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動機與目的

雖然共產主義的官方實踐在現實世界中已告失敗,但若要對當今全球資本主義進行有力批判,恐怕還是無法繞過馬克思。恩格斯曾把馬克思的理論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具體來說,指的是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然而,馬克思窮其一生研究的,僅僅是資本主義(人類歷史發展的特定階段)的規律(集大成於未完成的《資本論》),並非人類的總體歷史,雖然在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中似乎潛藏著解釋人類總體歷史的可能。這個理論被稱作「歷史唯物論」。

G. A. Cohen受到分析哲學的影響,晚年從事左翼倫理學的研究,早年即推出其鉅著《馬克思的歷史理論》,系統且非教條地奠定了歷史唯物論的基礎。這項研究引起了許多爭議,首先是「首要性命題」的功能論性質。在這部分,Cohen與Elster的爭議相當重要,觸及到不少科學哲學的重要概念。其次,Cohen的立場是一種正統的歷史唯物論,即以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來解釋歷史階段;然而,以Robert Brenner為主的「政治馬克思主義」與之相反,主張用生產關係來解釋生產關係。Cohen和Brenner的理論對理解當代歷史唯物論的討論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先重Cohen的著作下手,期待改日能有機會閱讀Brenner及其相關途徑研究者如Wood等人的著作。1-17.gif  

政治大學教發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