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孔子


(
一)孔子對原始宗教的轉化:人文思想
孔子以前,殷周之際的人文思想者已經造成天人消長的情勢,傳統天神的權威已不復在,但天與人的對立卻未曾消失。孔子則將原始的天神轉變為道德意義的天命,逐漸消解天人之間的對立,而開創以人為中心的道德宇宙。於是所有宗教情緒和超越經驗都成為道德要求,天命天道也只是道德的超越表現。天被道德化,並與人的本性同質,這樣超越而內在的性質,遂使天人合一的思想成為可能。


(
二)孔子對禮的轉化:行為規範
禮最初代表祭祀的儀節,至春秋時方發展出政治社會的意義,左傳即謂之:「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也。」而孔子更進一步將之推展到立身之上,所謂「立於禮」、「約我以禮」即是。於是禮脫離了宗教的範疇,成為人文世界裡的規範和秩序,並具有內在理性(仁)的基礎,成為一種內發已達到自我控制的行為。


(
三)孔子的仁:
孔子所謂的仁是「涵攝眾德」的最高道德,孔子並非以分解的觀念說「仁」,而是從實踐的立場,使仁具有能動的主體性。據此,仁雖是天賦特性,但人必須通過自覺的體驗和實踐,才能印證它的存在。就天賦的特性而言,它是普遍的,就每一個人自我的體驗和實踐來說,它是具體的,當個體印證了它的存在時,具體遂與普遍合一,成就所謂的「具體的普遍性」。反過來說,不能實踐它就不能成為真理。

二、孟子


(
一)孟子的思想特徵:內在理性
孟子思想中的內在理性其具體內容為仁義禮智等道德,是先於經驗的存在,與生俱來,無需透過後天學習,故謂之內在。一般西方哲學所謂理性,是指人類獨有的抽象演繹的能力,獨立於經驗之外,因而不是具體的。但孟子將之作為心中的原始動力,具有主宰性和能動性,只在實踐在展現出來,所以說他是具體的。
內在理性的具體內容為仁義禮智四端,其發展則成為孟子的心性之學,性內在於人為人性,超越於人則與天命同質,因此盡心可以知性,知性便可以知天。據此即發展出其天人合德的道德形上學,並進一步推展出道德主義的政治觀和民本思想。內在理性為孟子思想的核心基礎,其思想體系多由此推展而來。
同時,由於內在理性的建立,儒家的人文思想才獲得真正的依據和動力,得以徹底擺脫原始天神信仰,奠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


(
二)孟子的倫理觀:孔孟仁學的異同
孟子和孔子同樣重視「仁」,但孟子以之為四端之一,已非孔子心中涵攝眾德的道德基礎。孟子特喜別喜歡仁義對舉,說明仁已不是籠罩萬有的概念,這代表德目的分化,是道德思想發展過程中必要的步驟。
包括眾德的仁,屬於形上的道德原理。與眾德並存立的仁,是落到具體行為中表現的仁,因此孔子的仁在意義上比較含糊,而孟子的仁則較為明確。如孔子說:「仁者愛人」即不如孟子「親親仁也」來得具體而明確,而孔子對仁的闡發也都不如孟子所謂「惻隱之心,仁也」來得直接。

三、老子


(一)無
儒家在任何時地都要發揮禮樂的教化功能,要有所作為,但老子則以一切「有為」都會造成人為的傷害,主張「無為」以對治「有為」。「無為」本是生活實踐的態度,但漸漸抽象化(觀念化)、普遍化(原則化)後,「事」(生活行為)上的「無為」,從而轉變為「理」(觀念)中的「無」。「無」的正面意義是「自然」,要避免不自然的人為之害,如生命(欲求)、心理(情緒)、意念(價值系統)等,以求主體之自由。
若將「無」做動詞用,本是一生活實踐的概念(老子「無」之思路的第一步);若做名詞用,以本體概念來看,亦是虛層上的意思,因為並無一物叫做「無」(第二步)。然道家卻以無為本、以無為道,這是由於道家以作用層上的「無」作為實有層上的「本」(道)(牟宗三)。


(二)道
老子擱置上帝,提出一個全新、突破性的「道」,是關於「終極真實」一個創造性的概念。(劉又銘)
老子通過「無」來了解、規定「道」,由「無」而「有」,再進到「無、有」與「物」的關係,這就是形上學存有論之問題(宇宙論正是在這裡講)。
道雖有稱謂,實不可定義,這是道的無限性和永恆性所決定的,在此無法以有限的語言說明無限的定義,所以道無定名。道又具有先在性,渾然而成,是先於天地存在的真實存有,可作為天下萬物的實現原理。
道不存在於經驗世界中,所以老子只好以「無」來形容之,並從無中帶出有,故「無」與「有」是道之雙重性(牟宗三)。由「無」的心境可觀道之玄妙,由「有」的心境可觀道之欲向(實現物、成就物),無與有合,方顯玄妙之用。玄是道生萬物的根據,由無和有綜合,方能而恢復道生萬物的具體作用,見到道之真義,萬物即由此「玄」而得以一一實現、成就。
「有」與「無」揭示了「道」做為世界的「本原」與「終極真實」的兩個面向:「有」說明了「道」以最根本的存在作為萬物的母體,「無」則以價值上的無所規定、一切開放作為萬物的起始點,因而賦予萬物在價值上超脫一切僵化認定的可能。(劉又銘)


(三)形上論(田鳳台 + 蔡仁厚)
老子之本體論以道為宇宙萬象之本體,道之外無他物,其餘異稱皆在形容道。其宇宙論則以道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之原理及法則,既認定宇宙萬物包含於大道之中,巨細不遺,而萬物之運動遷化亦皆在道之運動遷化中,其運動遷化之原理純乎自然,未加任何力量,亦非任何力量所可改變、催促、阻止,自運自化,無止無休,故其宇宙論可稱之為自然之宇宙論。
老子認為天地之生由於自然之道,此「生」乃「實現」義,說明「道」是實現原理而非創生原理,有了道(無為),萬物便可免於人為造作的災害,而得以自在自得。萬物生於道而由德畜之,德育養萬物卻不為之主,是謂玄德。凡創生皆是意志之表現,道家講「無為」正好不要意志,遮撥一切有為的意欲活動,通過「致虛守靜」的功夫,以作用地保住物之自生。道家將縱貫創生轉為觀萬物之自生,重在觀照玄覽,是靜態的、橫向的,故牟宗三提出「縱者橫講」之語,以說明道家境界形態之形上學。道家以無為道,而「無」並非實有之體,所以「無」(無為)只是一個境界,化解人為造作的不自然便是「無」。道為宇宙萬物生成變化之基本元素,德為聯合此元素而成萬物之愛力或能力,可達物形而勢成,自然而然,不假人力。由此得知道之特性有三,一曰不爭性,不爭則無私,坦然而大公;二曰適應性,萬物不齊,不能無害無背,天道則可損有餘補不足;三曰利他性,天雖裁製萬物,然在利其生而非害其生。萬物法此道則生,不法之則死,故自然之道生長、育養萬物,而萬物之並生並存,相處而無害,猶賴此道以維之。
以宇宙本體言之,道為宇宙之根源,自演化的程序言之,則以自然為極致。(嚴靈峯)道之重要屬性即自然,非道之上另有自然,故其宇宙論以自然為宗。

 

心得:

 

這次討論的範圍又大又廣,涵蓋了整個先秦的思想。這也是歷屆考題中最常考的範圍之一,由於這次題目範圍太多,因此我們只挑了其中幾個大家覺得較為困難,且需要運用到比較整合能力的題目來討論,例如孔子、孟子、荀子都有提到「水」,而他們各是如何用「水」來比喻其天道、人道。還有孟子與墨子均反對戰爭,而他們有什麼不同。

 

這些考題是我們自己讀書時,都無法直接讀到或是想到的。這些考古題提醒了我們在讀書時,一定要多思考,多比較,如果只是記誦知識是沒有用的,尤其在思想史,儘管先秦思想看似簡單,但是如果沒有整合知識的能力,那麼到了後代將這些思想的運用,只有死背的思想概念是根本無法應付的。

 

經過這次的討論,透過夥伴間的互補,總能將看似困難的問題釐出一個清楚的脈絡,也補足了自己讀書的盲點與不足,也提醒了自己必須更加努力,並且參考別人的讀書方式讓自己能夠有更深厚的功力。(岱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