剝削。
單一作物的背後有其目的及手段。目前的全球產銷結構並不是唯一選項,農民和消費者其實可以自立自強。對此,作者主張重回傳統的自然生活型態,我們感到佩服。然而,我們不禁要擔心,在現今的台灣,要如何找回另一種價值觀所需要的資源(文化、天然),我們有了大方向,但是實際推行還需要許多在地化的知識。

 

相關數據庫及文獻:
千禧年中心:
http://www.millenniuminstitute.net/resources/elibrary/index.html
至力於全球永續發展的非營利組織,但是似乎和世界銀行等組織往來密切,現有的主席也是世界銀行退休的高階主管。各位可以看看這個組織到底提出了什麼專案計劃。

<<The Agricultural Testament>> by Sir Albert Howard
中文譯為<<農業聖典>>,似乎是值得一讀的有機農業經典著作。學校圖書館沒有,台大圖書館好像只有日譯本。

Alliance for a Green Revolution in Africa:http://www.agra-alliance.org/
讓我們來看看AGRA是如何包裝基改作物。
社運相關理念:
1) “環保運動亦不可脫離社會正義及人民生計的問題。”
2) “要超越石油,就要超越對它的依附,包含人類進程的模式和幸福的侷限。” 

 

1-17.gif

 

活動照片:

 1-990924.1.bmp  

 

1-17.gif

 

本文引用自back2paddy - 2010/09/24返穀讀書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