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2-21】愛特諾斯讀書會3
一、導讀人-
神話學 從蜂蜜到煙灰
分享者:施以慈
選讀原因
² 閱讀困難需要討論 (我看不懂啊!)
² 歡迎指正!!
² 物質在生活中的意涵
豬~懶惰 驢子~不知變通 竹~謙虛 有節
蜂蜜呢?
《聖經》 迦南流淌著奶與蜜~豐饒
西方情人之間的稱呼
甜言蜜語
選讀部份
² 《神話學》四大卷
《 生食和熟食》 《蜂蜜到煙灰》 《餐桌禮儀的起源》 《裸人》
以烹飪範疇的神話意象為主
食物 |
社會 |
宗教 |
聲音 |
生 |
自然 |
世俗 |
靜默 |
熟 |
文化 |
神聖 |
聲響 |
靜止的型態邏輯
自然 世俗
蜂蜜煙灰
文化 神聖
² 深入瞭解蜂蜜、(煙草)與人的互動
生活中的事物
賦予意義
先來說說神話故事:關於蜂蜜
² 共813則神話
² 選讀當中:
² M157b蒙杜魯庫人:農業的起源(p45)
生:催吐、死亡
食物駕馭→生與熟→ 熟:甜蜜蜜蜂
剩餘熟:酸蜜蜜蜂
生的:致死的
熟的:不致死的
新鮮的(+)
酸腐的(_)
思考:
能夠轉變的關鍵
從奧古斯都時代以來,
人們從蜂巢製取蜂蜜酒,
在飲用前先加水燉煮,
爐火之下就會冒出煙來。
維吉爾《農事詩集》
煙灰:
透過煙灰,靜止的型態得以轉變,
「自然」得以通往「文化」
*拿香拜拜:「世俗」通往「神聖」
再談談關於煙灰
² 煙灰、煙草
吸食、烹煮食物→文化的象徵
關於煙灰
² M191蒙庫人:煙草的起源(p50)
弱、壞
動物 → 人 : 兩種煙草 神經的 強、好
有毒的
當蜜蜂遇上煙灰…
生的 熟的
摻水的 火燒的
亞烹飪的?超烹飪的?
• 模稜兩可的地位 作為「靜態」「動態」的溝通
• 「自然性質」與「文化應用」的差異決定
我的思考與納悶
² 文本選擇、詮釋方式的主觀性
² 預設立場「結構」
² 可以用這種方式分析切身的文本嗎?
(台灣民間傳說、楚辭…)
² 所謂神話的「閉合性」
二、延伸閱讀-
壹、《蜂蜜萬用手冊:蜂王漿、花粉、蜂膠》
貝爾恩德‧屈倫貝格、馬利斯‧韋伯著;金海涓譯;台北市:林鬱文化;2002:初版;ISBN:957-452-294-6;政大索書號:總圖三樓618.91 207
一、蜂蜜與人
從考古出土的琥珀即可知道,蜜蜂至少已有三千五百萬年至四千五百萬年的歷史。人類懂得利用蜂蜜可追溯到太古時代,巴倫西亞(Valencia)附近的拉阿拉那斯(La Aranas)山洞,最古老的壁畫確定為西元前7000年左右所作,壁畫的主題就是「蜂蜜採集者在收穫」。
二、蜂蜜的用途
1.埃及
西元前3200年左右,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蜜蜂是法老和王國的象徵。在稱為蜜蜂之國的古埃及,蜂蜜向被視為是「太陽神拉的活眼淚」。國王用蜂蜜支付官員的部份俸祿;蜂房被作為死者路途中的乾糧;幾乎所有的藥中都含有蜂蜜。
2.希臘
希臘名醫希波克拉底(Hippokrates, 460-377B.C.)將蜂蜜當萬靈藥使用,大約有三百種蜂蜜處方在流通。西元前四世紀,希臘的城邦已經營發達且合法的養蜂場。亞里士多德(Aristoteles, 384-322B.C.)編寫了最早的關於正確養蜂和採收蜂蜜的書籍。古希臘人把蜂蜜放入死者的墳墓作為永遠活著的象徵。蜂蜜被視為美容聖品,蜜蜂是神的使者
3.羅馬
羅馬人在所有的農業專書裡都提到養蜂業。Apiarius(養蜂)被稱為養蜂人的職業,負責飼養蜜蜂和清洗蜂箱。老普利紐斯(Plinius, 23-79)悉心研究蜂蜜對人體健康的好處,眼睛和內臟如潰瘍時,他認為蜂蜜就是最佳的天然藥物。菲爾吉爾(Virgil, 70B.C-19)的著作則是研究養蜂和採收蜂蜜的。羅馬人的食譜中,蜂蜜可用來調味、增加葡萄酒的甜味、保鮮食物等。
4.日爾曼人
古代的日爾曼人,蜂蜜被視為神的食品。聖父奧丁(Odin)把他的長生不老、力量和智慧全歸功於蜂蜜。貴族將蜂蜜當禮物、臣民將蜂蜜當稅款。只有男人可以成為Zeidler(養蜂人),日爾曼人以Imker來稱呼他們。蜂巢原先可以在樹幹裡找到,樹墩被稱為Stock,所以蜂巢又叫Bienenstock。卡爾(Karl)大帝大力發展養蜂業,每個莊園都要有養蜂人和釀造蜂蜜酒農民。養蜂人有自己的司法權,可以絞死每個偷蜂蜜者。
三、蜂蜜與神話、宗教
1.希臘神話
天神宙斯是被仙女梅莉莎、阿瑪爾忒亞用牛奶和蜂蜜撫養長大的。
2.新約聖經
耶穌復活後在他的門徒眼前吃了一塊蜂房,為的是要說服他們。直到西元六世紀,受洗禮者的父母親得到牛奶和蜂蜜。西元十世紀,北義大利習慣在聖靈降臨節後的星期六和耶穌復活節前的星期六要互贈牛奶和蜂蜜。此外還用蜂蜜塗抹新生兒的舌頭。
3.古蘭經
第16章 蜂蜜:吃蜂蜜吧,我的兒呀,因為它是好東西,不僅僅是食品,也可用來治某些疾病。蜂蜜是治療各種疾病的藥,古蘭經則是治各種精神疾病的藥─由於這個原因我給你們開兩種藥:古蘭經和蜂蜜。
4.猶太人
迦南─流淌著牛奶和蜂蜜的國家。因此在以色列要給新生兒的嘴巴抹上蜂蜜。「神的食品─蜂蜜」也用來作為供物。
5.印度
用蜂蜜使國王變得神聖。傳說中的因德拉(Indra)神得到第一種食物就是蜂蜜。其他神的身體之所以強壯也與蜂蜜有關。祭祀死者以後,靈魂就以蜂蜜的形態離開肉體。蜂蜜也是死者的美食。
貳、《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
Wolfgang Schivelbusch著、殷麗君譯,台北市:藍鯨出版、巨思發行,2001:初版,ISBN:957-30496-1-9,政大索書號:綜圖B1 396.4 538-1
一、 喝菸
十七世紀的某一段時期,「抽」(somoking)菸草變成了慣用的詞彙。那時菸草還被視同飲料,人們會說「喝菸」和「喝菸草」。例如1658年,耶穌會傳教士布雷德(Jakob Blade)將他反對菸草的作品,取名為「乾燥的喝醉」(Dry Drunkennes)。
二、咖啡、菸與醫學
17、18世紀的醫學將咖啡描述成一種乾的物質,而它的主要特性就是會搾乾體液。這種概念根據於古代醫學中的四種體液和性情的理論。同時期對菸草功效的看法也相當類似。和咖啡一樣,菸草也會搾乾體液,尤其是黏液。同時,咖啡抑制性慾的效果,同樣也出現在菸草的醫學論述之中。中產階級的激進派,認為使身體乾燥以抑制性慾才是真的健康(換句話說,是有生產力)。
三、咖啡與菸
咖啡可以讓人清醒,保持警醒,最糟的狀況則是讓人緊張。因為咖啡因會造成刺激。菸草可以讓人平靜、平穩、沉思和專心等等。因為尼古丁讓感覺變得遲鈍。
參、《文學結構主義》
羅伯特‧休斯(Robert Scholes)著、劉豫譯,台北市:桂冠,1992:初版,ISBN:957-551-520-X,政大索書號:總圖三樓 812.01 066
一、文學領域看李維史陀
李維史陀認為「一個神話的真正構成單位並非孤立的關係,而是成捆的這種關係。僅僅以成捆的形式這些關係才能被組合,以產生意義」。他把人類學本身看成「研究關係的一個一般理論」。他認為,人的所有思維過程都受制於普遍法則,這些法則最清楚地體現在人類的符號功能中。
二、簡介詮釋學 vs 結構主義
以同人志與戲劇結構為例。
肆、《榮格心理學》
佛德芬(Frieda Fordham)著、陳大中譯,台北市:結構群文化,1990:初版,政大索書號:總圖三樓 170.124 154
一、集體潛意識的原型:自我的原型
榮格:「自我不僅僅是中心,它也包含了意識與潛意識的領域;自我是這個完整性的中心,正像我是意識的中心一樣。」對自我的經驗是原始模型性質的,它通過千變萬化的表象,再現於夢與幻覺之中,人們可以把這些表象統統命名作自我的原始模型。(p.63)
二、簡介榮格 vs 弗洛伊德
從夢與性來談
伍、 《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
榮格著;鴻鈞譯,台北市:結構群文化,1990:初版,政大索書號:總圖三樓 170.124 680
一、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與原型
最早由卡勒斯(Carus)和馮‧哈特曼(Von Hartmann)所提出,在唯物主義及經驗主義強大潮流的衝擊下幾乎消失無影。最初,無意識概念僅限於指那種受到壓抑的或遺忘的內容狀態。無意識的內容即「原型」。“集體”指這部分無意識不是個別,而是普遍的。
二、神話與原型
神話是揭示靈魂現象的最早和最突出的心理現象。原始人對顯見事實的客觀解釋並不那麼感興趣,但他有迫切的需要,或者說他的無意識心理有一股不可抑制的渴望,要把所有外界感覺經驗同化為內在的心理事件。對原始人來講,只見到日出和日落是不夠的,這種外界的觀察同時也是一種心理活動,就是說太陽運行的過程應當代表一位神或英雄的命運,而且歸根到底還必須存在於人的靈魂之中
陸、《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
河合隼雄作; 廣梅芳譯,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2004:初版,ISBN:986-7574-28-1,政大索書號:綜圖B1 399.531 183
這是一本用榮格心理分析方法撰寫的著作,書中列出許多神話的原型及日本地區不同版本的傳說。由於我們對日本文化較為熟悉,透過這種實例的研讀,是了解榮格的原型說與神話學的一個入門捷徑。
三、提問與討論
小牛:張光直寫了一篇文章,內中提到「為何神話故事中,男女都是以兄妹的形象出現?」
皓:將菸草視為一種西方世界外來的產物
慈:選擇那些文本跟題材,有其主觀意識上的選擇
皓:那選擇菸草跟西方世界有什麼關係?
律雅:李維史托是否有在她的著作中提到為何要建構出神話學?是想要從人類社會當中整理出一個集體式的意識理論。
宜謙:下個禮拜導讀時會把資料放入。
牛:那篇文章是李卉寫的,不是張光直。
皓:神鬼與祖先
皓:請問他的菸草跟菸灰是不是兩種不同的東西?
慈:我覺得應該是。
慈:菸灰指的是什麼?
憲:我覺得煙灰跟菸草彼此之間應該有一定的關聯性。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之下,兩個異體性的object會有一定程度上的連結性,因為結構主義討論的是兩個物體在一個架構中互動所呈現出來的普遍性行為現象,而不是強調個體在一個架構中的特殊性。
雅:我覺得結構主義應該有它重要的地方,在許多的人類學著作或導論中都會提到李維史陀的結構主義,也會提到結構主義影響後代人類學的發展。
馬:我覺得你(慈)這篇不能直接單就獨立的篇章解釋,向前面的食物的問題,後面的篇章中有解釋。
牛:多瓦優人的社會結構與意識中就有乾與濕的概念,例如像在割禮的時候,要讓男孩子在過程中將血流掉,在這之前男孩子是污穢的,所以濕與乾的差別在於神聖與非神聖,而割禮是乾與濕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