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搖滾樂的社會反叛〉

搖滾樂──反叛的聯想

 

『無論寫得多好的一本小冊子都不會被閱讀超過一次,然而一首歌卻會被用心銘記並且一次又一次地被重複吟唱』。Joe Hill 的這段名言無疑是音樂何以改變世界最核心的詮釋。畢竟,歌曲比起書本更能以一種無形的形式跨越時空限制而穿透人心。──張鐵志《聲音與憤怒》

 

    張鐵志在《聲音與憤怒》一書中提到了:

    從六零年代以降,無論流行音樂是披著龐克、新浪漫、新左派、後龐克、後搖滾、電音、嘻哈的面貌呈現在聽者面前,它的商品本質總是無法完全扼殺它反對體制的熱血衝動。因此我們看到了英國歌手聲援碼頭工人,看到了瓊拜茲(Joan Baez)的身影穿梭在後冷戰時代的戰火地,看到 MTV 音樂台結合歌手鼓勵年輕人勇敢地站出來投票,看到了電音瑞舞客用力衝撞布萊爾的第三條路,看到了酷玩樂隊(Coldplay)與討伐體制(Rage Against the Machine)在反全球化抗爭中標舉反血汗工廠與追求公平貿易的呼籲,也看到了 U2 的波諾(Bono)與各國政要坐下來談『勾銷第三世界國家外債』。

 

    除了上述,我們還可以看到許多例子,像是諸多台灣歌手為了反盜版而合唱明天會更好,Michael Jackson 為了種族而寫的 black or whiteJohn Lennon 的反戰〈Imagine〉、Richie Havens 的反戰歌曲〈Handsome Johnny〉以及民運民歌〈Freedom〉、Country Joe & Fish 的〈I-Feel-Like-I'm-Fixin'-To-Die-Rag〉、Arlo Guthrie 的〈Coming Into Los Angeles〉、Crosby, Stills, Nash  的〈Wooden Ships〉。我國也有張雨生對主流的反思,關懷動物之作〈動物的悲歌〉、關懷弱勢的〈永公街的街長〉、民運歌曲〈沒有菸抽的日子〉、羅大佑對土地的關懷、黃舒駿對生活的思考。

 

音樂是一種感染力極大的東西,所以創作者經常用它來做為一種反叛的工具來對抗體制。音樂的反叛有許多面向,可能是反成規、反全球化、反政府、反霸權等,雖然反叛不一定是正確的,但它某種程度上的確促進了文化的進步。

    然而,大多數人聯想到反叛音樂時,第一個想到的通常是搖滾樂。何東洪在〈憤怒之聲〉一文中提到「……憤怒的搖滾樂代表的是:藉由聲響的『情感感染潛力幫助他人組織熱情,進而成為培力(empower)的一部分』的一種情感政治(Grossberg199285)」洪萃娥在《霍克海默與阿多諾對「文化工業」的批判》一書提到 Adorno 認為「藝術作品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夠為我們揭示意義型態所遮蔽的事物,也就是為我們開顯真理的面向……藝術一方面不受社會現實所決定、所羈勒,而能維持奇自主性,有其獨立的價值,不為任何政策或現實利益服務。」張鐵志也說「搖滾樂一直強調原真性的藝術創作,它與商業體系架構出來的明星制度,兩者之間不斷鬥爭,便構成了搖滾樂的歷史。」還有電影《搖滾教室》(School of Rock)主角的台詞說到「如果你要搖滾,那就得破除成規。你要對人類生氣!」(If you wanna rock, you gotta break the rules. You gotta get mad at the Man!),這些都說明了搖滾精神是反抗威權、對抗體制,打破成規,也說明了搖滾樂可以傳達人類的反叛,且或許可能是撼動世界的力量,也許是因為這些特質,人們想到反叛音樂的時候,總是最容易聯想到搖滾樂,也相信它可以改變世界。

 

搖滾樂成為反叛象徵的起源與發展

 

(一)搖滾樂的起源

    回顧二十世紀上半葉的美國歷史,從二零年代末到三零年代中期,歐美經出現了經濟大蕭條,三零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 年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直到 1945 年戰爭才結束,而五零年代美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繁榮的時期,也經常被視為美國人的繁榮時代,經濟開始穩定,整個社會也處於安居樂業的狀態。於是,中產階級逐漸增多,他們養兒育女,出現了一個生育高峰期的嬰兒潮。到了五零年代中期,這批青少年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沒有像父輩那樣經歷過戰爭和苦難,同時又倍受家庭的寵愛,因此開始不理解父母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這樣的青少年數量漸多,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他們有了自己的追求和愛好,不願再跟隨父母欣賞那些多愁善感的流行歌曲。

    搖滾樂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出現了。搖滾樂源自於一九四零和一九五零年代的rock and roll 運動及 rockabilly,此二者是由藍調音樂、鄉村音樂及其他音樂形式演進而來。《All Music Guide》雜誌認為「最純粹的搖滾樂形式有三個和弦層次,一段有力而連貫的背景節奏,及吸引人的旋律。早期搖滾樂師從頗多,主要是藍調樂、節奏藍調(rhythm and blues, R&B)、鄉村音樂,同時也被宗教福音、傳統流行樂、爵士樂和民間音樂影響,所有的這些影響都彙集到一個簡單的、基於藍調的歌曲結構中,它節奏快,引人起舞,引人陶醉。」

    六零年代是美國歷史上最動盪的年代之一,由於出兵越南戰爭遭到人民的反對,使全國處於社會、政治極不安寧的狀態,這些戰後嬰兒潮的年輕人此時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搖滾樂簡單、有力、直白,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式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映,搖滾樂的內容題材也和當時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結合,搖滾樂因而成為了時代聲音的代表。

 

(二)六零年代:美國的抗議民謠與反戰風潮

    「整個六零年代像是一齣快速剪接且綜合所有元素的影片:戰爭、暗殺(甘迺迪、金恩博士)、社會衝突……不斷地交叉上演。黑人民權運動、反戰、校園言論自由運動、性解放……一場又一場社會革命,不斷地衝擊歷史航道。更遑論在美國以外,同時還有巴黎的六八學生革命、捷克的布拉格之春、日本的安保鬥爭以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    因此,六零年代無疑是討論流行樂與政治的原型。沒有六○年代的青年反文化,搖滾樂和民歌運動不可能燃起如此豐富的生命力;而沒有搖滾樂的介入,整個六零年代的青年運動更不可能如此風起雲湧。」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

 

    六零年代初期,美國的抗爭運動主要集中於民權運動和言論自由的爭取,而 Joan BaezPhil Ochs 等民謠歌手時常在抗爭的場合上演唱,力求透過歌聲凝聚抗爭青年的信念。其實民歌與抗爭的結合可以更早追朔到一九一零年代,美國工人階級抗爭組織「世界工業勞工」創始人之一的 Joe Hill,他是抗議歌手的原型(後來捲入一場謀殺案成為嫌疑犯,而因為他的抗爭行為觸怒了猶他州政府,導致在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被判了死刑),影響了後來的 Woody Guthrie  Pete Seeger。民歌手積極參與社會抗爭,以及民歌歌詞本質上的描寫時事和社會關懷使得知識青年把民歌視為這個時代最真誠的藝術表現。

    而六零年代最被推崇、被奉為反抗旗幟的民歌手當屬 Bob DylanBob Dylan 的歌曲雖然多是大篇章的晦澀詩篇,但僅憑藉副歌的幾句簡單歌詞,就能穿透人心,而他許多的反戰歌曲更是在反戰運動的浪潮還未掀起前便已寫就,足見他對於時代的洞悉,幾首名曲如〈Masters of War〉、〈A Hard Rains A-Gonna Fall〉、〈Blowing in the Wind〉都成了反戰的國歌。不過作為反抗的旗幟,Bob Dylan 其實並未積極參與實際的抗爭行動,雖然他對青年學運和社會運動有著無法言說的影響力,但 Bob Dylan 本人否認了自己作為時代聲音的身分,在自傳《搖滾記》中他這樣寫到:「……媒體上的討厭鬼老是吹捧我為一個世代的喉舌、發言人,甚至良心。滑稽至極。我所作的只不過是唱幾首坦率正直的歌,表達出心而有力的現實面罷了……」,而受夠了背負時代的 Bob Dylan 最後也做出了自己的反叛。

    六零代中期,抗爭的主軸轉移,隨著美國進一步介入越南,反戰運動更加擴大。一九六五年的新港民謠音樂節上 Bob Dylan  將吉他「插上了電」,開始演奏搖滾樂,因為當時流行的搖滾樂多半只在述說男女情愛,是商業化的象徵,所以民謠聽眾們十分不能諒解 Bob Dylan 向搖滾靠攏的行為,一名樂迷絕望的對台上大喊:「你還跟我們站在同一陣線嗎?」,而 Pete Seeger 也氣得想拿斧頭把電纜砍斷。雖然此舉引起了民謠音樂界的不悅,但這也是反叛音樂的主角由民謠讓給搖滾樂的轉折,Bob Dylan 將民謠具社會批判性的歌詞帶進了搖滾樂,加深了搖滾樂的內涵。

    另一方面,一些受夠了戰爭,想要尋找新的生活方式的美國青年離開了家鄉,來到西岸的舊金山,形成了嬉皮社群,他們追求性解放,標榜愛與和平,並沉迷於毒品,而為了重現吸食了 LSD 迷幻藥之後的扭曲體驗,迷幻搖滾也在這樣的環境下誕生。六零年代中期以後,嬉皮世代的青年「不再提出什麼具體的政治或社會改革主張。不過,他們對主流資本主義體制下的意識形態和生活方式的挑戰,本身就是一種激進的反叛姿態。而當他們喊出「做愛不做戰」(Make Love, Not Make War)時,這群花之子(Children of Flower)已經和那個時代最直接的反抗運動緊緊結合起來。」,至此迷幻搖滾也和反叛有了結合。

    到了 1969 年胡士托(Woodstock)音樂節,嬉皮文化達到了最高峰,為期三天的演唱會成為六零年代愛與和平精神最盛大的火焰,參與的嬉皮過了三天充滿性、迷幻藥與音樂的生活後,邁入了一九七零年代,迷幻搖滾的領袖:吉他之神 Jimi Hendrix、搖滾教母 Janis Joplin The Doors 的主唱 Jim Morrison 相繼直接或間接因毒品的使用而死亡,嬉皮文化才漸漸崩解。

    或許真正影響這個青年反文化的力量,不只是民歌的抗議歌詞,或是迷幻搖滾的嬉皮態度,而是如 Richard Flacks 在其經典作品《青年與社會變遷》中指出的,「這些品展現出啟示錄般的願景、對工業社會和現代科技的強烈反感、對官方權威的和傳統道德的深厚敵意,以及和各種非西方的心靈和宗教傳統的親近性。」正是由於這些音樂所意涵的革命力量,才開啟了整個六零年代青年的視野與反叛行動。這也正是在六零年代流行樂可以和青年反文化運動結合的主因。因為流行歌作為一種民眾/通俗文化,本來就能夠打造聆聽者的集體認同,建構社群感,而為社會運動提供凝聚的資源。而不論是民歌或是迷幻搖滾,強調的都不只是音樂本身,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實踐態度。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

 

(三)七零年代:英國龐克樂

    英國維多利亞式的音樂廳在一九六零年之前是大眾的娛樂場所,為戲劇、音樂、文學作品呈現的舞台,而六零年代英國樂團挑戰流行的代名詞,與音樂廳爭奪「新音樂」的解釋權,開始出現女性流行歌手,其中部份專為女性發聲,以及之後當紅的披頭四(The Beatles)、滾石(Rolling Stone)、奇想合唱團(Kinks)和極富爭議性的龐克搖滾性手槍樂團(Sex Pistols),新穎與另類的曲風使得英國搖滾風靡全世界,背後除了天賦異稟的歌手團員,製作人抓住年輕人胃口的商業手法居功厥偉。

    1972 年一群看社會現狀不順眼的年輕人,組團成立 Sex Pistols,後來成為龐克搖滾的代表。他們的音樂節奏快速,歌曲時間短,並不著重華麗的技巧,內容多帶有社會批判性,富含反抗精神,他們反一切已成事物,包括音樂、基督教、法西斯政權等等,且善用諷刺。性手槍樂團的製作人 Malcom McLaren  融合「無政府主義」、「國際情境主義」,並受到安迪沃荷(Andy Warhol)次文化的影響,在當時發揮很大。

    1976 12 月的現場直播節目 Today Show 中,主持人 Bill Grundy 問及關於成名後所得錢的事,引發團員們的一連串髒話,事後報紙以頭條新聞報導,發行量甚至超越二戰宣布停戰的紀錄,原來性手槍只是欠缺知名度的地方性小樂團,但一時之間成為全國家長的公敵,當時的年輕人卻視之為英雄,因為他們藐視主播、公然挑戰權威。    龐克搖滾是搖滾樂的類型之一,在 1974 年到 1976 年之間在美國、澳洲和英國等地開始發展,源自於車庫搖滾(Garage Rock),他們拒絕接受七零年代的主流搖滾,而發展出簡短的歌曲篇幅但鮮明快速的音樂類型。

 

資深傳播人余光對「龐克搖滾」的定義如下:

    龐克是七零年代發展出來的音樂風格,代表兩種反叛思想,一是反中產階級與上流社會,二是反搖滾成規。龐克搖滾表達的是受挫折的憤怒,極盡張狂蠻橫之能事,也盼能挑起激動過火的反應。從社會的角度來看,龐克搖滾是一種虛無浪蕩的反抗行徑,無權無勢,失業失落的年輕人,以暴戾、猛烈而扭曲的行為向富足豐裕的社會發洩怒氣,用自暴自棄的方式表達挫折感。這在英國樂壇是最容易找到例子,譬如 Sex Pistols 的團員穿髒、撕的破爛的 T-shirt、帶納粹徽章、頭髮染成七彩、鼻孔刺上安全別針、公然吐口水、說髒話,就算上電視也不例外。就音樂觀點而言,龐克搖滾強調的是回歸搖滾的真精神,活潑猛勁、昂揚靈活,充滿懾人的鼓舞力量。反對的人則批評龐克搖滾粗糙、野蠻、毫無專業技巧。

    龐克搖滾的聽眾主要為年輕的中低勞工階層,其初衷便是打破音樂的階層化,龐克搖滾與一般的音樂不同在於其門檻低,是每個人都能接觸的音樂,任何人都可以裝扮得另類,在音樂上也主張幾個和弦就能組樂團,這樣的特性拉攏了許多年輕人的心。龐克精神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由無政府主義支撐,他們抨擊私產,認為財產是對別人剝削的結果,攻擊政府利用人性慣於接受強權與擺佈的弱點,反對共產以弱者榨取強者的作為,推崇共產與私產結合才是自由社會,主張應科學管理人際的事務合作,擺脫宗教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歌詞中更時常諷刺流行與大量生產。

 

(四)八零年代:北歐的反基督教黑暗金屬

    六零年代後期的硬式搖滾影響了七零年代重金屬樂的產生,金屬樂具備狂吼咆哮或高亢激昂的嗓音、電吉他大量失真的音色、再以密集快速的鼓點和低沉有力的貝斯填滿整個聽覺的背景空間,而構成一種含有高爆發力,快速度,重量感及破壞性等元素的改良式搖滾樂。而金屬樂也在八零年代開始因風格不同有數個分支,其中在北歐發展的黑暗金屬(Black Metal)具有強烈的反主流意識。

    自從耶穌創教以來,信徒不斷增加,世界各地都有基督宗教的勢力,從世界通用的西曆、慶祝聖誕節等來看便可知基督宗教已經影響到非信徒的生活,甚至整個世界的脈動,在基督教傳入北歐後,原地的多神信仰遭到打壓,挪威國王曾在西元 995 年為強迫人民信奉基督教而採取屠殺等高壓手段,因此引發長期以來北歐人民對基督教的反感,和掙脫基督宗教控制的慾望,這樣的不滿到了八零年代,北歐出現了一批大肆焚毀教堂、殺害基督徒的激進反基督教的年輕人,他們不滿基督教對北歐固有維京文化的入侵,以復興傳統、維京人的海盜精神為號召,這樣的情緒和重金屬結合而出現了黑暗金屬。

    黑暗金屬的基本精神就是反基督,以崇拜邪惡、異教以及撒旦思想為其主要訴求,通常在歌詞含有反宗教的傾向,黑金屬以來自北歐的重金屬團體最具代表性。黑暗金屬的曲風特色總體來説,運用淒厲嘶吼的黑腔、強烈失真的吉他、猛烈卻陰沉的雙大鼓、快速行進的節奏和旋律,除了傳統重金屬固定樂器之外,經常會使用其他樂器如鋼琴、小提琴,或歌劇的女高音,追求速度、殘暴和淒美,給人冷冽、黑暗、絕望、恐懼的感受。

    在專輯等圖像設計上常使用倒五芒星、公羊頭,五芒星象徵的是光明,而倒五芒星則代表黑暗與墮落,公羊頭是來自西洋魔鬼的形象,係來自基督宗教所貶低的埃及羊頭人身神祇。而黑暗金屬的樂手主要的穿著特色有子彈皮帶、釘刺臂章、武器類的飾品,最有特色的是死屍妝(corpse-paint),以黑白色為基調的臉部妝,眼窩如同被挖空、嘴邊流著黑血,舞台布置也常用鐵絲網、火焰等布置,甚至在舞台上飲血、用尖銳物割劃自己的肌膚、焚燒或舔拭牲畜的頭顱等十分激烈的舞台表演,整體營造出詭譎恐怖的氣氛,令人聯想到魔鬼與地獄。

    北歐的黑暗金屬受英國的鞭笞金屬(thrash metal)樂團 Venom 的影響很深,Black Metal 這個詞也是取自 Venom 的歌名,是啟發黑暗金屬的重要樂團,1983 年第一支黑暗金屬的樂團 Bathory 在瑞典組成,領導人是 Quorthon,隔年挪威的傳奇黑團 Mayhem Ø ystein Aarseth 成立,成員雖有更替,但至今仍活躍於金屬樂壇,瑞典和挪威成為北歐發展黑暗金屬的重要主導地區,而後黑暗金屬也延伸出各種風格不同的分支,但不變的是其黑暗邪惡力量淋漓盡致的展現。

 

閱讀文獻

張鐵志,《聲音與憤怒》,2004,商周出版

Bob Dylan,《搖滾記》,2006,大塊出版

陳德政,《給所有明日的聚會》,2011,大家出版

余光,《西洋流行音樂辭典》,1997,同聯文化出版

張鐵志,〈嬉皮之花的凋謝與重生〉

何東洪,〈憤怒之聲〉

Peter Wicke,郭政倫譯,《搖滾樂的再思考》,2000,揚智文化

Simon Frith,彭倩文譯,《搖滾樂社會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的頭像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政治大學讀書及學習行動小組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