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批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學者,提出「台灣2000年」的大膽預測及願景;十年後,他們再次挺身而出,為「永續台灣2011」請命。
本書是國科會「永續台灣的願景與策略」研究下的子計畫,內容主要是延續十年前「台灣2000計畫」的思考脈絡,反省工業化對台灣環境的衝擊,深思必要的回應之道。經過數年來竭力蒐集的資料及研究分析,本書預測在現行政策之下,若再不徹底執行經濟發展與生態維護的均衡,落實攸關永續生存的空氣、水質、土壤、廢棄物等汙染防制政策,到了2011年福爾摩莎必然淪落不永續之境。故本書將從永續發展的觀點,提出2011年台灣生態、環境、經濟的願景,以及具體建言。
本書共分四章,最後並根據各章節的內容歸納出總結。導論「從台灣2000到台灣2011」先行檢視《台灣2000年》一書的建議執行概況,以民國92年的狀況而言,對於種種建議的執行狀況所給予的評比均不盡理想,因此將以新思維、新資料、新模式,重新提出新建議作為永續發展的依循。第一章「海島的大地反撲」指出,台灣是海島,具有獨特、複雜且脆弱的島嶼生態特性。過去三十年來,整個海島因任意、過度的開發使用,造成土地資源嚴重浩劫,而與人口、土地、水資源、能源、環評等相關的政策皆欠缺完備。第二章「環境不可承受之重」提出許多科學數據,顯示台灣發展的腳步愈快,環境的負荷相對愈重,承載了河川、空氣、土壤及地下水等汙染。第三章「預防式規劃,遙不可及?」做了許多民意調查,認為唯有民眾的環境意識與價值的改變,加上足夠數量環保團體的努力,台灣社會才有辦法形成一股力量,督促、監督政府與企業進行生態維護與環境永續改造的工作。第四章「經濟與環保,美麗共生」則強調,台灣傲人經濟實力的背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經濟發展需要資源,若資源質與量持續下降,經濟發展也將無法持續。本書的總結提出許多促進永續發展的具體建議,涵蓋面向包括自然資源、社會公平、政府部門、環境教育、國際經驗交流、環保工作等,並為政府打造具體行動方案。
關於永續發展,常聽聞的說法是經濟與環保要取得平衡,書中有許多對症下藥的描述引發組員們的熱烈討論,爭先分享自己的看法。有組員以地政系所學,認為發展需要仰賴土地,但土地的供給是有限的,數十年來的經濟掛帥使得土地承載了過多汙染,因此不只土地政策須完備,國家未來發展導向也應修正;某位組員接著提到,法規往往是訂定最低標準,白紙黑字再怎麼規定還是有漏洞可鑽,不如期待政府可以硬起來;有組員隨即表示,學者專家及民間提出多次的建言,多年來同樣問題依舊存在,譬如修法,莫拉克風災之後提了國土計畫法草案送審,至今還躺在立法院,政府為打選戰固選票似乎只會拼經濟而不顧環境;主持人聞言立即說道,作者群根據資料調查出在民國82年提出的建議,到本書民國92年出版這十年間,環境惡化程度已稍見緩和,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下顯示一點成效,這是值得安慰的地方。
某位組員思考書中的一段話:「過去的研究都是界定出環境可承受的極限範圍,作為人類活動的界限。」意謂政府針對汙染排放量的管制都是經由科學數據評估風險,接著便立法規定各種污染量不得超過多少ppm,以免危害人體,如此規定看似合理,事實上常被批評是科技掛帥,譬如爭議很大的國光石化案與核四案,通常人們並不清楚石化業汙染與核廢料究竟會帶來多少風險,然而沒有人想被波及到,換言之,有沒有風險是一回事,願不願意承擔風險是另一回事;另一位組員則提到毒奶粉事件,法律規定塑膠容器溶出三聚氰胺超過2.5ppm則開罰,但問題是三聚氰胺根本就不該添加在食品中,或許到現在每天還吃下微量三聚氰胺也說不定。主持人順勢引用書中描述表示,此時民眾是否能夠參與公共議題就很關鍵,一味相信科技與專家治國,常和民生問題脫節。與會成員之一接著提到,環評制度的設計原是政府、學者專家與民間能相互溝通的管道,應該要嚴格為環境把關,然而主席強勢護航開發派的情況常常上演,甚至有些案子不讓民眾參與發言,若非環保團體極力反對,只怕我們所處的環境會更糟糕、汙染會更嚴重;另一組員則補充道,環保團體往往要求開發單位零汙染,但實際上無法達到,因此環團常被視為阻礙經濟發展,我們該要省思的是,經濟固然重要,但環境問題也同樣重要,過度開發產生的汙染書上都寫得一清二楚,經濟與環保不應該是對立,保有乾淨的環境才能邁向永續發展。
主持人於作結尾時提出,書中主要針對環境汙染做分析,科學數據相當嚴謹,民意調查結果數據也相當有意思,可惜礙於時間關係無法完整呈現給大家知道,今年2011年我們正好可以重新檢視書中的觀點在今日是否實現。組員們一致認為現今國家的導向明顯偏向經濟一方,而環境議題僅有靠民間團體的大聲疾呼,這樣是不夠的。書中強調的預防式規劃即重視民眾意見,應是未來要努力的方向。今日這場讀書會與我們切身相關,經由分享使大家收穫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