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猶太人議題與種族歧視的延伸討論

 

小組討論內容紀錄

 

一、納粹政策下的猶太人命運

(一)埃利‧維瑟爾《夜──納粹集中營回憶錄》(Elie Wiesel, La Nuit

  作者埃利‧維瑟爾是意第緒語作家,1928年出生於外西凡尼亞的錫蓋特(原屬奧匈帝國,現屬羅馬尼亞),二戰期間與家人被納粹送往集中營,《夜》便是作者見證集中營裡慘絕人寰的不公不義,以及為求生存人性所遭受的考驗與毀滅,在被解放的十年多後才於1955年才以意第緒語寫成。

  開頭以幼年時的作者與「教堂執事莫舍」的對話,帶出此後二戰時期猶太人被屠殺的命運的一種思考契端:「人類經由向上帝提問而走向上帝。......人類提出疑問,上帝回答,只不過我們無法了解祂的答案,因為這些答案都出自我們靈魂的深處,而且一直到死都還待在那裡。……真正的答案,你只能從自己去找到它。」將現實中的慘境與信仰結合,究竟原由、究竟真相,並且深究探析自我的內部,對人性與人倫的反覆審視,或者審判。書中有一段關於作者為求自保,極欲擺脫生病的父親;在父親最後被送進焚化爐時,作者自言若能在軟弱的意識底層挖掘,所找到的或許會是「終於自由」。

  《夜》這本自傳性質,所要傳達的不僅僅意圖揭露鮮為人知的真相,或者作為一種平反、宣傳、討伐的號召。就像南方朔為中譯本導讀時一再重複的話語:「我不帶一點感情的讀這本書,愈讀愈冷。」透過作者冷靜的筆調娓娓敘述,最終必須落實的是苟延殘喘或下來的人們該如何面對這段歷史?如何面對人性如私醜陋的他者與自我?以及該如何選擇活下去。

 

(二)電影:羅曼‧波蘭斯基《戰地琴人》(The Pianist

  以二戰時期納粹德國侵略波蘭華沙為背景,主要反映波蘭猶太人的命運。劇情取材自波蘭猶太作曲家鋼琴家華迪史洛‧史匹曼(Władysław Szpilman)的回憶錄。

  主角華迪史洛‧史匹曼是知名的猶太裔波蘭籍鋼琴家,納粹德國侵略波蘭期間與其家人遭遇種種對猶太人的生存迫害,在即將被押往集中營之際為朋友搭救,先是在納粹德國的建築工的任勞工,之後在幾位朋友的救助下輾轉躲藏。期間目睹諸多納粹的諸多暴行,包括大規模的屠殺和焚燒屍體,以及平民窟內猶太人的反抗行動。

  片中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莫過於史匹曼尋找躲藏處時,瞭望經歷戰火與擄掠候化為一片蒼白廢墟的華沙城市。以及史匹曼被德國軍官威爾姆·歐森菲德發現並識破猶太人身分,被問及職業而要求彈奏一曲,史匹曼演奏蕭邦的曲目。在音樂之中,沒有身分地位的區別,沒有德國人與猶太人的區別,人與人在音樂之前皆平等同一。和其他描述猶太人被屠殺的作品不同,史匹曼是一名除了鋼琴外幾乎一無專長的主角,除了在家人全被送往集中營時,孤身一人走在空蕩街道上大聲哭泣著外,全片鮮少見到他對自身命運、對猶太人命運提出控訴或絕望,他始終迫切尋求逃離死亡的一絲可能,甚至對猶太人的反抗不表認同。這並非對屠殺麻木或無動於衷,而應該是對於命運的另一種省思;如同在《夜》裡集中營的猶太人們質疑:「上帝到哪裡去了?」史匹曼毋寧說是將信仰全神貫注於摯愛的音樂上,音樂撫慰他所有受創的肉體與心靈,並且獲得生存的動力,最後也為他帶來異族的知音。儘管諷刺的是,戰後史匹曼活了下來,歐森菲德卻死於蘇聯的史達林勞改營。

  在感受《夜》當中道德倫常的顛覆與人性的利己殘酷後,再慢慢品味《戰地琴人》裡隨著音樂緩緩滲入心靈的人性的善良與希望,我想對於理解猶太人的命運或許會有更全面的感觸與體悟。

 

二、組員討論與回饋

1.  關於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歷史,背後成因或許和種族歧視有關。雖然二戰距今已逾半世紀,但相關探討的作品,尤其是猶太人被壓迫屠殺的血淚史仍是歐美常見的題材,一再地檢視挖掘剖析。然而在台灣,相關的議題卻很難普遍的讓人深刻感受。有些像是討論國民政府遷台後的省籍對立問題,或者中國大陸的文革時期以及西藏問題等,雖然和種族問題無絕對關涉,但若能帶進來討論的話或許比較能類比感受吧。

2.  現今的種族歧視問題也可以美國黑人的處境做為一個討論重點,像是摩里森的《寵兒》。作者一貫以美國黑人社群的歷史與其命運作為創作的主題,描繪非裔美國人在白人至上主義以及奴隸制度的壓迫洗腦下,錯把白人主義作為生存價值、以及在生活和靈魂上痛苦的蛻變過程。這本書是取材自七○年代的一則報導:一名女黑奴為了不讓自己的親生骨肉遭受奴隸制度的迫害,而殺死孩子,即便繫獄後也依然堅信自己毫無過錯。整部小說基調於此,乍聽之下很荒謬,但會感到如此荒謬的,或許是因為我們不曾經歷過,不願相信一種思想主義、兩種不同的膚色,能夠如此駕馭扭曲被迫害者的價值觀。在如何對待異己上,我們應該處於他方的立場上有,更深一層地思考,不過度宣傳自我的價值觀。

 

三、小組成員推薦相關書籍

1.《園長夫人》,黛安‧艾克曼著,莊安祺譯,時報文化出版社,2008年10月6日初版一刷。

2.《最藍的眼睛》,童妮‧摩里森著,曾珍珍譯,台灣商務出版社,2007年12月1日。

3.電影:《辛德勒的名單》,史蒂芬‧史匹柏導演製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